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个人作业:《生活与生存》@ 萧伊伶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这出戏主要阐述的内容很直接鲜明,顾名思义就是人在求存中,夹杂着对更高的生活品质的渴望,竭尽所能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模式。编剧以现今21世纪的当代人的生活状况为背景,表现人类从古至今、跨越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为生活与生存的挣扎。其所要强调的不只是上班族生活,使整个人类的社会的生存模式。 剧中演员的名字的象征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象征都与戏剧要传达的内容息息相关。以下简论。 “李想”这名字其实是个反讽。李想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理想。他在履历表上写上许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像太空人等。他在介绍自己时说:“我叫李想,李安的李,梦想的想。”或许,他的履历表上应该还有想当导演的志愿。但是,他却到一家公司应征文职的工作,去当一名上班族,而这并不是他的理想之一。在开场倒叙时,他在埋怨自己的工作模式,可见他并不喜欢。他只是为了赚钱才踏进了那个如同动物园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单纯心态使他无法招架连串的斗争游戏,他并不清楚斗争,甚至不知道斗争在发生。最后带着茫然迷惘离去。 李想从一个无名小卒到成为张威的特助,就像是大伟的double,遭遇与大伟是一样的。过程中,他们都是被张威掌控其中。因为大伟开始不安分,所以张威便找人代替他。这是个漩涡、是个恶性循环。在求存过程中,理想和大伟只是张威的棋子,她只是要有人任他摆布。就如一个大染缸,最初的大伟就像是白布,到了充满竞争的办公室,才会渐渐被污染。 苏菲(Sophie)带有sophism 的意味。英文辞典对sophism 的解释是:a specious argument for displaying ingenuity in reasoning or for deceiving someone. 而苏菲就是这个被欺骗的人。她和李想都代表着单纯、没有心机的人。他们只是想安分地工作,与世无争。但这种人注定会被人利用,不适合斗争。 嘉玲的嘉字的本义是善和美。但她为了生活,出卖色相。这其实并不是她愿意的。她探寻过,她问仲平她对公司的价值在哪里,但是仲平只叫她要好好利用自己的价值。对仲平而言,嘉玲的价值就是她的美色。因此,为了在公司生存,嘉玲只好听取仲平的说法。她的double,孙强也是如此。他被评说工作能力差,却因为他能与女上司、女同事相处愉快,始终没有被裁退。他们二人都质疑过自己的价值,但是都探求不到什么。他们只好改变自己,来附和别人的要求,...

个人作业:《生活与生存》@ 黄思怡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称“华”)的主题环绕着外表光鲜亮丽的白领族,为享有更好的生活,在办公室明争暗斗,犹如在战场一般的力求生存。他们这种为生活上的提升,在办公室里力求生存的情景,形成人与工作之间、生活与生存之间的矛盾。 “华”剧本来自张艾嘉,不免让人有观赏电视剧、电影的感觉。然而,在无法利用剪接、特写镜头的镜框式舞台里,林奕华巧妙的利用舞台设计、灯光与音效让受限的场地不受限的发挥剧情。 剧场利用了阶梯将表述不同的情景、情境。先是透过阶梯的上下距离比喻张葳、仲平在办公室里较高的职位、上层对下层的审判,再透过阶梯来区分办公、行政的99楼办公室和李想与琪琪谈话的天台、顶楼(100楼层)。 阶梯的右侧则以书柜的设计、摆放文具、文件夹等将办公室场景具体的表现出来,它同时也为 “第五场:星期日”在书局的一场戏打造出具真实的一面。另外,书局的“暗格”使得仲平与店员能在与李想在同一个平台(高度)入场,除了表达出在办公室外的无阶级之分,人物的进、退场方式诙谐,也为剧场带来不错的笑果。 “华”利用舞台的设计,加上灯光与音效将“第十五场:李想之死”发挥得淋漓尽致。先是由阶梯的最顶端开始往下,将李想与大伟之间的冲突随着李想一步一步地后退慢慢铺陈,让观众的心跳随着音效加速、恐慌。张葳与琪琪出现时,渐渐逼近舞台边缘(downstage)的大伟与李想、也因越来越靠近观众群使得投入于演出的观众因剧情的升温,情绪开始升腾。 林奕华以瞬间、毫无预兆“砰”的一声巨响、加上剧场刹那间灯光一暗来演绎李想与大伟的死亡。“坠楼”后的一段宁静,除了呈现出犹如李想真的跌下舞台的立体、真实之外,也同时让观众在鸦雀无声的黑暗中,恢复震撼、进行反思。 在这完美的戏剧效果之下,暗场也提供李想与大伟趁灯暗时离开的时间,让张葳趴下,使得在没有长、短景的剧场里,摆出犹如电影剪接一般的脸部特写。 剧场除了利用舞台设计、灯光、音效,也利用了一语双关让观众进行反思。“李想”一名,在最后一幕张葳的一句“李想,我好像认识他……”揭示了李想为理想的谐音,这其实在大伟坠楼时已经隐约透露出来。当舞台再次亮起,剩下寂寞的张葳和李想的旁白。声音幼稚、单纯的李想说着自己一点也不责怪大伟,甚至认为当时的大伟只是忘了松手,并不是故意的要自己“陪葬”。这除了隐喻着大伟在努力、不择手段的完成自己所谓的“大为”时,牺牲了无辜的理想外...

个人作业:《生活与生存》@ 池雨雯

张艾嘉说:“华丽的不是上班族,也不是办公室,而是人的欲望。”在华丽的舞台上编织着13个穿着华丽的上班族的梦,搭配华丽灯光和梦一样的氛围,怎能不华丽?为什么是13个,不能12个吗?13好不吉利。 生活与生存本来就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个体。人们到底是为了生活才生存下来,抑或是为了生存才拼命、努力地去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女性的至高与至低 世界天天都在变,社会在变、女性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男性看待生活、对待女性的态度也跟着变了。这是一个关于13个上班族展开办公室斗争的故事,而剧中的主角张威正是上层权力的捍卫者。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被华丽的欲望冲昏了头,个个都想往上爬,办公室生活更是如此。张威虽然攀上了底下人最想处于的位置,一个足一鸟瞰整个城市的位置,但却害怕自己被“干掉”而不得不无所不用其计地去陷害对她不利的人。为了地位,她连爱她的人也利用;为了名利,她牺牲了充满理想的李想。她把自己的青春葬送在前夫的公司到底是要向前夫证明他离开不了她,藉以炫耀,还是她爱他的方式?这就是因为生存而失去生活的典型例子,看似高高在上的她,其实拥有的也不过如此。 嘉玲,公司最美丽性感的女人。她一度以为自己得到上司的赏识,后来只不过是被老板利用其美色来拉拢客户。能力被否认的她不禁歇斯底里大喊老板,尤其可见她对工作,也就是生存手段的重视。由此可见,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是现代人就一定要有智慧地生活,聪明地生存,而不是靠外貌。 李想的理想 李想,一个对未来毫无预测的职场新鲜人,一个所有人都可从他身上找到自己过去影子的人。他因为爱上了他的女老板-张威,放弃了原先暗恋的琪琪。之后开始过着不“理想”的生活,但仍然认为自己秉持的是最初那颗带着“理想”进入公司的心。整场戏的最高潮发生在他身上。当大伟挪用公款炒股票的事东床事发后,他找李想上天台谈心。要自杀的应该是大伟,但为什么李想也死了?李想的解释是大伟忘了放手。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件事,李想就像大伟年轻时的缩影,之后因为生存渐渐与“理想”背离,最后带着“理想”离开这个世界。 死死地抓住“理想”也是一种欲望。李想之死,不是意外。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这首歌可说是表达张威内心感情世界的主题曲。“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你说我像梦忽远又忽近”、“你说我像谜总是看不清”,不管是老板仲平,还是大伟和李想,没人能看透她的心。深谙职场手段的她早练就自我保护的方...

个人作业:《生活与生存》@ 林银宝

戏剧以一场发生在“黑色星期一”的办公室命案揭开了序幕,再以倒叙的方式推进,揭开事件的真相。观众就像是警探,全程观察所有的人物,希望从他们的独白和争执中找出命案的真相。戏里的角色繁多,主要人物共13个,个性差异大,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拥有欲望。老板仲平渴望和妻子张威重新开始,想让张威察觉自己的重要性,单纯的新人李想渴望赚钱,大伟渴望自己爱情事业两得意,苏菲渴望爱情的温暖,有妻儿的沈凯渴望苏菲的爱,孙强和嘉玲分别试图讨好张威和仲平,渴望得到上司的重视,小助理班班和浩浩渴望出人头地的一天而公司里最具权威的女上司张威则渴望证明自己的地位,证明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坐上他的位子。 戏里的上班族像是比喻了生活的一种追寻。就有如上班族在职场上渴望职位越来越高,权利越来越大,现代人的追求和欲望,也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变得越来越多。在追寻和满足成功欲望的当儿,现代人也不知不觉变成了同一种人。戏里的13个人物因此可被看作是同一个人,一个从地位低(如:班班,浩浩)慢慢爬到高层(如:张威)地位的人,反映了他是她的过去和她是他的将来,也反映人不断增加及改变的欲望。但戏里的人物也可以隐喻着不同的东西。职场新人“李想”这名字蕴含的意义不言而喻,他青春、热情、单纯,所有人都在他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当大伟挪用公款炒股之事东窗事发后,心灰意冷地叫李想上天台谈心,最终不慎拉着李想一起坠楼身亡,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李想”隐喻着人的理想,走投无路的大伟最终和他想成功的理想一起灭亡。 “李想”和“理想”就此成了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者。看这场戏时,观众会有深刻的感触,因为大伟所追寻的正是我们社会看似理所当然的欲望,就是成为成功人士,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因这欲望和理想所酿成的悲剧。就算成为了和张威一样成功的高层职员,抵达这所谓的“终点”后,我们是否已忘了当初对这理想满怀的热情。张威最后虽保住了自己的位子,但自己所布局的这场游戏却害死了两个人,这时除了事业以外已一无所有的她在听到“李想”的声音后说了“李想,理想,我好像还记得你……”暗示了之前对理想的遗忘。 而收藏这些上班族的建筑本身也是个符号,是欲望的符号,它有着华丽炫目的设计,有100层之高,即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人对它产生想象,就有如“李想”也是因觉得公司建筑有气派而选择在这家公司上班,还特地买名牌西装来搭配。当今社会也是把成功欲望塑造的很华丽,很吸...

个人作业:《生活与生存》@ 蓝智欣

生活只为了生存 生存是生活的基本条件;为了憧憬的生活,明争暗斗是其一生存之道。生活于生存之间的平衡点应觅着、拿捏,但若两者是互斥的,又该如何舍弃? 华丽的上班族,进出华丽的高楼、穿着华丽、举止华丽。但他们是否只是顶着光鲜亮丽的外壳,在追求虚名利禄? 亦分亦合的张威和仲平、忽冷忽热的张威和大卫、若即若离的大卫和苏菲,甚至公司上下都在与对方玩游戏。野心勃勃的张威冷笑道:“大家都在找一个人出来,能把我干掉。但你取代我,谁又会取代你?”在这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世界,想在明争暗斗中取胜,必须染上保护色,就如琦琦选择隐瞒身份。人与人间无论是存在着 “亲密关系”也好,危险关系也罢,终究是无法破除的张力,而只有在梦境中,才得以妥协。大家都梦见苏菲把张威杀了,预告两者职位与情感上的争夺,同时反映了这所谓的妥协,建立于‘你存我亡’之上。 公司请吃“最后的晚餐”是游戏巅峰,大家身穿黑衣,个个在暗地里摊牌;而“这个游戏到最后一分钟还分不出谁赢谁输谁出局”——讥笑苏菲玩不起爱的游戏的大卫坠楼身亡了;怨愤仲平教她游戏规则的张威被取代了。当人对胜利的欲望节节攀升,最后只会跌得越重。就连舞台设置也恰如游戏般:简单的桌椅,便能被摆成各式的花样;受困于游戏场的人物,个个变成了兵卒、傀儡,任命运摆布。 大卫说:“男人就是要让人看得起。”男性在社会的地位,在意识上高女性一大截。嘉玲为了攀附老板得“脱衣色诱”,男性却能轻而易举地平步青云。当女性试图扮演男性角色,两性能否平起平坐?张威便是个双性混合体。她与仲平离婚以独立,却离不开他,并保存他取的Winnie一名。她留短发穿西装,却与男人调情。刚强的包装,匿藏的是脆弱和寂寞。大卫告诉她:“你只会帮我出卖我自己”,而她与仲平共舞时感叹:“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剧中的红男绿女间,穿插着爱与怨,各自为不同的利益打拼,最后共同被命运阉割了。 100为满分,99是离完美境界最近的位置。位于第99层的办公室,再上一层便抵达顶楼,能够让人俯瞰整个城市,却也能让人坠落。张威在那儿看到了“角度带来的恐惧”,预示了大卫和李想之死。李想道:“我想大卫不是故意要拉我……只是他忘了放手。”到了最后一刻,大伟还紧抓着已腐朽为欲望的理想。落寞的张威在剧终的慨叹:“李想,我好像还记得你。”,便是对理想的质疑:人人在名利中转一圈后,是否还能记得单纯的初衷? 林奕华以蒙太奇的手法设计舞台,将简单...

个人作业:《生活与生存》@ 佘巧云

这剧场描绘了金融风暴时一间办公室内的点点滴滴,叙说着13个不同的人抱着怎样的心态去上班。大家为了保住饭碗,无所不用其极,欺骗、做假账、攀关系、可说是肆无忌惮。经过细细咀嚼后,会发现13个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拥有理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欲望”。 从剧名来说,我认为它已准确地总结了整个戏的主要意义:现代人们到底是为了生活而努力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努力生活呢?这两者的界线已模糊不清、交织一块。为了生活,每个人都勤奋工作,办公室内因此出现许多明争暗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办公室政治”。(office politics) 另一方面,为了生存,许多人也不择手段、背叛了自己的原则,就为了达到欲望的满足。剧名中的“华丽”反映了大家对欲望的奢求。 拉开序幕的“黑色星期五”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对于上班的厌恶,而紧接着的“为什么要上班”更是发人深省。这反映了现代人们大多数都不喜爱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但为了过日子,除了劳动也没其他办法了。而工作时常做的一件事:开会,是不是像李想说的,让上头的人证明他们还是有权威、有掌权的能力?我觉得开会的频率变得太高时,有些人开始显得不必要,像纯属观赏作用的嘉玲。生活中也有这种人,存在似乎只有被别人掌控的份,自己并没有实际存在的目的。 剧中David说他爱的是张威。对我来说,张威是权威的代表。从她“张总”的头衔、刻板的黑色西装打扮、老辣的谈吐、及她与几个男同事的暧昧关系可看出她完全有控制大局的能力。以卖弄情感来操控人心,就是她的杀手锏。李想给她“一条华丽的蛇”这个称号,我觉得非常贴切。所以我相信当David说他爱上张威时,他已被欲望冲昏了头,一心渴望张威能够给予他内心所要的权威。David与苏菲也有暧昧关系,也许是因为苏菲是个容易被操控的人,因此正符合David的“欲望”。尤其因为苏菲有着想要被爱的“欲望”,因此她成了爱情这个游戏中的弱者玩家,完全被David利用。 让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幕就是“感冒”。流言蜚语就像病毒一样,传染迅速。别人说,你也跟着说。是对的、不对的也照样说。现代人似乎都是这样,做事说话都不经过思考了,人云亦云。这种思维让人担心,让人不敢想象以后的社会会变成怎样。难道大家都是跟着别人设下的标准而活吗? 剧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李想”,他代表的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而且对于事情抱有很大的好奇心。但最后,他被张威洗脑得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是她,好...

个人作业:《生活与生存》@ 杨琇雯

序幕一开始,李想穿着亮丽的上班族制服,兴致勃勃地向观众介绍自己和当时的心情。尽管他很兴奋开心,但是,身后的一群上班族却面无表情,迅速地上下徘徊着楼梯,不与其他人交流, 也从未正眼看对方,仿佛是盲目地过着循环式又无意义的生活。 李想的愉快心情,与一般上班族人士的黯淡心情之间,呈现了一个很矛盾的对比。李想象征着人们想象中的美好期待和理想;上班族人士,似乎在象征现实生活给予人们的束缚和负担。回想起来,那些上班族也曾经是刚进公司的新鲜人,当时的他们,也很有可能与李想的心情一样兴奋。两者的态度即便完全不同,却矛盾地存在共同的时空中。是否人起初对于未来的期望只是一种美丽的虚幻?还是,事实上人们也迟早会看透世间浮尘。在现实的捆绑与期待美好未来之间,终究是无奈地选择了接受事实。如果是这样,当初对于生活的期望又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与虚幻梦想之间的矛盾显得突出。 过后,李想突然向观众问起自己后来坠楼的真正原因。这时,他暴露了自己真正的身份:坠楼后的李想鬼魂。他挑战了观众对于叙述者(李想)的信任 -- -- 原来,从一开始就是鬼魂在说话,而不是活生生的一个人物。这种反差效果显示了真实与假象之间的模糊界限。 在第六场,李想的恶梦局况是很混乱的。张威,苏菲,和大伟等人的言行举止显得荒谬。在梦境中的办公司里,张威和大伟串通好一起陷害苏菲,在她的抽屉里放入手枪,导致苏菲在被人冤枉而心智不定的情况下,向自己开枪。这场局面似乎是一种预言,隐喻着苏菲将要掉入张威所设下的陷阱。吊诡的是,苏菲事实上,确实是因为自己错误的判断,而落得自己被公司开除的下场,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就像梦境里的苏菲一样,她亲手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如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所说的:梦的内容是愿望的实现。往往在现实上无法实现的愿望,可能在梦中经过伪装而显示出来。或许在李想的无意识中,其实,他满期待着办公司里可怕的勾心斗角,会出现着怎么样的结果,但是,这样的期待与愿望是不道德的,便把它压抑在潜意识里。梦,原本是虚幻的,是一种假象。但是,当梦在现实上实现了,那么梦是否只是一个单纯的虚幻景象,还是,它确确实实地活在人的意识里,与现实生活交叉,产生了某种重要意义的角色?这时,梦境与真实之间再次呈现了矛盾的模糊界限。 到了最后一场,李想的死因被揭示了。李想再次以灵魂的身份直接面对着观众。但是,这次与第一次的出现不一样...

个人作业:《生活与生存》@ 翁蔚懿

独特的舞台设计 。。。 林奕华所指导的《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采用了镜框式的舞台(Proscenium Stage)。剧中所采用的舞台的中央有楼梯,楼梯若从远处观看好像一个三角形,上面狭窄,下面宽阔。这似乎显现了剧中商界里所存有的险恶,一个人所担任的职位越高,那个人所面临的威胁就越多。这似乎也显现了一个人在剧中商界里爬得越高,跌得也越容易。剧中所采用的舞台的中央的楼梯的阶级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层。由于楼梯的阶级分为两层的关系,因此换句话说楼梯的阶级也能够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部分。这三个不同部分分别是下属(下层),上司张威(中层)和老板仲平(上层)的办公室位置。这仿佛显现了剧中公司里不同阶层的人物沟通和运作的时候所使用的模式,下属往往都是站在最底层往上看,而上司往往都是站在最高层往下看,下属负责遵从指令,而上司则负责发号施令。这仿佛也显现了剧中公司里不同阶层的人物所持有的权势和地位。以上所列出的这两点,除了是在暗示现实社会中商场上存在办公室里的政治斗争和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在尝试引起在场观众对此的共鸣和认同。 大伟爱张威 = 大伟爱权威??? 首先,剧中下属大伟曾对上司张威表明自己的心意,并且坦诚自己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和她的前夫(老板仲平)一样,有权有威,有能力和本事可以给她她的前夫(老板仲平)所可以给她的。这似乎显示了剧中下属大伟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 再来,剧中下属大伟并不打壁球,却硬拿着壁球拍到高级俱乐部的会所去打壁球。当他在高级俱乐部的会所巧遇同事琪琪的时候,他告诉了她他之所以不会打壁球却硬要打壁球是因为他花费了一大笔钱才成为了高级俱乐部的会员。这仿佛显示了剧中下属大伟对于象征权势和地位的奢侈品的追求。最后,剧中下属大伟奎共公款的非法行为似乎确定了以上所列出的这两点。那么,大伟身为一个爱权爱威的人,他是否有真心喜欢过张威呢?在大伟心里,他也许从来都没有真心喜欢过张威。对大伟而言,张威可能只是象征着权威的符号。实际上,大伟真正喜欢的是功名利禄,权势和地位,而不是张威。这似乎是在解释大伟之所以会喜欢张威是因为得到了张威及就好比得到了他所渴望的和追求的。 李想的死亡 = 理想的幻灭。。。 剧中下属大伟深知自己奎共公款之事已被揭穿和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之事已成事实,他便沮丧地约同事李想到办公室的顶楼聊天。大伟和李想在办公室的顶楼纠缠了一会儿,最终他便牵着李想跳楼自尽。那么,李...

将本能赋予诗意 看“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联合早报》2009年2月3日 ● 谢燊杰   生活是一种状态,其中潜在着的生存意识,则是本能的体现。但当我们用艺术来记载生活时,它便是一首诗。观赏华艺节重头戏,由香港鬼才导演林奕华执导的“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时,便有一种本能与诗意,生活与艺术相互对峙的张力感。   由金马影后张艾嘉编剧、林奕华与王纪尧参与联合创作的剧本,讲述13个上班族在生活与生存之间纠结不清的复杂关系。从掌控游戏规则的高层职员到始末都是牺牲品的小职员,编剧成功地在看似平庸的办公室政治情境中体现了对角色的人性关怀。人物台词也在自然中尽显生活智慧,但又不流于说教。就如林奕华所言,此剧犹如苏联剧作家契诃夫名剧《樱桃园》的现代版,将本能赋予诗意,在日复一日的庸俗中感受着生活状态的可笑与可悲之处。    舞台的另类蒙太奇   戏一开始,就听见一把声音如报幕般把戏名念出。随后,更时不时由演员在台上念出剧本里的舞台指示。其实,仔细一看,这出剧的剧本更像是一部电影——时空快速转换,甚至重叠。从上班族赶着上班的情景,电梯里的闲话,开会室内外情形,书店、壁球场、超市,以至刮着风的办公楼天台等,场景的节奏转换有着强烈的电影流动感。虽然这在电影与舞台艺术日渐互相影响的今天并不足为奇,但也间接促成了《生活与生存》在呈现手法上的成功。   导演林奕华以充满舞蹈感的肢体编排,及在写实情感中掺入调皮的后现代美学,以乱中带序、颠覆常规来解决了场景情境的要求。比如壁球场的一场戏结束后,换场时两名穿着办公室笔挺西装的演员以文件夹重复着打壁球的姿势上场,接演下来的戏;又如两名男上班族在耳语讨论另一名女同事时,两人于舞台上距离甚远而女同事却是以近距离置身两人其中,这荒诞但不荒谬的处理,不但打破了视觉常规,也让人深感置身闲言闲语中的难受。   如果说舞台与电影的不同点之一在于前者时空体现的无限可能,导演正是巧妙应用了此强处,把画面的流动感提升到另一层次,从而促成舞台的另类蒙太奇,造就写实生活与诗意艺术间的张力。《生活与生存》呈现方式的成功,也得归功于舞台设计。舞台设计陈友荣的布景把剧中各类场景结合于一体,构成一个具线条美学的建筑体。不动式的布景通过灯光与音效配合,展现出各类私密与公开的空间,导演与舞台设计构思上的配合可算是天衣无缝。 生活与生存的两难   该剧故事并无具体提出任何特定文化或社会空间。然而,剧中出现的几个现时符号却又...

华艺节2009开幕节目看张艾嘉的都市华丽

《联合早报》2008年12月23日 文/周文龙   明年华艺节开幕节目“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将由最具才华的女性电影导演张艾嘉主演,这也是张艾嘉阔别舞台20年后,再次演出舞台剧。   《生活与生存》导演林奕华接受记者长途电话访问时,仍难掩他的粉丝心态。   “你知道吗?我是张姐的超级粉丝。打从我十三四岁开始,就爱看她的电影了。到现在我都记得她和白景瑞合作的《门里门外》呢。 ”   林奕华还笑说,如果他是女生的话,就希望自己是张艾嘉。“就像陈宝珠和萧芳芳之间,我是萧派的。在林青霞和张艾嘉之间,我则是张派的。”   对林奕华而言,张艾嘉是一条华丽的蛇,更是一座矗立在都市风景中的高层建筑物。   他说:“为什么是张艾嘉?因为她是城市的,地标式的,多元化的。” 酝酿了七年的合作   林奕华认为,将张艾嘉出道以来30多年对电影、流行音乐、电视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整合起来,她有如矗立在都市风景中的高层建筑物,从这座大厦的观景台看出去是一座座文化图腾,而他就是在这座“ 城市地标”中找到生命力。   他说:“她演出《海滩的一天》,推动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女主角;她演出《最佳拍档》,为香港新艺城电影打下商业片基础;她还是滚石唱片早期的歌手之一……她所接触的文化、电影和音乐都是走在最前面的。即使今天她的作品如《一个好爸爸》,也已经从女性主义走向更深刻的男人成长故事。”   在《生活与生存》之前,林奕华已多次寻找跟张艾嘉合作的机会,如2001年的《张爱玲,请留言》和2003年的《半生缘》,但直到现在的《生活与生存》,他才成功将酝酿了七年的合作呈现在观众眼前。 危机下的人际迷网时代的比喻和象征   《生活与生存》主要描写金融风暴时代,13个不同的上班族编织出危机下的人际迷网,其中有如性骚扰、交易、勒索、以色相诱、做假账等肆意的幻想。   据知,导演林奕华酝酿这部戏是在汶川大地震时,原本先写关于人性生存的题目,但随着剧本的推进,全球金融风暴越演越烈,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在考虑应付生活的各种可能。于是剧组慢慢融入了对这两件事以及人生的思考。   也参与了剧本创作的张艾嘉曾表示,《生活与生存》就是这个时代的比喻和象征。“这个时代有很多人会很迷茫,就像起伏不定的股市,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对自我价值找不到衡量的方式。”   林奕华仅在年轻时尝试过电视台节目研究部的两年上班族生活,上班族经验不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