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精炼·精致:看本地版《人民公敌》
《联合早报》 2014 年 1 月 18 日 ¤ 邓华贵 “群体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 , 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 (Henrik Ibsen) 的剧作《人民公敌》 (An Enemy of the People), 及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 的代表作《乌合之众》 (The Crowd) 都写于 19 世纪 , 探讨无意识的集体如何被权威人物左右。 100 多年后 , 人类倾向于服从多数的群体 行为始终没有改变。 九年剧场 1 月 8 日至 11 日在“ M1 新加坡艺穗节”上演的华语剧《人民公敌》 , 即便是改编和浓缩了易卜生的原版 , 依然不失原意 , 尖锐地刻画 出社会上少数屈服于多数的不理性。 由导演谢燊杰领导的九年剧场 , 向来善于将西方著作译成中文搬演上舞台。剧团这次选择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原因之一 , 在于其永垂不朽 的经典性。正如谢燊杰所言 , 剧中情节可发生在任何时空、任何地点 , 因为群体行为的基本无意识心理状态是不变的。 让观众成为剧里“群众”的一部分 《人民公敌》讲述勇敢的斯多克芒医生在一个不容异见的社会里 , 依然坚持为追求公义和真相而斗争。剧本经谢燊杰改编成两小时的演出 后 , 演员们在舞台上呈现的是情节紧凑的表演。斯多克芒医生与既为镇长也是亲生哥哥彼得之间的多场口舌争辩 , 将观众一步步带入追求真理与 明哲保身之间的灰色地带。 这部剧在国家博物馆的黑箱剧场上演 , 导演以不同手法打破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第四堵墙 , 让观众也成为剧里“群众”的一部分。譬如开场 前 , 演员们自由地在台上行走 , 甚至是向观众席的熟人微笑挥手 ; 戏后半部 , 在斯多克芒医生召开的群体大会上 , 演员们在舞台前方摆放了两排 背对观众的椅子 , 让观众无形中也成为参与集体会议的旁观者。 于是 , 戏耐人寻味的地方也由此诞生 : 身为旁观者 , 人什么时候应该为正义、为真理挺身而出 ? 在怎样的情况下 , 多数人又会选择明哲保 身 ? 若不从群体中挺身而出 , 有没有可能做个不违背良心的旁观者 ? 无形中变为剧中群体一部分的观众 , 有可能因为这些问题感到坐立不安。 一些台词显得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