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一梦》@ 佘慧婷

《黄粱一梦》这个故事题材取自于中国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故事以一名不得志的书生,卢生为主人公,在客栈将其对生活的不满告知于道士吕翁后,所发生的事。卢生依靠在青瓷枕上,进入梦乡,经历了他那虚幻又美好的理想人生。当事情发展得与他所理想人生有所出入时,他觉悟了,同时也“死”了。离开梦境,回到现实,卢生发现那皆是梦而已。

《黄粱一梦》以非叙事性剧场的表现手法呈现。被誉为“新国剧”的《黄粱一梦》,我们不能不提戏剧中的中华元素,如水袖、琵琶、鼓乐、书法等。此外,《黄粱一梦》在剧本中也参杂了少许《枕中记》的原文。这原文的参杂,为的是让观众感到突兀,从而让他们与戏剧脱离,去思考《黄粱一梦》的宗旨。 

其戏剧在黑箱剧场进行。明显地,《黄粱一梦》是一种实践剧场,它其实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此外,那简陋的剧场在摆设方面并没有大费周章,因此它不能明确地给观众提供掌握剧情进度的线索。 

压缩时光

《黄粱一梦》使用的是开放式的戏剧结构,它没有按照“三一律”的叙事方式。戏剧时间和故事时间是不一致的。戏剧将卢生梦幻又理想的“人生”快速地带过了。这时间的压缩强化了观众对于光阴飞逝的概念,并深切地让他们感受时间的可贵。

宗教色彩

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是该戏剧中最富有中华民族宗教神秘色彩的人物。他也是该戏剧中的灵魂人物。少了他和他的青瓷枕,卢生就不会入梦经历和实现他那所谓“美好”的远大理想。吕翁施展仙术,让卢生在梦中平步青云,其子孙也是享尽荣华富贵。卢生年迈,久病不治,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吃一口黄梁米饭。可这简单的请求却招来阵阵的嘲笑声。这嘲笑声无疑是在讥笑卢生在少年时,因不听人劝,硬是要踏上当官这条“不归路”。此外,那嘲笑声更是在警醒身为观众的我们,人生在世,到底什么自己心中最渴望,最值得追求的人生?不要为了昙花一现的荣华富贵而迷失了方向,更错失了日后的自由人生。

现场煮黄梁米饭

除了视觉和听觉感官受影响以外,《黄粱一梦》以现场煮米饭的形式,刺激了观众的嗅觉。戏剧结束后更是邀请观众品尝热腾腾的黄梁米饭。此米饭煮熟后是浓稠的,闻起来像玉米,是甜的,但吃起来却是苦,与想象中的背道而驰。这意味者人们在看待事物时,人们不能只凭一件事情下定论。若太早下定论,人的思维会被局限在那第一印象中,而随着事物的发展,若发现不同之处,就会产生抗拒感。如此一来,要接受和内化这颠覆我们原初印象的事物就难了。

讽刺现代人薄弱的认知感和归属感

《黄粱一梦》的前奏是一名中年男子,身穿西装,手持iPad,进入剧场。他是傅维伯,饰演《黄粱一梦》的旁述员。每当旁述时,他都以庄重又严肃的口吻阅读《枕中记》的原文,但神色间却露出某不关己的态度。他的出现似乎是在讽刺现代人对中华传统认知感和归属感的薄弱,以及现代发达科技的方便性不足以推广中华文化。iPad身为电脑的一种,也附有查找资料的功能。作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科技产品之一,iPad 提供一个快速简单,通往虚拟空间的工具,但这却没能促使使用者去挖掘自己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黄粱一梦》中使用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可以说是为了强化并提高中华文化在华人心中的地位,同时也把该文化国际化。这也就是黄盈在访谈中所提及的, “用中国的材料演给世界看”。

梦与现实的交错

在戏剧中,有人以小孩子玩煮饭的游戏,提醒卢生分辨真假的重要性。《黄粱一梦》以石头作为泥巴(汤羹)和土块(烤鸡肥羊),奉劝卢生在华丽的官服下,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阴暗面。这也就暗示卢生应知道他所处在的空间其实是虚幻、不存在的。

此外,《黄粱一梦》以鲤鱼饲料的真假,让观众分辨戏剧空间的真伪。在劝卢生分辨真假的同时,傅维伯将石头投入鱼缸中,就好比在喂养鲤鱼。鲤鱼若把石头当饲料吞食,就会呛石而死。这就代表卢生所在的空间是他为了逃避他的不如意而来到的虚拟空间。卢生却因虚幻的“理想生活”而愿沉浸在那小孩子和鲤鱼都能分辨的虚假梦乡里。

戏剧结束之际,卢生离开了梦境,重返现实,再次回到他不理想的生活。傅维伯最终喂了鲤鱼它真正的饲料,这也就意味着卢生已在梦中感悟到自己的真正内心的理想人生。 人忙碌了一生为的只是糊口,仅如此而已。他“临死前,发现生活向来都是困苦的,便回到这现实中为他的后半生拼搏。他不再对高官厚禄的生活抱有任何垂怜,反而对平淡生活的有所牵挂。

综合以上所论,《黄粱一梦》和其他戏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将中华文化的元素作为一个表演手法,丰富了戏剧的内容。同时,它也教化现代华人去珍惜和欣赏自己的文特色,如水秀、书法,同时重新鉴定并赋予中华民族的文化它的生命。该戏剧在演出的过程中煮黄梁米饭,这创意刺激着观众的味觉。时间的压缩凸显光阴飞逝的特点,人若再不把握现有的时间,看透生命的意义就得在后悔中盲目度过剩余的日子了。《黄粱一梦》警惕世人不要过分执着于昙花一现的事物或景象,要清楚知道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才不会辜负那短暂的人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