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一梦》@ 林芷冰

《黄粱一梦》再了唐代沈既的《枕中记》,展现中国人建功树名的传统价值观,无论古或今,人们追求的只有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但这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

戏剧叙述的是唐代故事,演员自然都穿古时的衣装,除了一位身穿西装的现代人,手里持着iPad。开场前,其他演员已在台上淘水、拜祖、蒸饭,唯有他是从观众群走上台,掀开幕,开始自己的旁白,似乎与其他角色毫无关系,起了一种疏离感。但其实不然。西装旁白哥就是观众的代表,代表了一群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人。用现代视角审视眼前的卢生,不是也看到了自己吗?

很多人追求物质上更奢侈的享受、职场上更具权威的位置,和卢生一样。他每升一职,就在额头正中点红点。从面相这门学问看,额头正中是官禄宫,关系到事业、官位、学业方面的吉凶。他每换一件官袍,就让自己扛起十字架。耶稣扛着沉重的十字架是为了伟大的使命牺牲自己。卢生又何必因为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牺牲自己呢?当卢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想要更多的“红点”、不再想被十字架“压死”,而只贪那么一口黄粱米饭,他是那么恳切地凝视着西装现代人,好似一个跨越千年的对话,警惕(我们)现代人不要步他后尘。如果没有西装现代人的出现,观众也能从故事中找到共鸣,但他的存在表示了现代和传统并不一定要相互排斥。

《黄粱一梦》确确实实展现了多种中国传统元素,从书法、水袖、三弦、黄粱米饭、到戏曲等。尤其把传统戏曲融入西方话剧形式更被媒体喻为“新国剧”,显示了现代和传统、西方和东方的一种完美结合。但也许导演更想观众注意到渐渐被忽略的农业文明。用演出的时间煮一锅黄粱米饭,好让香味伴着观众看戏。演出结束时,饭也恰好煮熟,观众吃着黄粱米饭,会不会也在想着、怕着自己和梦境的卢生一样,经过了起起落落后才发觉某种人生不是他们真正想追求的。套进大语境中反思,现在的西方都市化和商业化如果把华夏文明的“传统”擦去,中华人民要以什么身份站在国际舞台?到那时,会不会想要吃黄粱米饭胜过薯条?

除了以古喻今,亦古亦今的形式更赋予仅千余字的原著一个更具现代意义的文化课题 ——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保留一席之地,甚至发扬光大?导演就是背负了这样的一个使命,将融合了古、今、东、西元素的《黄粱一梦》带到法国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导演在致辞时发表类似看法,但滨海艺术中心的翻译员却说成 “we will embrace whatever changes ahead of us”,有意扭转了导演的意思,同时也带有反讽意味。难道翻译员只是说给演出时坐我旁边的两位西洋人听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