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讨论区

我爱XXX——2009年1月班同学的讨论

孟京辉编导 / 1994年 上课时放映了大约半个小时的片段,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片段写一些想法/分析。所有交了的作业我都放在这里,让同学们观摩参考。我很高兴看到许多同学都有相当深入的思考,也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我在这里不做点评,让同学们自己判断,也继续思考。 1. 洪仪恬: 《我爱XXX》是一出每一句都有以“我爱……”开始的话剧。 《我爱XXX》形式简单,但内容庞杂丰富,描述了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的爱憎与周遭影响他们的种种事物。在网上阅读剧本,演员先告诉观众一九零零年的开始,一个新世纪的开始,然后便提出了著名人物的死去,而新的人物的诞生。演员们都穿着医生、护士的制服,代表了人离开或降临人间都会经过医院、医生的手中。 后来演员们介绍了一九零零年的十大新闻,都是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例如关于乳牛或大年级生不能欺负一年级生,和一些在现在生活不太可能发生的失物,例如把“开车”听成“开火”将示威者打死打伤。介绍完发生的事,银幕上出现了一些欣慰没有发生的事,那些核战争有关的。从这里开始我就比较不明,之后提到了大停电,”一些浪漫的情侣,躲在温暖舒适的场所,充分利用这美好的时光”,因此造成人口的增加。戏中也提到了避孕药, 我想这应该和中国的计划生育有关(one-child policy? - 人口过多因此每个家庭只能生一个,然后故里服用避孕药来减低怀孕几率) 过后演员们受他们出生了便开始说许多的我爱。。。 卫生,干净之类的,就像讲堂课同学所提出的,出世后所接受的教育,灌输孩子的一些价值观。这是一种不需要理由的爱,就像我们要爱国,要爱父母,不管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都爱,爱因为他是我的国家,爱因为无论如何他们是我的父母。 这可能和中国的教育有关,爱孩子爱国,国家的历史,她的唐诗,宋词,元曲。 之后议论纷纷,但后来同意的所“我爱北京天安门”,像是课堂讨论的六四事件,人民议论纷纷,学生和知识分子要改革但是后来被压抑,统一的爱天安门,爱中国的一切。示威是失败的。但后来语气越来越情绪化,不但没爆发,反而成了一种流行,以歌唱(rap)的方式来表达,人民变得商业化了。 2. 许雅文: 某日,我怀着好奇心情,又有点新鲜的感觉观看了《我爱XXX》。剧一开演,就带出许多讯息,以下我取两点来说明。 第一,十大国际新闻的报导一开头是英国伦敦的大剧院落成,之后就逐步倾向花边新闻,如政治...

如影随行

看了《如影随行》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光种音子

看了《光种音子》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水浒传

看了现代《水浒传》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上海之夜

看了《上海之夜》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圣人孔子

张天广编导 / 2002年 1. 赖言: 《圣人孔子》这一部话剧是在探讨孔子的精神是否对现今的文明有所好处,得到真理就是问题的答案吗?在剧里,编导用了一些反讽和隐喻的手法呈现儒学的弊,让人寻味难耐。 其中有一幕,是演员们把“孔子”给“押上台”,说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接着演员们便分血块吃,“边吃”就边怒骂孔子的封建思想是害人的。“吃血块”表面上是隐喻了“人吃人”的意思,但更深一层是隐喻礼教吃人的意思。“我仁义,你功利;我道德,你卑鄙”、“ 我忠信我们领导吗?他堵前门,开后门,损公家,肥私己,偷寡妇,玩小妞,厚颜无耻,丧尽天良。我要是相信他,这会儿被吃了,连骨头都不剩。”上述的一些台词就显示出了人们的愤怒、不满、无奈,狠狠的表态人们顺从礼教,但却没得到相对的回报,因此仁义道德变成了礼教虚伪的面具。圣人的精神受到质疑,这剧好像也是要批判一味跟从封建礼教的麻木愚昧国民,并且支持革命等。 至于“孔子”这角色的出现,用处大概是要让观众不再被动的观戏。他的出现打破了时空,与现代人“对质”,这样能让观众觉得真的在看孔子如何被抨击,从而思考流传下来的儒学是否还是利多于弊。 2. 吴芮珑:《圣人孔子》的符号及意义 张广天所编导的《圣人孔子》是一部牵涉“反叛传统”,借用诸多历史事件,而上演的前卫剧场。当中,此剧运用了的历史的符号最为鲜明。 从1971年到2001年这三十年间,分别发生了 913 和 911 事件,都是飞机坠机事件。以这两件对人类文明及思想有了一定的影响的事情,其意义足以让我们对自己向来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念产生质疑。主要是让我们用另一种角度看待今天的社会主义,打破任何一种迷信。 除了以上两件事之外,剧中也不断提到许多历史事件,例如秦始皇、司马迁、中国所签下了的各款条约和更重要的毛泽东毛主席。剧本不曾间断地反驳孔子的“教诲”,让观众/读者 不禁发现,孔子所传达的“教诲”其实很通俗,只不过是经由他的笔墨而成了“教材”。从这里感受到,实际上“圣人孔子”也是中国人,这个戏所描述的并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孔老夫子,而是跟大家一样的平民。另外,演员在戏剧里面不是以具体人物为出现的,而是活了两千年的孔子的学生子服、子路的形象。 因此,每个人都带着这无法摆脱的价值观念面对人生,而这只是其中一个解决问题的角度,最后的重点在于思考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别的角度解决问题。

我爱XXX

孟京辉编导 / 1994年 1. 朱照敏:我真的爱XXX吗? 观赏了前卫剧场《我爱XXX》的表演,对于前卫剧场或称为实验性剧场所包含的各种元素有了初步的体验与认识。这种具有挑战性的表现方式完全没有直线叙事,而是通过“反叛传统”的方式,引进常出现过去的一些文化参照,进行反讽,进行嘲弄。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不能只作单纯的观赏,我们既是观赏者,也是思考者,思考剧场中的各种“符号”的真正意义。 《我爱XXX》中的其中一段令我印象深刻:一阵悠扬的口哨声响起,侧耳细听,旋律竟是如此熟悉,原来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当口哨声进入尾声,又一女演员所带领的集体“口号”声此起彼落:“我爱祖国,我爱人民,我爱老师,同学,集体,荣誉,文明,礼貌,纪律,组织,原则,秩序,道德,清洁,卫生,值日,听写,春游,锻炼。”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都是从小就被灌输的崇高思想,所进行的常规活动。演员们双手放在背后的正规坐姿不禁把我们带回了学生时代。在这里,“互文性”得到了很好地展现,曾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乐曲、思想、活动一一再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里,“反讽、吊诡”也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为什么《送别》的曲调会出现在“我爱祖国、人民、秩序、道德、卫生-------”之前?这不禁引起了观众的思考,我们真的爱那些崇高的思想、行为吗?我们的思想真有如此崇高吗?是不是到了该送别这些口号,做回真正的自己的时候了呢? 正陷入思考时,某些共鸣出现了:当女演员再次重复这些口号时,间中有个别演员的反映有了变化,不再是盲目跟从,而是出现了“我爱不卫生,我爱不道德之类”的语句,当其他观众哄堂大笑,我自己也忍不住哑然失笑的同时,不禁问自己:“这是会心之笑吗?因为他们所说的正是自己所想的吗?对于那些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高尚理念,我们是真爱,假爱,还是不敢不爱呢?” 《我爱XXX》之类的前卫剧场让观众对传统的戏剧观念有了颠覆性的转变。与传统剧场不同,观赏完演出后,观众所能带回的不是对情节的回忆,而是对剧场中各种“所指”的思考、理解、体会、诠释------ 2. 梁洁欣: 是个话剧。以语言使观众认识这部戏的主题。演员以朗诵的方式展现那个时代人们所有经历的事。此外,这也是个史诗剧因为它把观众变成观察家,唤醒他的毅力和主动性。这戏使观众认识现实,打破幻觉。演员说: “我爱让你们观看一出戏观看一出无可奈何的戏。” 这提醒观众他...

等待戈多

孟京辉导演 / 中央戏剧学院 / 1991年 1. 黄盈盈: 《等待戈多》这部戏剧通过各种不同的符号来显示生命的无助,及寻找完美世界的艰难。首先,此戏剧的舞台空间使用了颜色符号。舞台主要以白色为主,只有将后台与正式演出的舞台分开的帘子、在台的一角的钢琴, 和在另一边的脚踏车不是白色的。除此之外,演员的服饰也不是白色的。我将以上提到的理解为现实与理想世界的差别。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地方主要是白色的, 是一个纯洁、没有烦恼的地方;演员们的衣着、钢琴和脚踏车都是较深色的,象征现实世界。帘子则是从现实通往理想世界的"门"。深色永远无法融入白色,代表现实是不可能到达理想的完美的世界的。 剧中也有物质符号的元素。戏剧一开始, 便安排了一个男演员表演面对困难地在脱鞋。这一幕代表了人生中的痛苦和束缚: 一个人虽然想摆脱这些绑着他们的痛苦和束缚, 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时侯还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就好像另一位男演员要帮那个男演员脱鞋的时候, 不但没有帮到他, 反而把他弄疼了。 两位流浪汉到了似乎像理想世界的地方(白色), 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这个人应该会带流浪汉们到真正没有烦恼的地方安定下来。但戈多始终没有出现, 也许根本不存在, 告诉了我们这种无忧无虑的世界, 是根本不存在的。 2. 陈沛敏:《等待戈多》人物涵盖的符号性 剧中两名流浪汉,衣着不整,登场便穿着没有扣上钮扣的黑白西装,露出赤裸裸的胸膛,样貌颓废。一白一黑露胸的穿着,象征没有色彩,枯乏无味的人生。这也隐喻着社会上其他穿着西装的人士,西装底下的他们也如同流浪汉一样,平凡无趣。对于人生乏味的感观,是因为两人都在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戈多究竟是谁、几时会和他们相见,都无所交代。这样的等待,象征着人对未来的未知。人生如“戈多”,充满着许多未知,不在人的掌控之中,只能等待时间的推移才能知晓。然而,时间的推移未必会让人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流浪汉刻意地等待着戈多,然而戈多始终没有出现。 在等待的过程,他们彼此交谈,但谈话内容缺乏重点,前言不搭后语,都是断断续续,毫无意义的对话。此外,他们也做了许多令人百思不解的动作,如脱靴子。脱掉了令他痛苦的靴子,白衣流浪只茫然地往里边看看、摸摸。说话时,又把破旧的车轮来回滚动。这些动作,象征着这段谈话是盲无目的的,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没有意义,却仍然继续交谈,仍然作出无头无尾的动作,似乎是...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看了《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十年之痒

看了《十年之痒》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暗恋桃花源

看了《暗恋桃花源》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彼岸》的后设结构

Image
本图的绘制,部分根据以下的著作: Jiping Zou, "Gao Xingjian and Chinese Experimental Theatre," PhD Disserta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994.

《车站》和《彼岸》

高行健的这两个戏剧,剧名中的“车站”和“彼岸”,分别都是戏的主要意象。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讨论? 你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两个戏的延续性?《彼岸》中是不是有一些部分,在《车站》中已经可以看到痕迹/雏形,而在《彼岸》中则有更进一步的扩大/发展?

实践剧场2006年版的《雷雨》

Image
实践剧场2006年版的《雷雨》,由吴熙导演,最具特色的设计之一,是在第四幕将视角倒转,跟第一幕相比,正好是180度的旋转,让观众从相对立的角度进行视察。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意义?这不仅是剧场设计的独到之处,也是导演/设计者对于剧本的一种解读方式的再现。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可以看得到他们在二度创作中更深刻的理解了曹禺剧作的意涵?还是一种纯粹形式的玩弄?形式的玩弄是不是与剧本内涵没有关系的呢?

两个《雷雨》

今天看了两个版本的《雷雨》的片段,一个是1979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夏淳导演的版本;另外一个是2006年由新加坡的实践剧场演出,吴熙导演的版本。 相比之下,这两个版本的演出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对于剧本的诠释有什么不同?你们在读剧本之后对剧本的解读,和看了剧场演出之后,有什么不同?

《雷雨》人物关系的意义

Image
我所制作出来的人物关系表(着重在人伦关系)。你们从这个人物关系表,可以读出剧本的哪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