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3

九年剧场呈献法国当代名剧《艺术》 三个男人一台戏

《联合早报》 2013 年 12 月 28 日 ¤ 邓华贵 本地最年轻的华语剧团九年剧场,转眼间将在明年连续第三次参加华艺节,呈献法国才女剧作家勒扎创作的一流当代喜剧《艺术》。 九年剧团艺术总监谢燊杰分享他们如何通过每一次的演出突破自我,及丰富本地华语剧场的生态。 对一个新成立不久的剧团来说,要连续三年受邀参加本地艺坛盛事之一“华艺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九年剧场虽是本地华语剧场界年纪最轻的剧团,但其创办人之一,也是艺术总监的谢燊杰,却早已在剧场界磨练多年。 为本地华语剧场“把把脉” 他坦言,剧团的成立,不仅是要填补华语剧场的一个缺口,也希望为本地华语剧场“把把脉,看看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搬演经典剧目”。 正因如此,九年剧场每年在华艺节呈献的节目背后,总有个明确任务要完成。去年的华艺节,剧团呈献的首部作品《谁怕吴尔芙?》(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就是要测试本地华语剧场是否还有能力将经典剧目搬上舞台。 今年华艺节,剧团带来的华语版《十二怒汉》( Twelve Angry Men ),就是要尝试在本地剧界找出 12 名舞台资历够深、华语也能说得标准流利的男演员登台。 至于明年将在华艺节亮相的新作《艺术》( Art ),谢燊杰表示,华语喜剧在本地较不常见,因此选择搬演这部法国才女剧作家勒扎( Yasmina Reza )作品的华语版。 有趣的是,谢燊杰特地为这次演出找来了未能参与《十二怒汉》的三名优秀男演员——刘晓义、钟达成和苏佳亮,似乎想弥补之前的小缺憾。 三部剧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是海外经典剧作而非本地原创剧,这也符合谢燊杰创团时的理念之一。 呈献经典剧尽量保持原貌 谢燊杰解释说:“我发现近年来,本地剧团上演的原创剧数量远远超出了经典剧作。当然,这不是件坏事,但也意味着华语剧场存在着某种缺口。创办九年剧场的用意就是希望填补这个空缺,挑战一些经典剧目,开创一个新的方向。” 如此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他机会为本地华语剧场把脉,看看新加坡是否有能力制作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华语经典剧。“我一直在思考什么叫作‘新加坡华语戏剧’。什么样的原创或经典剧,才能最贴切地体现出我国文化?要怎么做,才能加强本地华语剧场的延续性?”

华艺节2014 带你一起寻梦

《联合早报》2013年12月17日 邓华贵报道 年关将至,本地人最期待的年度艺术盛事之一“华艺节”即将来临。“华艺节2014”将于2月6日至16日举行,邀请到国内外多个艺术团体呈献精彩演出,带你一起寻梦。 不知不觉,陪伴本地华人过农历新年的“华艺节”将在明年步入第12年。这项由滨海艺术中心策划的年度艺术盛会,过去11年来为本地观众带来了许多世界级精彩演出,今年也不例外。 “华艺节2014”节目中最备受瞩目的表演,无疑是台湾著名舞台剧编导赖声川的史诗巨作《如梦之梦》。这部长达8小时的演出,展现宏伟多变的时空背景,涵盖爱情、生死、轮回、时间等许多广泛层面,2000年在台湾首演就赢得好评如潮。 今年4月,《如梦之梦》展开亚太巡回演出,继北京、乌镇、上海、台北和深圳后,将在明年的华艺节来到最后一站:新加坡。 谈到这次成功邀请剧团来新演出,滨海艺术中心节目高级监制余登凤说:“当我们听说赖声川有意重演这部剧,便非常期待能参与其盛。我们与赖声川和表演工作坊的合作可追溯到2004年,这些年来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赖声川是一位很优秀的说故事人,他作品中的主题往往能令世界各地观众产生共鸣。 “同样,我们希望《如梦之梦》涵盖爱、痛苦与超越人生的主题,会给本地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也希望该剧的独特环绕式剧场,会给艺术爱好者带来全新的剧场体验。” ★史诗巨作《如梦之梦》 “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有人说了一个故事。” 蕴含哲理,散发诗意,《如梦之梦》一开场这句话,也是线索,带领观众逐步解开故事的多重环节。 这部划时代剧场史诗巨作打破镜框式舞台的局限,把一个主要观众席放置在舞台中央的“莲花池”内 ,以独特的360度环形舞台让故事在观众四周上演,带来非一般观戏体验。 2000年以来曾先后于中港台上演,好评如潮的《如梦之梦》,由赖声川编剧兼执导,表演工作坊呈献。29名演员演绎100多个角色,参与者包括中国当红艺人和台湾资深舞台剧演员如许晴、金士杰、史可、胡歌、李宇春、孙强、谭卓等。 故事中有故事,梦中有梦。一个刚毕业、满腹理想的医生,上班第一天就有四个病人相继过世,她的专业训练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出于无助,同时想为病人做点事,她决定接近剩下的第五号病人,倾听他一生的故事。众多看似毫无关联

九年剧场新作《人民公敌》 拒绝向所谓的大众投降

《联合早报》2013年12月10日 邓华贵报道 九年剧场新剧《人民公敌》改编自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1882年的剧作“An Enemy of the People”,该剧提出的真理与多数、社会与自我的命题范畴,寓意非常深刻。 本地专业剧团九年剧场去年才刚成立,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却已推出三部作品,并受邀到海外公演。如今剧团即将推出的下一部新作《人民公敌》,也同样备受瞩目。 和剧团创办人之一兼艺术总监谢燊杰聊天,能时刻感受到他对做剧场的坚持,以及明确的剧场理念。 他对剧团的要求既简单,却又是人们常忽略的环节,即演员培训和语音训练。他说:“我们采用日本‘铃木忠志演员训练方法’,将重点放在演员培训上。我甚至在考虑要不要回到最基本的语音、发音训练等,毕竟本地剧场的特征之一在于,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九年剧场首部作品《谁怕吴尔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去年1月在滨海艺术中心华艺节上亮相后,今年6月受邀前往澳门艺术节演出。去年12月,剧团与戏剧盒联合制作的《海》也参与了“亚洲文化视野——旅程艺术节”,远赴北京蓬蒿剧场公演。 今年2月,谢燊杰将美国剧作家瑞吉诺·罗斯(Reginald Rose)的作品“Twelve Angry Men”改编成华语剧《十二怒汉》,于华艺节呈献,结果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他说:“剧团规模目前虽小,但我们敢于创新,将著名经典剧本加以改编,既保留住作品的原汁原味,又注入独属我们的剧场语言。” 谢燊杰亲自将全剧翻译成中文 新剧《人民公敌》,改编自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1882年的剧作“An Enemy of the People”。谢燊杰亲自将全剧翻译成中文,并改编成适合五名演员上演的剧本,由剧团旗下的“演员组合计划”演出。 该剧也是“M1新加坡艺穗节”10年来首次呈献的华语剧,将在明年1月的艺穗节上演。 故事发生在挪威一个沿海小镇,市民投资了一大笔资金支持小镇新开发的温泉浴场计划。这项计划一旦成功推行,将会给小镇带来许多旅客,令小镇大大兴旺。然而小镇上的斯多克芒医生却偶然发现,温泉疗养院的水受到有毒物质污染,因此将此事报告温泉董事部,以求改善。 他的行为遭到既为小镇镇长也是

刘晓义钟达成凭租房经历 联手打造《大猪民》

《联合早报》 2013 年 11 月 16 日 ¤ 邓华贵 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刘晓义,与土生土长的钟达成的共同点在于:两人除了都是本地剧场工作者以外,也曾经在租赁房产时共同遭遇不良业主的欺骗。 不择手段,暗箱操作,尔虞我诈——对于刘晓义和钟达成而言,这些都是租房经历中的家常便饭。 两人因此将在携手打造的新剧《大猪民》里,凭借自身经历,叙述两名租客的惨痛经验,揭发无良业主与房屋经纪的卑劣手段。 刘晓义是实践剧场驻团导演,来新多年。他笑说这些年来,自己在租赁房屋时有过不少不愉快经验。无独有偶,钟达成也透露在成为剧场工作者之前,曾为了广告设计工作租下一间办公室,结果同样遇上奸诈业主。 目前为十指帮驻团导演的钟达成说:“我和晓义有一天在聊天时,发现原来我们在租房的过程中,有过类似的不愉快经历。于是就想到根据我们的亲身经历创作出一部剧,叙述这些真实故事。” 以活泼轻松方式带出严肃主题 因此《大猪民》由两个故事结合而成,讲述两个租客分别在租赁办公室和房屋时,遭受各种方式的欺骗以及他们如何企图反抗。两个故事内容并无直接关联,但刘晓义和钟达成将以巧妙方式穿插这两个故事,借此刻画小市民在新加坡的挣扎求存。 该剧由十指帮剧场呈献,编剧、执导和演出三方面全由刘晓义和钟达成担当。 剧名为《大猪民》,令人好奇其背后意义。钟达成笑说:“我想其实大家都活得好像猪一样。就像猪被困在笼子里,活在一个狭小生存空间,吃得白白胖胖,最后还是要被宰割。在一个大体系里,每个人其实都是个微不足道的个体。” 刘晓义也同意道:“这不是悲观,是事实,只是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和愿不愿意拿出来讨论。在任何资本化的地方,往往都是一小部分人掌控很多资源。大部分人拼了一辈子,到头来可能只拿到生存最低的基本资源。这是大部分人知道,却不愿去证实的问题。” 话题看似严肃,但两人将以相当活泼轻松的方式带出故事。钟达成表示,剧中有不少场面会让观众看了发出会心一笑,不过他希望观众在觉得好笑的同时,也能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他说:“其实无论是小市民还是富翁,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挣扎。为了生存,每个人很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到别人,所以实际上也没有所谓好人或坏人。我想这部剧就是嘲讽人生的无可奈何。” ●华语剧《大猪民》/ 11 月

《贾宝玉》@ 林彥佑

< 賈寶玉 > 是如何將 角色 / 演員 / 觀眾 加以結合以達到強化情感的認同效果 ? 戲劇開頭用了 快轉時間 的 倒敘手法 , 觀眾 可能會無聊或好奇,快轉的形式大幅降低人們的情感抒發,這種快速的回憶方式不容易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因此與 演員 (賈寶玉)說的"記不得"的這種沒有情感的狀態相呼應,在處理 演員 與 觀眾 的情緒上,看似無聊冗長的鋪張,其實悄然的把 看 與 被看者 的心境聯繫在一起。快轉的回憶方式與之後的緩慢敘述形成一種強烈對比,強化了之後戲劇所要表現的情感。 性別 上來談,何韻詩( 女性 )扮演的賈寶玉( 男性 )從 角色性別 上表現了賈寶玉的異性傾向。但以同性 演員 來詮釋戲中男女的愛情除了 隱喻 賈寶玉的同性傾向,也企圖 詢喚 觀眾對同性之間的愛情認同。從演員身份來解讀,何韻詩去年承認了自己的同性傾向,也讓今年的<賈寶玉>在表現 性/性別 的主題上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 從"賈寶玉失玉"來看 角色/演員/觀眾 之間的關係,戲中其他人對失玉的惶恐顯現了這塊玉的價值似乎大過賈寶玉,對其他人來說,賈寶玉沒了這塊玉就不再是賈寶玉了 , 但賈寶玉 ( 角色 ) 從這裡了悟到他從未失去自我 , 瘋的不是他 , 而是那些拼命將外在事物價值加諸在他身上的人 , 他所相信的 , 追求的從來沒有動搖過 。 而何韻詩 ( 演員 ) 在現實社會中的處境就好比這塊玉加諸在她身上 , 隱喻 的是社會 , 教育 , 制度 , 及其他人對我們的壓迫性期待 , 當多少人順著他人好惡而被同化 , 失去自我而噤聲的時候 , 反觀何韻詩 ( 演員 ) ,就算面對集體強權,卻沒有低頭放棄過追尋自己的信念與價值,這與她所扮演的賈寶玉形成呼應。 角色 與 演員 彼此結合且表達的主題鮮明,但得到 觀眾 的共鳴與否則取決於他們本身在集體社會中所持的 觀點 與 角度 。 把 性 / 性別 和 角色 / 演員 / 觀眾 結合來談 < 賈寶玉 >, 演員 何韻詩面對現實社會時能不畏他人眼光歧視 , 果敢的追求自我價值 , 與戲中 角色 - 賈寶玉 , 所要表達的自我認同前後呼應 。   無論是 演員 的現實生活 , 或是 角色 所處的社會 , 兩者都扮演著集體中的異類 , 希望自我價值實現的非主流觀點。何韻詩在現實生活中的 觀點 與賈寶玉面對當時社會的 角度 的重疊

《贾宝玉》@ 王晓亚

命运的不变与可变 ——《贾宝玉》的主题新编   林亦华导演的《贾宝玉》并不是将故事原封不动地呈现。可以说他只是借着《红楼梦》的故事,来传递所要表达的新思想:人与命运。 舞台的道具和角色的穿着并不忠于原著的古装,而是现代职业扮相。这样的舞台设计,打破观众的幻觉。无法身临其境正是舞台剧的用意。它让人从原著中跳脱出来,从感叹人物悲剧外联系到更广的现实社会,从自身的角度思考人生。 此外,现实的装扮也突破了原著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让人深刻体会到,不论时空如何变化,人物命运都不会有所改变的现实。 剧的第一幕“太虚幻境”通过警幻仙姑的嘴说出了第一个主题:就算一切重新来过,也依旧不会改变结局。人在命运前的无助,无力,在接下来的表演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解花签的时候,宝玉面对薄命的女孩们,巧妙避开哀伤的话语,而选择给予希望。但内心凄苦的宝玉大声呐喊“如果没有办法改变未来,为什么要给我预知未来的能力?” 再之后的晴雯补裘,病死猪圈,更是宝玉无法改变命运的强烈体现。不管他如何提醒晴雯小心谨慎,终究是没有帮她躲过灾祸。 而接下来掉包计和宝玉大婚的戏码,可谓是让人大跌眼镜。新娘盖头下真的是林黛玉。本以为宝玉会满心欢喜,《红楼梦》从此有了欢乐的结尾。但意想不到的是,宝玉竟然惊慌了起来。他害怕违背之前设定好的“命运轨迹”,他害怕之后的人生会因此改变,于是,他居然换走了林黛玉,主动迎来了薛宝钗。 命运有的时候会不按牌理出牌,给我们带来惊喜。但事实上,有许多人不接受这样的惊喜,担心改变,害怕付出。当我们感叹天意弄人的时候,是否应该去思考一下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如果一味循规蹈矩,不求改变,躲在自己的空间里,那就算机会双手奉在眼前,也会被远远推开。这便是舞台剧传达的第二个主题。 最后,屏幕上的大树由盛到衰,最终凋落,留下“青春”二字。贾宝玉说“赤诚和现实注定是一场永恒的战争,如果让我再次下凡,我想留下的是勇气。”虽然看似是美好又励志的愿望,但时过境迁之后才许下空头誓言,仿佛为时已晚。也许正像开头说的那样,“青春的芬芳往往要晚个十年才能鉴赏。”那么,为何不趁着还年轻,真正拿出勇气,不论命运,不想未来,好好地闯荡一番呢?戏剧所传达的赤诚的人生观跃然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戏剧采用了各种方式、符号来表达主题。荒诞的剧情和台词,例如贾家语言各异的人物

《贾宝玉》@ 林诗慧

一进入滨海艺术中心剧院,就被已经打好灯光的舞台给吸引。明明来看的是经典《红楼梦》改编的《贾宝玉》,为何舞台却像是断壁破瓦的废弃仓库?其实,这整出戏看下来,城市的主题相当明了。以大观园来比喻现代城市,那舞台即是贾府繁华的没落,也是现代城市文明的腐败,象征了两个不同的时空,却表述着一致的事实,延续封建制度的束缚。林奕华用经典来表述穿越时空不变的事——城市的腐化,漠视个人的价值。 林奕华导演运用了许多镜像的形式,突显经典贾府就是现代城市的倒映。舞台上两排弯曲、对照的椅子,面向观众的一排上演着贾府里的故事,背向观众的则聚集由不同演员分饰某个人物角色的内心声音。通过这个形式展露人物背后的多重心声,体现她们在封建家庭的枷锁之下边临疯癫的人格。从而反射出城市环境里,都市人为了遵从种种的社会规范而不由得压抑自我。 〈失玉〉的那一场戏,贾宝玉告诉贾府的人他遗失了他的那块通灵宝玉。整个贾府的人都发疯似地找‘宝玉’,贾宝玉就矗在那里,却没有人理他,甚至还抓着他问‘宝玉’在哪里?如此荒谬的行为,众人重视玉佩胜过物品的主人。其实贾宝玉出生时嘴里所含着那块‘宝玉’,象征了他的诞生、地位、金钱,就好比现代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道理是一样的。众人在乎那块宝玉而无视贾宝玉本人,就等同他们在意社会的地位、钱财富贵,而不顾及最根本的人自身的性格和选择。贾宝玉被父亲误会、毒打,他的婚姻被贾府的人左右,他内心渴望的只是别人对于他的理解和认同。这也反映了城市人的腐败,物质化、肤浅、主观,大家关心的只是表面所拥有的,而非真正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 加上环形的戏剧结构,像一个圆圈、一个套、一个圈套,捆住了城市里的人。一开始由 12 金钗演员快转倒叙《红楼梦》故事;然后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失忆,众仙女勾起回忆后他重返大观园,由头开始经历一遍;到了结尾又回到仙界,但故事的结局都还是一样,没有改变。从结尾倒叙到开头,又在从开头重新经历一遍至结束。代表了一个命运的安排,就算重来也逃不出这个宿命。可是剧中导演并没有以悲剧收场,而是以贾宝玉鼓励的话语激励生活在困境的城市人,勇敢地去面对,即使历经巨变, 也以坦然勇敢的心去经历。 《贾宝玉》是一部看完了会让人松一口气的演出,因为终于结束了!但是事后回想,慢慢咀嚼演出所看到的,又会另人觉得可惜,可惜结束了,剩下的只有片段的回忆。三个小时四十分钟的《贾宝

《贾宝玉》@ 叶晓霞

《贾宝玉》的再现:不是红楼梦的贾宝玉、假宝玉与真宝玉 记得我在十岁的时候就曾经试图读《红楼梦》了,但那时的我,以粗浅的华文水平,完全不能理解这晦涩的文字到底在述说着怎样的故事。于是,我从原版的《红楼梦》(《红楼》)换成少年版,再换成漫画版,最后索性跳过中间的情节,直接读到了结局—— 宝玉出家。 那时,我完全不明白,为何风流的宝哥哥最后会选择与枯寂相伴。这就像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说的:“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省略了过程的我,就如同《贾宝玉》里回到天上,记忆空白的神瑛侍者。 记忆的再现与重游的意义 太虚幻境的神瑛侍者是天上的神仙,而东方世界的神是无情无欲,不需要情感的,如此他们才能永恒的存在。可是《红楼》的宝玉不是神,他是“人”,所以他的情感与记忆必须经过洗涤才能回到天上当“神”。这时,警幻仙姑以及天上的仙女都认为神瑛侍者终于可以与绛珠仙草在一起了。但是,没了记忆的神瑛侍者忘了身为贾宝玉的记忆,也忘记了绛珠仙草。于是,他求警幻仙姑让他下凡,让他记起来吧! 这带出了《贾宝玉》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当神。“神”是社会阶级里最高的,但是他们体会不了在金字塔下面的人们平庸的快乐。一直想要往金字塔上爬的人们,只是盲目的追求虚无的成功。当他们到达了顶端时,却会慌张地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要如何继续。就好比,神瑛侍者虽然已经能于绛珠仙草相守,但是没了记忆的他就算得到了想要的结局,也不懂要如何快乐—— 因为,他忘了他的爱情,遗失他快乐。 之后,下凡的宝玉,遇到了提着行李箱的十二金钗。贾宝玉记忆里的声音、气味,一切的一切都装在箱子里。宝玉问这些记忆要多少钱才能够得到呢?十二金钗漫天开价,宝玉也没能得到箱子里的记忆,因为遗失的美好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古典与现代的冲突 在《贾宝玉》这出现代戏剧当中,现代的服装与语言一直提醒这观众,眼前的戏剧是虚幻的,表演的都是假的。这样的现代化呈现手法与《红楼》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制造了冲突感,让观众由舞台上的表演,不断的联系到现实社会与自己。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当台上的贾宝玉说:“你怎么知道我是同志?”此刻,演员何韵诗不也在说:“你怎么知道我是同志?” 其实,众人心照不宣,贾宝玉不可能是同志,只有何韵诗才是同志,是同性恋。贾宝玉是男人,但是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