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 王晓亚

命运的不变与可变——《贾宝玉》的主题新编

  林亦华导演的《贾宝玉》并不是将故事原封不动地呈现。可以说他只是借着《红楼梦》的故事,来传递所要表达的新思想:人与命运。
舞台的道具和角色的穿着并不忠于原著的古装,而是现代职业扮相。这样的舞台设计,打破观众的幻觉。无法身临其境正是舞台剧的用意。它让人从原著中跳脱出来,从感叹人物悲剧外联系到更广的现实社会,从自身的角度思考人生。

此外,现实的装扮也突破了原著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让人深刻体会到,不论时空如何变化,人物命运都不会有所改变的现实。

剧的第一幕“太虚幻境”通过警幻仙姑的嘴说出了第一个主题:就算一切重新来过,也依旧不会改变结局。人在命运前的无助,无力,在接下来的表演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解花签的时候,宝玉面对薄命的女孩们,巧妙避开哀伤的话语,而选择给予希望。但内心凄苦的宝玉大声呐喊“如果没有办法改变未来,为什么要给我预知未来的能力?”
再之后的晴雯补裘,病死猪圈,更是宝玉无法改变命运的强烈体现。不管他如何提醒晴雯小心谨慎,终究是没有帮她躲过灾祸。

而接下来掉包计和宝玉大婚的戏码,可谓是让人大跌眼镜。新娘盖头下真的是林黛玉。本以为宝玉会满心欢喜,《红楼梦》从此有了欢乐的结尾。但意想不到的是,宝玉竟然惊慌了起来。他害怕违背之前设定好的“命运轨迹”,他害怕之后的人生会因此改变,于是,他居然换走了林黛玉,主动迎来了薛宝钗。
命运有的时候会不按牌理出牌,给我们带来惊喜。但事实上,有许多人不接受这样的惊喜,担心改变,害怕付出。当我们感叹天意弄人的时候,是否应该去思考一下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如果一味循规蹈矩,不求改变,躲在自己的空间里,那就算机会双手奉在眼前,也会被远远推开。这便是舞台剧传达的第二个主题。

最后,屏幕上的大树由盛到衰,最终凋落,留下“青春”二字。贾宝玉说“赤诚和现实注定是一场永恒的战争,如果让我再次下凡,我想留下的是勇气。”虽然看似是美好又励志的愿望,但时过境迁之后才许下空头誓言,仿佛为时已晚。也许正像开头说的那样,“青春的芬芳往往要晚个十年才能鉴赏。”那么,为何不趁着还年轻,真正拿出勇气,不论命运,不想未来,好好地闯荡一番呢?戏剧所传达的赤诚的人生观跃然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戏剧采用了各种方式、符号来表达主题。荒诞的剧情和台词,例如贾家语言各异的人物;读书读到了《小熊维尼》以及刘姥姥讲黄段子等,在让观众捧腹一笑的同时,更深刻铺垫了接下来的“悲”。如同法国哲学家马塞尔提出的“存在主义”思想一般,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人的命运如此不可捉摸,实在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对于“悲”的渲染恰到好处,不露痕迹。宝玉和黛玉读西厢,是一段没有口说台词的情节。两人小心翼翼,无法宣扬的爱,是那么真挚细腻。甜蜜中透出淡淡的伤感。

林黛玉很多时候都随手提着一个行李箱,在不经意间让人看到了黛玉对宝玉痴情无果的悲伤。她如同贾宝玉生命中的过客一般,随时都准备着离开。
还有结婚大喜的时候,新娘白衣,众女子黑衣,加上唢呐吹奏的迎亲曲瞬间将婚礼变成了如同葬礼般的肃杀。最悲的不是无法改变的命运,而是明明能够改变,却又选择逃避。

剧末,贾宝玉欣喜地走向幕后,去找等待着他的林黛玉。宝玉真的和黛玉在仙境终成眷属了吗?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前半场反复被提到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这是唯一的真实。”在有生的时候没有把握住机会,如今已各自离开的两人真的可能在一起?不敢与命运抗争,只是坐等安排的人真的可以等来幸福?全剧就此结束,留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