郭庆亮 十多年来非常贫困
《联合早报》2008年5月20日
● 周文龙(文)
■ 用数学排戏
有人说,搞戏的都是性情中人,非常的感性。但我印象中的郭庆亮,却是一个极其理性的剧场导演。
也许是国大数学系毕业的关系,听说郭庆亮的排戏剧本,总是写满了符号和方程式,看上去根本不像是一个剧本,反而像是一个数理课本,导演仿佛以数学逻辑来排戏,解答一道道戏剧问题。
与郭庆亮提起这事,他笑说自己的确爱在剧本上“涂鸦”,写上各种注解和提示,包括数理程式。这一切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创建一个谱,把这谱应用在演员身上。
郭庆亮说:“很多导演明白一出戏所要的情感效果,却未必了解引导演员的方法。我就是通过分析的方法,找出一个合理的过程,指引演员达到剧本需要的情感效果。”
郭庆亮认为戏剧并非复杂而不可解的,剧本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关系,其实都能将它数学化、合理化,清楚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而他自己也常会以几何图形、对立叠合等结构形式将戏分解,然后重组。
在生活中,郭庆亮也经常是一笔在手,想到什么东西就开始在纸上乱写分析。所以剧团成员开会时,大家最怕郭庆亮的笔挥动,一动就知道:导演的点子来了,有事情要做了。
以理性角度看艺术,郭庆亮也将自己情感抽离出来,成了创作的第三只眼。
他说,自己现在已经不大爱看好莱坞电影了,因为电影看到40分钟,他已经能分析整出戏的结构,了解剧情的大致发展,接下来只是等着意料中的结局发生,完全没有惊喜感。“我最近看了《变形金刚》,就看到在电影院里睡着。”
■ 穷到银行只有2块钱
郭庆亮对剧本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面对自己的生活,他却常常无所适从,有着许多的问号。
郭庆亮坦言,自己是一个信心不强的人,经常怀疑自己是否有当导演的才华,更不敢称自己为一个艺术家。
他说:“我并不像吴文德这样,自幼在街戏环境下长大,有着艺术的熏陶。我也不曾上过艺术学校,修过戏剧课程,事实上,我一直修的都是数理科,根本是一个半路出家来搞艺术的和尚。”
今年42岁的郭庆亮,自小在芽笼长大,父亲为铁工,母亲为家庭主妇。小时候的郭庆亮非常顽皮,是邻居眼中的“Ah Pai”(坏蛋),书读得不怎么样,家境也很穷。
郭庆亮记得,当时家里几乎每天都是吃白粥,加点甜酱油和胡椒粉以及一两道菜,就成一餐,有时候几角钱的毛瓜菜都可以吃上好几天。
成年后,郭庆亮成功地从国大数学系毕业,当了前社区发展部的行政官,拥有不错的薪水和大办公室,还买了一部车子。
但这时郭庆亮却遇上两件事:郭宝崑创立的电力站的工作征聘,以及好友的骤然去世。
这两件事的同时发生,改变了郭庆亮的人生,让他决定放弃较富裕的生活,走上自己更喜欢,却也更艰苦的剧场道路。
从电力站的节目策划,到必要剧场的驻团导演,到自己成立的戏剧盒,郭庆亮10多年来的生活状况都非常贫困。
郭庆亮笑说,自己曾发生银行户头只剩2块钱的事,也试过每天啃面包,不知明天哪里有钱过活的日子,一切艺术工作者面对的拮据状况,他都遇上了。
他最气的一次是,自己银行户头里明明有20多元,他用提款机提出10元,后来又想提多10元,却因银行限定户头里的最低存款不能少于20元,因此提款机无法提出钱了。
郭庆亮说:“我就是惨到等着那10块钱急用,又明明有钱,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提款机里的钱,欲哭无泪。”
郭庆亮精通数学,又修读过经济学,应是一个擅于理财的人,却还陷入如此窘迫的经济状况。对此,他自嘲地说:“我读的经济学,没有教我银行户头的最低存款限额是20元,也没有教我搞艺术会搞到10块钱也没有。”
■ 在孤独中释放创意和能量
有时候,郭庆亮看到身边朋友家人的成就,不时有所感触。像他哥哥是一个成功银行家;大学好友刘杰奇是《i周刊》主编;剧团编剧李世炬是跨国电脑集团高级行政官,而自己却仍然是一个为剧场艺术苦苦挣扎的导演。
郭庆亮也很清楚,自己走的是一道寂寞的道路。“从前跟我大学一起搞戏的朋友,现在只剩下几个人了。这也许就是搞艺术的人的一种独孤状态,很多人包括我就是在这种孤独状态中,释放自己的创意和能量。”
郭庆亮表示,自己是一个挺孤僻的人,平时不爱应酬,也怕去多人的地方,在群体中并不懂得跟人沟通。
曾经,他还很多事情想不开,患上忧郁症。
忧郁症严重吗?有想过自杀吗?——我问道。
郭庆亮沉思了一会,淡然道:“轻微的,有想过自杀,但我控制得了。”
我想再追问下去,郭庆亮马上大笑几声道:“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没什么好提的。”以笑声把问题带过。
或许郭庆亮是一个较悲观的人,看待事情时总是先担忧,先想问题。
他创立的剧团“戏剧盒”,如今已进入第18个年头,在他领导下,该团稳健地发展,特别是戏剧教学和社区剧场的推广,都获得广泛的支持与肯定。2000年,郭庆亮凭戏剧的贡献,获得了青年艺术奖。今年,戏剧盒也获得艺理会的常年拨款,成为艺理会重点发展的艺术团体之一。
可是对于个人或剧团的成就,郭庆亮一直抱着谦虚,近乎忧患的态度。
得青年艺术奖时,他认为自己得奖是因为他仍在坚持艺术创作,“排队排到了”,而非他的艺术成就。他每年也在为戏剧盒打分,一旦剧团做不好或没人理会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关掉剧团。
然而,在这悲观中,郭庆亮又存有许多乐观想法。好比本地华语剧场日渐低陷,郭庆亮还是坚持做华语戏,因为他相信否极泰来,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
他说:“经济学已说明了,每个社会环境都有起伏变化,资源进入低潮期后,将重新进行分配而反弹。”
因此郭庆亮对本地华语剧场的前景始终感到乐观,也积极地与上海、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剧场工作者合作发展华语剧场。
郭庆亮说,他现在最大心愿,是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更多剧场工作,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是越来越糟糕了,如果有一天像新加坡发生灾难,人民是否能承担这心理撞击,重建起来呢?他未雨绸缪,想尝试一些心理建设工作。
谁是郭庆亮?
·42岁,毕业自淡马锡初院和国大数学系,是本地少数精通华英双语的剧场导演。
·目前为戏剧盒的艺术总监。他也是国立教育学院兼职讲师。
·代表作:《漂移》《独在家乡为异客》《快乐》《市中隐者》等。
·曾于2006年获得新加坡杰出青年奖;2000年获得艺理会的青年艺术奖。
● 周文龙(文)
■ 用数学排戏
有人说,搞戏的都是性情中人,非常的感性。但我印象中的郭庆亮,却是一个极其理性的剧场导演。
也许是国大数学系毕业的关系,听说郭庆亮的排戏剧本,总是写满了符号和方程式,看上去根本不像是一个剧本,反而像是一个数理课本,导演仿佛以数学逻辑来排戏,解答一道道戏剧问题。
与郭庆亮提起这事,他笑说自己的确爱在剧本上“涂鸦”,写上各种注解和提示,包括数理程式。这一切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创建一个谱,把这谱应用在演员身上。
郭庆亮说:“很多导演明白一出戏所要的情感效果,却未必了解引导演员的方法。我就是通过分析的方法,找出一个合理的过程,指引演员达到剧本需要的情感效果。”
郭庆亮认为戏剧并非复杂而不可解的,剧本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关系,其实都能将它数学化、合理化,清楚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而他自己也常会以几何图形、对立叠合等结构形式将戏分解,然后重组。
在生活中,郭庆亮也经常是一笔在手,想到什么东西就开始在纸上乱写分析。所以剧团成员开会时,大家最怕郭庆亮的笔挥动,一动就知道:导演的点子来了,有事情要做了。
以理性角度看艺术,郭庆亮也将自己情感抽离出来,成了创作的第三只眼。
他说,自己现在已经不大爱看好莱坞电影了,因为电影看到40分钟,他已经能分析整出戏的结构,了解剧情的大致发展,接下来只是等着意料中的结局发生,完全没有惊喜感。“我最近看了《变形金刚》,就看到在电影院里睡着。”
■ 穷到银行只有2块钱
郭庆亮对剧本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面对自己的生活,他却常常无所适从,有着许多的问号。
郭庆亮坦言,自己是一个信心不强的人,经常怀疑自己是否有当导演的才华,更不敢称自己为一个艺术家。
他说:“我并不像吴文德这样,自幼在街戏环境下长大,有着艺术的熏陶。我也不曾上过艺术学校,修过戏剧课程,事实上,我一直修的都是数理科,根本是一个半路出家来搞艺术的和尚。”
今年42岁的郭庆亮,自小在芽笼长大,父亲为铁工,母亲为家庭主妇。小时候的郭庆亮非常顽皮,是邻居眼中的“Ah Pai”(坏蛋),书读得不怎么样,家境也很穷。
郭庆亮记得,当时家里几乎每天都是吃白粥,加点甜酱油和胡椒粉以及一两道菜,就成一餐,有时候几角钱的毛瓜菜都可以吃上好几天。
成年后,郭庆亮成功地从国大数学系毕业,当了前社区发展部的行政官,拥有不错的薪水和大办公室,还买了一部车子。
但这时郭庆亮却遇上两件事:郭宝崑创立的电力站的工作征聘,以及好友的骤然去世。
这两件事的同时发生,改变了郭庆亮的人生,让他决定放弃较富裕的生活,走上自己更喜欢,却也更艰苦的剧场道路。
从电力站的节目策划,到必要剧场的驻团导演,到自己成立的戏剧盒,郭庆亮10多年来的生活状况都非常贫困。
郭庆亮笑说,自己曾发生银行户头只剩2块钱的事,也试过每天啃面包,不知明天哪里有钱过活的日子,一切艺术工作者面对的拮据状况,他都遇上了。
他最气的一次是,自己银行户头里明明有20多元,他用提款机提出10元,后来又想提多10元,却因银行限定户头里的最低存款不能少于20元,因此提款机无法提出钱了。
郭庆亮说:“我就是惨到等着那10块钱急用,又明明有钱,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提款机里的钱,欲哭无泪。”
郭庆亮精通数学,又修读过经济学,应是一个擅于理财的人,却还陷入如此窘迫的经济状况。对此,他自嘲地说:“我读的经济学,没有教我银行户头的最低存款限额是20元,也没有教我搞艺术会搞到10块钱也没有。”
■ 在孤独中释放创意和能量
有时候,郭庆亮看到身边朋友家人的成就,不时有所感触。像他哥哥是一个成功银行家;大学好友刘杰奇是《i周刊》主编;剧团编剧李世炬是跨国电脑集团高级行政官,而自己却仍然是一个为剧场艺术苦苦挣扎的导演。
郭庆亮也很清楚,自己走的是一道寂寞的道路。“从前跟我大学一起搞戏的朋友,现在只剩下几个人了。这也许就是搞艺术的人的一种独孤状态,很多人包括我就是在这种孤独状态中,释放自己的创意和能量。”
郭庆亮表示,自己是一个挺孤僻的人,平时不爱应酬,也怕去多人的地方,在群体中并不懂得跟人沟通。
曾经,他还很多事情想不开,患上忧郁症。
忧郁症严重吗?有想过自杀吗?——我问道。
郭庆亮沉思了一会,淡然道:“轻微的,有想过自杀,但我控制得了。”
我想再追问下去,郭庆亮马上大笑几声道:“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没什么好提的。”以笑声把问题带过。
或许郭庆亮是一个较悲观的人,看待事情时总是先担忧,先想问题。
他创立的剧团“戏剧盒”,如今已进入第18个年头,在他领导下,该团稳健地发展,特别是戏剧教学和社区剧场的推广,都获得广泛的支持与肯定。2000年,郭庆亮凭戏剧的贡献,获得了青年艺术奖。今年,戏剧盒也获得艺理会的常年拨款,成为艺理会重点发展的艺术团体之一。
可是对于个人或剧团的成就,郭庆亮一直抱着谦虚,近乎忧患的态度。
得青年艺术奖时,他认为自己得奖是因为他仍在坚持艺术创作,“排队排到了”,而非他的艺术成就。他每年也在为戏剧盒打分,一旦剧团做不好或没人理会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关掉剧团。
然而,在这悲观中,郭庆亮又存有许多乐观想法。好比本地华语剧场日渐低陷,郭庆亮还是坚持做华语戏,因为他相信否极泰来,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
他说:“经济学已说明了,每个社会环境都有起伏变化,资源进入低潮期后,将重新进行分配而反弹。”
因此郭庆亮对本地华语剧场的前景始终感到乐观,也积极地与上海、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剧场工作者合作发展华语剧场。
郭庆亮说,他现在最大心愿,是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更多剧场工作,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是越来越糟糕了,如果有一天像新加坡发生灾难,人民是否能承担这心理撞击,重建起来呢?他未雨绸缪,想尝试一些心理建设工作。
谁是郭庆亮?
·42岁,毕业自淡马锡初院和国大数学系,是本地少数精通华英双语的剧场导演。
·目前为戏剧盒的艺术总监。他也是国立教育学院兼职讲师。
·代表作:《漂移》《独在家乡为异客》《快乐》《市中隐者》等。
·曾于2006年获得新加坡杰出青年奖;2000年获得艺理会的青年艺术奖。
Comments
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