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XXX——2009年1月班同学的讨论

孟京辉编导 / 1994年

上课时放映了大约半个小时的片段,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片段写一些想法/分析。所有交了的作业我都放在这里,让同学们观摩参考。我很高兴看到许多同学都有相当深入的思考,也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我在这里不做点评,让同学们自己判断,也继续思考。

1. 洪仪恬:

《我爱XXX》是一出每一句都有以“我爱……”开始的话剧。 《我爱XXX》形式简单,但内容庞杂丰富,描述了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的爱憎与周遭影响他们的种种事物。在网上阅读剧本,演员先告诉观众一九零零年的开始,一个新世纪的开始,然后便提出了著名人物的死去,而新的人物的诞生。演员们都穿着医生、护士的制服,代表了人离开或降临人间都会经过医院、医生的手中。

后来演员们介绍了一九零零年的十大新闻,都是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例如关于乳牛或大年级生不能欺负一年级生,和一些在现在生活不太可能发生的失物,例如把“开车”听成“开火”将示威者打死打伤。介绍完发生的事,银幕上出现了一些欣慰没有发生的事,那些核战争有关的。从这里开始我就比较不明,之后提到了大停电,”一些浪漫的情侣,躲在温暖舒适的场所,充分利用这美好的时光”,因此造成人口的增加。戏中也提到了避孕药, 我想这应该和中国的计划生育有关(one-child policy? - 人口过多因此每个家庭只能生一个,然后故里服用避孕药来减低怀孕几率)

过后演员们受他们出生了便开始说许多的我爱。。。 卫生,干净之类的,就像讲堂课同学所提出的,出世后所接受的教育,灌输孩子的一些价值观。这是一种不需要理由的爱,就像我们要爱国,要爱父母,不管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都爱,爱因为他是我的国家,爱因为无论如何他们是我的父母。 这可能和中国的教育有关,爱孩子爱国,国家的历史,她的唐诗,宋词,元曲。

之后议论纷纷,但后来同意的所“我爱北京天安门”,像是课堂讨论的六四事件,人民议论纷纷,学生和知识分子要改革但是后来被压抑,统一的爱天安门,爱中国的一切。示威是失败的。但后来语气越来越情绪化,不但没爆发,反而成了一种流行,以歌唱(rap)的方式来表达,人民变得商业化了。

2. 许雅文:

某日,我怀着好奇心情,又有点新鲜的感觉观看了《我爱XXX》。剧一开演,就带出许多讯息,以下我取两点来说明。

第一,十大国际新闻的报导一开头是英国伦敦的大剧院落成,之后就逐步倾向花边新闻,如政治家的丑闻和妇女因男同性恋倍增而要求政府把一夫多妻制合法化。到最后一则是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多个城市上演。

整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正经— 〉搞笑—〉经典。主要在说明虽然年代在变迁,但唯一没变的是人们生活上依然要面对很多问题。新闻报导其实就是在反映一个时代的人民所关心的事,他们积极地为新冒出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努力地想让一切过得平稳。十大新闻中一段略带可笑的新闻其实是人们对政治表示关心。人民关心政治家的私事是因为他们认为政治家的人格与品德会影响他能否胜任职位。而妇女要求把一夫多妻制合法化,其实是对国家人口将会逐步下降的问题提供解答。最后,表演者告诉我们爱情经典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多个城市上演,似乎是在说明许多地方的人都在怀念经典作品,这正好给后面将要提到的历史伟人——毛泽东的出场作铺垫。

第二,剧场不断出现全场黑漆漆的桥段,甚至还有一段字幕写道“断电了”,这均表示人们在生活上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四面八方涌来的问题给社会蒙上一层灰。所以表演者打着火机,照耀着毛主席的影像,显出对他的崇拜与怀念。在黑暗年代,使人更发想念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真理。表演者通过对他的追忆,好像要告诉我们如果毛泽东还在世的话,就应该不会有黑暗时代出现了,因为他一定有能力去解决。同时,表演者也在讽刺了当权者对待当时社会事件的处理方式。虽然毛泽东已离开我们,但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他一直是个独一无二的救世主。这一段对毛泽东的追忆,回应了之前人们对历久不朽的经典作品的怀念。我们往更深一层来探究,就不难发现这些对经典的重新翻阅,其实是人们想要亲身感受昔日的人,是如何面对与解决问题,试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给自己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机会。

3. 张欣颖:

《我爱ххх》通过“反传统”的方式来带出整个戏剧,因为它既没有主角,也没有故事情节,更没有戏剧结构的基本公式。整出戏剧以演员们的“肢体语言”为主,透过演员们的肢体来诠释其当中所包含的意义。由此可判断,它是一出前卫剧场。1900年的中国社会是动荡不安的,因为当时正发生八国联军之役,可是戏剧的开始,演员们的台词却说他们爱1900年的社会,爱1900年的一切。由于19世纪的中国是个重要的分界,外来文化的侵入等等使中国社会极其不稳定,因此演员们的“我爱……”产生了明显的讽刺意味。

“我爱… …”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基础。剧中的礼貌,组织,文明等元素是中国小学的基础教育的一个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这几个元素,说明了中国的人民从小就得学会在毫无怀疑的前提下,无条件地,无保留地去爱每一个事物。因此即使心中百般不愿意,但口里或行动都不能表现出来。这一点也更加说明了其运用反讽手法来呈现整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演员的情绪像突然爆发似的,在舞台退去白色外套,舞台背景、音乐从原本的平静突然转而变成节奏感强的rap。

此外,剧场的一开始,演员们都以医护人员的装扮亮相亮相。配合服装,再念出“我爱光,我爱于是便有了光”;“我爱你,我爱于是便有了你”;“我爱我自己,我爱于是便有了我自己”的台词,似乎带出了即使在黑暗中,也有曙光的存在的感觉。有一幕是舞台的背景暗了下来,演员们纷纷拿起打火机/蜡烛来照亮毛泽东的画像,表达了希望的存在。

又有一幕是众演员都跟随着某个演员念同样的台词,那念台词的演员是更换着地,这似乎也体现了当时大家都没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思想,只负责盲目跟从他人的现象。

4. 黄思怡:

剧场透过“我爱的事物”表现了人存在状态的一种荒谬性。因为在《我爱XXX》的语境里头,“爱”这一个字眼已经不再表示喜欢或爱惜。“爱”的意义已经丧失,成为了一种毫无意义的意义了。

就如剧场的开场白:
我爱光 我爱于是便有了光
我爱你 我爱于是便有了你
我爱我自己 我爱于是便有了我自己

这段话似乎表示着,“光”、“你”和“我自己”的存在在于自己的决定。因为我爱,所以他们才存在。但,倘若以中国的教育政策来说,这又似乎在隐喻着,我是因为光的存在所以喜欢光。这样的喜欢,是一种被迫、基于无奈的喜欢。这也意味着所谓的“爱”与人所“爱的事物”是被控制、而非出自于个人的情感。

《我爱XXX》对“爱”字的使用作了挑战,它将 “爱”字应该赋予的意思(很喜欢)与“爱”字在大陆教育上的使用作出了强烈的对比,挑战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挑战了中国人从小被灌输应该遵守、听从的既定观念。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人们无法分辨自己是否是真的喜欢这些他所“爱”的东西。“爱”不再代表最喜欢,它原本赋予的意义已经毫无意义了。所以大家都在“看一出戏,观看一出无可奈何的戏”。

5. 蔡燕凤:

《我爱XXX》,几乎所有的台词皆以“我爱”作为开头,很符合主题的台词。

《我爱XXX》是前卫剧场,它颠覆了传统剧场的模式。它没有情节,甚至没有角色。它就像诗歌朗诵般,一个结合动作与服装的诗朗表演。

一开始,“我爱光,我爱于是便有了光。”舞台的灯光变亮了起来。到了中间的部分,在阐述“停电事件”的时候,舞台的灯光又变暗了,只有表演者亮着打火机,才有微微的光芒。这是为了使观众更能投入到表演者所要阐述的事件中。

前卫剧场一直被看成是隐喻/讽刺着某些政治现象的剧场,《我爱XXX》,我想也是如此。它阐述了包括很多1900年以来这个世纪(20世纪)的重大国际历史事件。之中包括1989年发生的中国的重大事件“天安门事件”,以语气语调的高低不同念出“我爱北京天安门”,隐喻了这个事件的种种转折。上演《我爱XXX》的那一年,1994年,距离“天安门事件”也只有短短的五年,“天安门事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仍然是不能忘记的“痛”。很多人死去,很大的一场示威活动。我相信当时坐在台下观看的大部分观众,都一定听过,甚至经历过。重复地说了好多次“我爱北京天安门”,难道不是为了要唤起大家对“天安门事件”的再次注目吗?

《我爱XXX》似乎是在回顾这个世纪以来发生的种种事件,不管是发生在外国的,还是中国国内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剧场,一个颠覆传统剧场模式的剧场。

6. 曾佩瑜:

初时,舞台一片黑暗。灯光慢慢伴随着演员反复朗诵的“我爱光,我爱于是便有了光;我爱你,我爱于是便有了你;我爱我自己,我爱于是便有了我自己”缓缓打开……这似乎在诉说着20世纪的中国一度陷入黑暗,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而希望终会来临。就因为对未来、对他人、对自己,都怀有期望、理想及抱负,所以才会看见未来的曙光。

剧中有许多电视作为布景。这些电视在一开始都出现没插电线时的模糊画面,此时的演员都身着医护人员的服饰,而背景音乐则较为平淡。随着突然变得狂野的音乐节奏,演员们脱下先前的服饰,转变为身着上衣及牛仔裤的青年男女在台上狂舞,而各个电视荧幕都播出有影像的画面。尔后,灯灭时投影机投射出的大荧幕成了主角,播放着众人为毛主席欢呼的影像,观众看见打火机闪烁的光芒。荧幕影像的转变,隐喻了中国人民的内心由充满不确定性及不安转变为对未来有所冀望。结合音乐、灯光、演员衣着及动作等的变化,更突显出了中国人民想要挣脱20世纪的困境而出现叛逆、挑衅的行为。

由“我爱XXX”到“我不爱XXX”,也是一种反叛的表现。嘴上说爱,心里未必真的爱。

7. 蓝智欣:

在《我爱 XXX》里头,所有的台词以“我爱”开始,无论是对于你、我、祖国、人民等,犹如涵括了人类的初始至今,具有力度和冲击性。

诸多的“我爱”拟似小学时代:“我爱劳动。我爱组织。我爱纪律。我爱原则。我爱春游。我爱黑板报……”。大家受着同样的教育,说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情;幼小的他们无条件、无怀疑地接受这些价值观,而那便成为他们对周围、群体和国家的认知。但渐渐的,成长中出现了叛逆的声音:“我爱没原则”、“我爱不劳动”。岁月的流逝与社会的变迁促成人类的觉醒,可这是否就是战争、乱世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出现的两首歌曲——“Greensleeves”和“送别”。这两首歌均具有悲伤色彩,尽管看似不相及,却都述说着落寞、惆怅的结局。“Greensleeves” 凄美的歌词描写了不得美满的爱情,“送别”则充满了离愁别绪。人物们全体哼唱这两首歌,即诡异又寒心,好似为自己和为1900那动荡的年代哀悼。

8. 林银宝:

看了《我爱XXX》后,我觉得它是个内容庞杂丰富的戏剧。从开始到结束,台词象是从没间断过,由演员一直说一直说,是一个以话语为重点的剧场。虽然没有明显的故事性,但是却有推进的关系,从诉说1900年开始到60年代到80年代至现代,整百年的历史都表现出来了。因要在短短的一个戏剧里把整百年的历史,人的成长过程都搬演出来,所以台词很紧凑,根本没有时间给观众反驳,思考。而且,因每句词都以“我爱”开头,让这戏剧充满了反讽,现实中不爱或该爱的事物都被颠倒了“我爱不劳动”“我爱没原则”等。不要观众看完后就不思考,要让他们自己回想,思考。

9. 林佳憓:

表演一开始,演员们就通过朗诵式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方式,让观众似乎进入了他们所谓最爱的“光”、“你”和“自己”的一种模式中,我觉得这种重复性是有点吊诡的,就好像当有人不只告诉你一次“我爱你”时,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去开始质疑这种“爱”的成分。我觉得文本中首先出现的种种历史回顾,就是最好的铺垫,像是通过某种历史和回忆让观众了解他们似乎被催眠以及被同化的一种过程。记得有一幕是播放毛主席似乎在向大众挥手而后面则站了一排排的洋人(这部分政治意味浓厚,似乎在强调毛主席/共产主义那种不可忽视的权威性) 而在歌颂的过程中,演员似乎是在“爱”着毛主席,而他们也似乎被笼罩在毛主席的“爱”中,但是他们真的体会或真心去“爱”了吗?还是只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催眠式的把“爱”揉进了他们的神经里。而这时后的爱就显得格外反讽。

10. 王晓贤:

《我爱XXX》对我来说是一部非常疯狂的表演,在半个小时的演出里,演员们几乎每一句话都是以“我爱。。。”开始。本来我是觉得很有趣的,但当过量地使用“我爱。。。”的时候,我便开始希望有一些新鲜的转变。但是它不但并没有给我惊喜,反而变得十分杂乱,演员们同时间讲话让我无法听清楚,这里可能是要表达出六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内心对于政治,理想,时事的种种看法。他们对于政府的所做所为感到无奈,对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愤怒,对于自己崇拜的已故艺术家们感到敬佩等等。表演里也有反讽的意味。演员们选的十大新闻真的是十大世界新闻吗?被选择的新闻未必是世界所关注的,而是年轻人感兴趣的。终结来说,这是一部极为大胆的演出。

11. 孙意晴:

《我爱XXX》是属于一部前卫剧场的舞台剧。前卫剧场顾名思义就是反传统的剧场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带有政治性意涵。它鼓励观众用“身体”的感官来感受剧场,在《我爱XXX》中,表演者利用声音的起伏和重复性句子来让观众思考。前卫剧场中的各种元素都是“能指”或“符号”,观众的任务在于找出“所指”或“内在意义”,例如在《我爱XXX》里就反复的出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句话,这看似简单且爱国的话却隐含着负面的政治意义。它所指的是1989年六四北京天安门事件,是1989年4月至6月发生在中国大陆的重大政治事件。

事件起端于对突然病逝的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悼念活动,学生透过悼念表达对社会各种弊端的不满,并随着民众对反官倒、反腐败、自由、民主的呼声高涨,学潮最终漫延全国。期间北京城区实施戒严,但未能完全平息民间抗议,在各派系互相角力下,中共中央最终出动军队镇压。由于当时消息被封锁,学生、市民以至于军人的死亡数字并无定数,资料来源众说纷纭,不同估计指死伤人数由数百至数千不等。

六四事件虽然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但对中国内地以至香港的政治、外交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是中国内地极为敏感和极具争议的话题。

所以,我认为《我爱XXX》其中一点是要让观众思考六四事件到底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12. 陈承男:

《圣经·创世纪》中,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我爱XXX》,便是以“我爱光,于是便有了光”为开始。由神的意旨到我的爱的创造,个人的主体意识凸现,似乎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说,以下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个人的历史经验与亲身阅历为基础,是以“我”为主体展开的。在我看来,这有限的三十分钟首先是依据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的。关键词分别是:

1900年:一个大师淹没而明星繁荣的时代。
1900年至1965年:一战、二战、原子弹……
1965年:人类对工业化电力化的依赖、美国的baby boom。
70年代:“我们”的出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被灌输。
80年代:开放、流行、众声喧哗。
89年:天安门事件。
89年以后: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

剧中运用了大量在各个特定时代的物品、流行、观念来替代单纯的时间上的割裂,其实只要是身处中国环境的人肯定都不会陌生。这样既用一种含蓄的手法体现历史的进程,又解决了历史不能简单的用时间划分的矛盾,因为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

前卫剧场·嘲弄政治

任何一个生活在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的知识分子对于政治的态度总是复杂且扭曲的。他们一方面接受的是极为强烈的意识形态的教育与价值观的灌输。另一方面,当他们走出国门或者私下传阅所谓的禁书时,看到的却是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政治。比起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或者是现在的美国,中国人其实更少有崇拜,在他们心中激荡的是充满质疑却又饱含民族主义热情的矛盾的结合。在我看来,孟京辉与其说是嘲弄政治,不如说这就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内在心境的写照。

前卫剧场·嘲弄流行

剧中还有明显的嘲弄流行的痕迹。从一九零零年大师们的死亡开始,宣布着十九世纪的对艺术的热衷的终止。二十世纪是明星的时代,是好莱坞的时代,是摇滚、爵士、乡村音乐的时代的开始。二十世纪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运动风行的时代。这是世界性的范围的流行。而中国包夹在世界的流行中,显出了她的幼齿性和矛盾心理。世界的潮流不可抵挡,就算用偶像崇拜或者保守外交,也无法排去全球化、消费主义、流行文化的冲击。

前卫剧场·嘲弄自己

既然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叙写,就免不了嘲弄自己。孟京辉作为一个先锋实验导演,作为一个历史的过来人,或者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又如何自处呢?个人在整个历史中是微不足道的,他能做的也只有顺应政治、顺应流行,反抗的力量始终是微弱的。孟京辉个人的困惑与无可奈何通过戏剧传达出来,其实也就指向了所有观看戏剧的观众,抛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剧名是《我爱XXX》,“我”爱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我爱的东西很多,其实我爱什么我也不知道……

前卫剧场·二元对立

幽默关乎同情,而反讽和嘲弄关乎冷峻的对立。前卫剧场既是要反传统,反理性,就会用二元对立的方法展现嘲弄和叛逆。剧中大量运用了二元对立的事物作为参照:例如光和黑暗,抒情音乐与摇滚音乐,众声喧哗与万人同声,建设与打破等等。二元对立就是让事物处于极致状态,失去中间的模糊,让两级尖锐的冲突。这样,让传统与现实,理智与情感更激烈的对立起来,反讽的意味也就更浓重了。

13. 骆逸玲:

《我爱XXX》从始至终以“我爱... ...”的特定句式建构而成。这个不断被重复的形式强调了某种制式的存在性。超越它形式的捆绑,其中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思维表现。“我爱”的种种不再是字面上简单易懂的“我爱”的意思。XXX代表了一切的可能性,甚至是对于“爱”的否定性。在不容许任何疑问的传统观念与教育中,这种再自然不过的表达方式也能成为一种破除枷锁、追逐理想、反思历史的反抗声音。(资本主义vs 社会主义)

光这个意象的使用,无论在舞台上或台词中,也频繁出现。如:

我爱光
我爱于是便有了光
我爱你
我爱于是便有了你
我爱我自己
我爱于是便有了我自己

这段话在三场戏中就出现了两次。夹在在两段话之间便是众演员在黑暗中不停打起打火机然后熄灭的场景。同一时间,字幕上了,和许多黑白照片不断被播映着。肃穆的气氛极像悼念会。尽管光代表希望,这里的意义并不是沿着这条路线可轻易理解的。光即便是光芒的象征,微薄的点点星火也难以与广漠的黑暗抗衡。

在许多中国人民眼中,光的意义不外乎就是毛泽东。毛泽东所推行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后来的共产主义。恰恰就是这个思想给了广大的中国民众建立一个平等(不存在阶级与剥削)社会的曙光。但是这个巨大火炬并无法缓和资本主义不断侵蚀中国社会的速度。中共政府确实建立,可是中间牵扯了很多矛盾的地方。

即使是执行社会主义,人口日益暴增的中国却还是违反人道主义,以“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强硬政策来缓和人口数量的激增。在更早之前,毛泽东却是坚守社会主义,反对限制生育的马尔萨斯主义(Malthusianism)。对于生育问题始终没有做出巨大改革,他仅仅只是鼓励晚婚之类的对策。随着毛泽东的死,独生子女家庭便被中共推行。锐减的婴孩数目固然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孩子是被抛弃,甚至杀死的。面对社会主义当道的中国,这些事迹也反讽至极致了。或许这些小生命的牺牲也能为那些闪烁的火光另下注解吧。

14. 萧伊伶:

在开头重复了好几次的对白像是在喊口号。这段对白的内容主要是在表达:‘只要自己相信,自己个身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东西,有完全的掌控权。’但是,这样的思想理念是统治阶层强硬灌输于人民的。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较落后,人民生活较困苦。《我爱xxx》以光代表希望、曙光。人民想要在贫瘠的生活中得到救赎,于是他们就有了救赎,暗喻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只要人民信任共产党就能因此改善生活。对白中的‘你’指的很可能就是中国共产党,因为爱‘你’,于是便有了救赎自己的共产党。这口号不停反复地念,念久了犹如时间的推进,长久受同一个思想影响下,这思想就被理所当然化。对于人民、甚至后代的人来说,就逐渐成了一种真理。而且,这对白在剧中不同地方不停地出现,宛如不停地提醒人民这个‘自然’的理论。这组对白就正在讽刺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愚民政策’,以一种欺诈思想落后人民的方式来巩固势力。

15. 郭彩燕

《我爱XXX》里除了象征“六四”天安门事件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外,我也注意到了另外两个非常具有反讽效果的部分:

1)“我爱一九零零年这个美丽新世纪开始时那些大师们死了…”这一部分提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师如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但却没有一个大师是属于中国的。紧接着“我爱这是一个大师们死去明星们出生的时代…”这一部分提到了法国戏剧明星塞缪尔.贝克特等,也提到了两个来自中国的明星:中国皇帝明星爱新觉罗.溥仪及中国舞台明星梅兰芳。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对比,便产生了反讽意味。首先大师们的死与明星们的诞生,反映了当时社会随着咨讯的发展及消费文化的冲击而产生了各个领域的所谓“明星”,并受到群众的盲目崇拜。其次,中国在1900年以前没有产生大师,1900年以后却出现了两位“明星”,而这两位“明星”,一位是没有实权的末代皇帝,一位是专门反串女伶的四大名旦之首,相对于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强国,这里充分揭露了中国晚清时期的败落、阴柔。

2)“我爱一九零零年世界十大新闻…”这一部分,提到了当时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成就,例如“工程师约翰.勃郎宁发明了勃郎宁手枪。” 及“巴塞罗那一群医学博士发表声明:可用X光治疗乳腺癌并提高母牛的产奶量。”。同一时期的中国却是“爆发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开进北京。”,突显出中国的落后、迷信。

16. 翁妍婷:

“我爱光,我爱于是便有了光”,就如呼唤般把台上亮了起来。《我爱XXX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非就是它的台词了。台词的内容不仅仅大胆了说出在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并且勾起了那些经历了90 年代的人民的回忆。台词的句型是以“我爱…” 来表述的。这样的方式是为了传达新的价值观,例如剧里所提到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因此,一开始演员们是穿着医生和护士的制服亮相的。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医护人员代表着生命和希望。他们是延续生命和医治所有病态的。 由此可见,演员们以这样的身份出现,隐喻着他们将要传递新的思想来医治人民和中国所有的病态,把过去所发生的惨痛历史都埋葬了。所谓的 “病态”指的也就是这些惨痛的过去,好比“天安门”事件所带来的痛。从他们在念着“我爱天安门”的频率和声调就能感受到他们更为激动的情感。再加上,这一句话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因为它夹杂了又爱又恨的情绪。虽然嘴里念着爱,但心里是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因此是忍着痛去回忆这一段。

演员们把制服脱掉,接着跳着现代舞的举动,象征着新的时代的开始。对于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的价值观,也开始有了反叛的心理。这点从演员在念着 “我爱清洁” 时,另一位演员便站起来说了“我爱不清洁”。它的第二层意义展现了人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是一律盲目的服从。虽然如此,人民还是敬爱毛主席的。他们口头上念着“我爱毛主席”手里还拿着打火机,用火光为他挥舞。一方面,火光代表了毛主席把中国从困境中解放出来,给人民新生命的含义。但另一方面,那样的挥舞方式,类似悼念,暗喻着毛主席的时代已过去,共产主义必须被现实主义给替换了。

17. 赖思延:

在开场的不久,演员们首先以失落的神情来交代数位文艺著名大师“死了” 然后又以兴奋的态度来述说数位西方著名明星的诞生。这仿佛是在暗示着西方文艺在民间的衰退而遭到较现代化的各领域的明星们所取代。虽然在开始时,演员们各个都表现得悲伤失落,可是在讲述起明星们的诞生时,却是在那一瞬间转换成兴奋愉快,仿佛早已抛开了之前所表现出的哀悼。这再现当时人民崇拜的对象和追随的风气已经随着文艺家的离去而改变,内心是崇拜着那些撅起的 “明星” ,而不是之前所提出的各个文艺家。

18. 黄舜婷:

我认为,在“我爱XXX”里,出现了很多处的反讽。。演员说了很多“我爱什么什么”,强调了一种观念。。不断重复与强调。。尤其是在后面不断重复的说“我爱北京天安门”,让人联想到天安门事件,整出戏,让我感觉他们其实是在说“我恨”而不是“我爱”。他们越去强调,那反讽的意味就越浓厚。背景图案有两排人的图像,下面那一排是颠倒的,更加表现了他们颠倒的言辞。

19. 池雨雯:

从《我爱xxx》中不断出现的“我爱”似乎不同于一般的爱,正因为“我爱”出现的次数频密让观众觉得戏里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之后从其中一位女演员说的“不爱”更揭示了其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爱并不是我们真正爱的,进而达到了反讽的目的。

此外,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演员们都穿着医生袍和护士袍,舞台时光时暗,演员手里也拿着烛光,一会儿点着一会儿熄灭地说着某某大人物死去了又某某大明星诞生了,加强观众对生死的认知,让观众可以更加正视“生命”这个严肃的课题。

20. 蔡美琪:

如果到过中国,就会发现中国喜欢用各种各样的爱国口号来灌输人民,不过是公路上的招牌,还是学校墙上的壁画,中国人民无时无刻都被爱国口号充斥着,这也形成一种被强迫的集体意识。《我爱XXX》就是由此发挥,通过演员们不断的朗诵着“我爱XXX”的口号,再现了中国的教育是以集体出发,压制人民的自我意识,培养而成的爱国价值观。

其中有一段,报告一九零零年世界十大新闻的部分,我认为创作者有讽刺的意味,世界十大新闻大部分都是报导国际的消息,而有关中国的新闻仅轻描摊淡写的报道,这对当时处于内忧外患夹攻的中国而言,是强烈的对照,外界对于当时的中国的关心仅为“中国爆发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开进北京。”而已。同时,也可与共产党执政时期的新闻压制政策作为联想,当时期的中国,对其人民只是“报喜不报忧”的态度,所以,创作者也安排了接下来的剧情以字幕表现,用“我爱XXX都没有发生”的句型来反讽现实。

创作者安排让演员在无意识地背诵口号的同时,又有意识地反抗,表露自己的心理感受,但是,很快地,又被哨子的声响逼回集体无意识中。除了意识形态,创作者也安排演员们做出重复性的动作,再现了中国人民不只在心理上被强迫灌输,同时借着学校的强迫军事训练来让人民都训练遵从,哨子在这里,象征了领导人召唤的喻体。

“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一部分,除了隐含了1989年的六四天安门历史事件的讽刺意味,同时,演员们对于口号的朗诵,不再只是无意识地盲目呐喊,口号呐喊的频率增加与声音气势的提升,展现了人民有意识地反抗,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21. 林家毅:

开场时,对白有点特别。“我爱你。我爱于是便有了你”。在这里,“于是便有了”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可是,成长于中国教育制度的人们,便能了解这一点。从小,念书时,老师们都会要求学生们朗诵:“我爱礼貌,我爱干净”之类的口号。他们似乎相信,只要把口号重复的念,学生们就真地会有礼貌,会很卫生,干净!这也在此剧场里,成了一种反讽。

之后,有一整串对白,是以1900年开始的。稍微查阅,发现了原来1900年对中国而言,是非常黑暗的一年。当年,发生了义和团起义,又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简直是内忧外患。之后,清政府还得签下合同,答应支付巨额赔款,和让外国在国内要塞地方驻军。这对中国来说,可是莫大的耻辱。

后来,又有一串对白,是阐述一系列悲剧的。可是,对白却都以“我爱”开头。这也是讽刺的一种,似乎想催眠自己,告诉自己只要照着念,就能使自己相信悲剧从未发生过!这也暗喻着政府其实是在逃避现实,选择相信自己所要相信的一切。

接着,演员们也哼起了小曲子,可是曲子根本没有歌词。没有歌词的曲子,宛如没有意义的人生。这也是典型的荒谬剧场,之所以会形成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演员们在这之后便开始把自己的白色衬衫脱掉。男演员们现在身穿的便是一些花花绿绿的服装,可是女生依旧是穿着白色上衣。这意味着,就算时代进步,女生的贞洁还是非常备受重视的。

灯光这时慢慢变暗,而停电的新闻被念出。紧接着,便是中国大力推广避孕的策略。把黑暗与避孕挂钩,似乎想告诉观众,中国的一家一儿制,也许太残酷,使整个社会变得很黑暗。

最后,终于点题了。一系列的“我爱。。。”接踵而来。可是,突然却有人道:“我不爱。。。”这也许象征着一种反叛,人民对制度的反叛。既然此口号是在学生时代朗诵的,那剧场这是提及天安门救济为恰当。六四天安门事件,便是一群学生,借由哀悼领导者的逝世,来表达自己对制度的不满。这后来演变成一场流血事件,是中国史上无可去除的污点。

22. 佘巧云:

我爱XXX给我的感觉并不像一般的话剧,更贴切的应该称它为朗诵吧。但又不是一般的朗诵,而是极度亢奋的朗诵。演员们嘴里念的台词虽然形式简单,都是以‘我爱’作为开端,但就是因为使用了不花俏的表达方式,突出了剧中想要传达的意义。爱什么、不爱什么,一切清清楚楚地摆在观众前。

我相信他们会以这种方式表明自己所爱的事物,是因为从小的教育方法影响了他们的观念。一开始上学时,学生们都被灌输了应该爱什么、不应该爱什么。因此,可察觉剧中有许多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例如“我爱北京天安门”不断地被重复,充分地反映了教育的影响。

虽然都是念着‘我爱。。。’,但通过不同的音量、读法、声调表现了不同的事物含着多少的“爱意”。

23. 翁蔚懿:

“我爱北京天安门”是《我爱XXX》里的一句台词。

“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城市广场,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在1989年4月至6月期间,中国发生了一宗重大的政治事件, 而这一宗重大的政治事件所指的就是北京天安门大屠杀。北京天安门大屠杀这一宗重大的政治事件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在突然病逝的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悼念活动上表达对社会的各种不满而引起的。随着民众对反腐败、反官倒、自由、民主的呼声高涨,学潮最终漫延全国。在这段期间,中共中央为了控制局势,便决定在北京城区内实施戒严,但这却无法完全平息民间抗议。最后,中共中央只好出动军队镇压局势。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保守估计在北京天安门大屠杀这一宗重大的政治事件中的死伤人数由数百至数千不等。

在《我爱XXX》里,我认为“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一句台词所指的“天安门”不只是北京天安门广场,同时也是他们对于民主主义的向往。在剧里的其中一个部分,能够看到演员们不停地重复“我爱北京天安门”,而且他们说话的速度还越说越快,可以见得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他们对于民主主义的渴望。在剧里的另外一个部分,能够看到演员们对一个播放着中共中央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先生影片的大荧幕不断地招手表示支持,可以见得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反讽。我觉得毛泽东先生在剧里是一个代表共产主义的符号,所以我相信这群向往并且渴望民主主义的演员们应该是不可能对毛泽东先生招手并且表示支持的!

24. 陈怡君:

在这部话剧里头,让我印象最深刻、思考最多的部分就是当表演者们朗诵“我爱某某大师死了”、“我爱某某明星出生了”。

1900年之前的名人被称为“大师”,而在1900年之后则被称为“明星”,这是否代表了“明星效益”开始产生?再者,被称为“大师”的不外乎是剧作家、小说家、作曲家等对(可说是古典的)艺术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还有科学家;而被称为“明星”的名人,则都是娱乐、政治、体育、石油、战争等的人物,这是在显示1900后,只要受瞩目,就能是明星,还是各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崛起重要人物?

表演者说:“我爱让你们观看一出戏观看一出无可奈何的戏”,马上就接着向观众公布1900年世界十大新闻。他们身穿白色医生护士袍,像是在隐喻着医务人员虽然能治病疗伤,却无法控制生死,如同那些新闻事件,就像是让人们奈何不了的一场戏。

接下来,表演者脱下白袍随强劲节奏音乐舞动,同时墙上透出字幕,都写着“我爱某某事没有发生”,这包括战争、流感、重要人物死亡等,实际上发生过而对人类来说有负面影响的事。表演者一反之前的表演方式,不念台词,而是保持着不闻不问的态度自顾自疯狂,更能衬托先前所说的“无可奈何”,只能用如此的方式来表示抗议,或接受。

“我爱XXX”在全剧台词中已变成一个固定句型,然而“我爱”放在每句台词前,从语法上看并没办法表达出确切意义,而这也仿佛代表了当人们(这里尤指中国人民)被灌输了固定的意识形态后,就只能无可奈何地用所谓正统又正确的方式下表达自己看法了。

25. 徐千鸿:

在剧中第一部分,众人在数列出林林总总所爱之物后,观众视线的聚焦被集中到台旁的墙上。墙上的投影字幕显有与前段演员口中所说的截然相异的态度,意图否定一切已发生甚至为发生的事情:

我爱这一切全都发生过
我爱这一切从来都没有发生
我爱那些荒唐的现实没有发生
我爱那些可恶的现实没有发生
我爱那些荒唐的预言没有发生
我爱那些可恶的预言没有发生
我爱一次大战没有发生
我爱二次大战没有发生
我爱三次大战没有发生
我爱十次大战没有发生
…………………………
我爱哈雷慧星照耀地球没有发生
我爱1000万人死于战争2000万人死于流行性感冒没有发生
…………………………
我爱纽约市长借酒浇愁没有发生
我爱建立柏林墙建立巴黎墙建立朝鲜墙建立伦敦墙没有发生

若说这些文字为朗诵内容的延伸部分,这种虚实夹杂的文字设定,让我们产生了几方面的质疑:

1. 因文中夹杂的荒谬成分而对朗诵群之前所说的一切是否为实有所怀疑
2. 从热爱一切的发生以至热爱一切没发生的转折,对朗诵群的立场有所怀疑
3. 不将墙上所写——不论是实情或谬论宣之于口而仅是籍投影罗列于墙上,是否暗示了此类话题带有‘不可说’性质
4. 彻底摆脱‘理性思考’,将胡诌之言与实情同列,是否暗示人们在现实中所闻、所见之“事实”皆为人为所操控及摆布

这种舞台叙事形式上所造成的对照反差,对人们“安于现状”的逻辑思考带来冲击,也挑战了传统剧场仅仅对某种‘主题’/‘寓意’的询唤形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