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报告:《上海之夜》2

探讨《上海之夜》中的爱情

蓝承慧,黄铭娜,王意婷,何佩珊,宋雪伦

《上海之夜》这部音乐剧讲述的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所带出的主题当中自然少不了爱情。 《上海之夜》中的种种戏剧元素,都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不同层面,对“爱情”这两个字有了重新的审视。

1)戏剧结构

a) 音乐剧

音乐剧的基本构成元素是音乐,舞蹈,戏剧,多变的灯光,迅速转换,壮观、瑰丽的布景,动听的歌曲,迷人的爱情故事,明星的演出和圆满的故事, 提供了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娱乐。《上海之夜》都具备了这些元素,成功地利用歌舞带出了文冲和涂云的爱情故事。

用歌唱来取代念台词,可以更有味道地带出文冲和涂云的爱情。例如,当他俩在桥下相遇并对彼此互生情愫时,都唱出《爱得正好》,唱出他们心中的感受。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人们是较含蓄保守的,应该不会直接向对方表白。因此文冲和涂云借助歌词,就能够让观众知道他们当时的感受,效果比直接念台词来得好。

利用歌词来说故事,也比较诗情画意,使整个故事比较有味道。

b) 叙事结构

《上海之夜》采用的是直叙式的叙事结构,以冲突为中心来组成故事。叙事性剧场的基本公式是“开端→冲突→危机→高潮→解决”。

开端:涂云和文冲在桥下相遇。

冲突:涂云和文冲在战乱中被迫分散,之后在因缘际会之下又重逢了,却成了冤家。丹蕾也在这时闯进了他们的世界,并爱上文冲,形成了三角恋。

危机:文冲认不出涂云就是当年桥下的那名女子,还把她从他身边赶走。

高潮:丹蕾把事实的真相告诉文冲,文冲在停电的夜晚赶去挽留涂云。

解决:文冲和涂云有情人终成眷属。

用这种平铺直叙的方法来说故事,能让观众清楚地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紧紧地跟着情节的发展,观察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观众能从一个全知的角度,深刻地感受文冲和涂云在这段感情中所经历的辛酸和波折。

文冲和涂云在桥下重逢时,又重复了当初见面时所说的话,回忆当初见面的场景,使故事有前后呼应的效果。

c) 戏剧时间

戏剧时间:横跨八年

演出时间:140 分钟

短短的两的小时中就讲述了一段横跨八年的故事,冲突、危机、高潮、解决更为集中,强化了戏剧张力,使观众更被他们的爱情故事所吸引。

2) 舞台设计

a) 乐队

乐队被刻意安排在舞台上,与演员同台演出,让观众明显地感觉出这是一出音乐剧,打破了我们的幻觉,可以跳脱出来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审视文冲和涂云的爱情。

b) 半圆形的平台

舞台上最瞩目的设计应属那个半圆形的平台。平台有两个用途。刚开始,它 是一座桥,人们在上面来来往往。后来,桥的右端被拉起,作为桥下的空间, 是文冲和涂云爱情萌芽的地方。战乱之后,半圆形的平台变成了夜总会的舞台。

当平台没有派上用场时(譬如文冲和涂云各自在房间或是在屋顶的戏时),平台仍旧留在舞台上,象征了文冲和涂云的爱情一直存在着。有趣的是,涂云的房间在左边,文冲的房间被安排在右边,而平台在两个人之间,可以说是联系着两人,就好象桥一直在“背后”(众人,就连文冲和涂云本身都不知道他们俩之间的关系)联系着他们的情感。

当桥的右端被绳索拉起时,桥下的空间就显现了。当绳索把木板放回原位时,又恢复到桥上的情景。绳索第一次拉起时,文冲和涂云相恋了。绳索把木板放回原位时,文冲和涂云就因为战乱被迫分开了。绳索再度被拉起时,两人已经经历了不少沧桑,才在桥下又有缘相聚。绳索对“桥”的木板的控制好比命运之轮在转动,操控着文冲和涂云的命运、爱情。先是让他们相遇,再残忍地把他们分开,最终才让两个有缘人正式重逢。

平台围成半个圆圈,有故事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的涵义。文冲最初和涂云是在桥下相遇、相恋的。在故事的尾声,他们也在桥下相认,并相知相惜。在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中,男女主角在小时候就认识了,绕了圆形的公园一大圈,最后才在公园再度相认。在这里,《向左走,向右走》就和《上海之夜》产生了互文的效果。

3)人物的关系及作用

主要人物

三角恋情

文冲VS 涂云
文冲和涂云是在八年前的战争中喜欢上对方的。他们彼此承诺战争后,一定要回到桥底下再续他们的情缘。但八年后的他们已经改变了不少,再次见面时已经认不得对方是当年的爱人。

文冲VS丹蕾
文冲和丹蕾是在机缘巧合下认识的。文冲因看到丹蕾的辫子,误认她为桥下女孩,而同时,纯真的丹蕾对文冲产生了爱慕之情,无意间变成了文冲和涂云感情里的第三者但也是最终促使文冲和涂云在一起的人,因为她把真相告诉文冲。

涂云VS丹蕾
丹蕾在来上海时,无家可归,在那“印度人”的介绍下认识了涂云并住进了她的屋子。丹蕾的性格就像八年前的涂云,很单纯。涂云虽然起初对丹蕾很凶,但涂云是关心丹蕾的。涂云帮丹蕾找工作还劝她不要踏上虚荣之路。涂云在丹蕾的身上看到以前的自己。

次要人物

娇娇姨
抗战过后,文冲回到了上海找他的阿姨,阿姨要他到她的舞厅工作。文冲当上了那里的服务生,遇见了涂云,也就是八年前桥下的女孩。娇娇姨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把相隔八年的文冲和涂云拉近。

列夫
他是丹蕾来到上海第一个认识的人。也是扮演着牵着文冲,涂云和丹蕾三角恋的一个人物。他介绍丹蕾给涂云认识,事后丹蕾因住在涂云家而认识了文冲,使得这三角恋情从此展开。

时间

涂云与文冲

邂逅,分开 – 战乱即将要爆发的夜晚
战争把他们表面的分开却把心联系。因为战争,爱情变得更刻苦铭心。

重逢
文冲在光鲜华丽的夜总会与涂云再次相遇时,却误会她是肤浅的歌女,因此对她没有好感。而涂云又把文冲当成是讨人厌的邻居。虽然好不容易重逢了,又面对命运的戏弄,使他们的爱情再一次经历波折。

八年的分开
感叹见面的短,等待的忧伤。穿越时间的爱情,营造了等待的美。

丹蕾与文冲

平凡的白天
文冲遇见丹蕾时,是在晾衣服。当时生活平静,因此爱情变得不那么珍贵。白天的邂逅也在相比之下少了朦胧的美。

八年后
丹蕾穿着涂云的旗袍,又和当年文冲遇见涂云时是一样的情形。所以文冲会对丹蕾有好感,可能是被她的“涂云影子”所吸引。虽然事隔八年了,但是文冲还一直活在八年前,喜欢八年前他遇见的“桥下女孩”。所以和丹蕾相遇会表现出虽然人事物已变,文冲的爱情却仍是一样。

文冲与涂云错的时间邂逅,分离,重逢。这样的错,却营造了爱情的忧伤和美丽。

地点、场合

桥下 - 城市的角落
黑暗,容易跌入水中的狭小的空间把两人拉近。涂云在样的情况下,心情是害怕。而文冲就因此给与安全感,依靠。

虽然黑暗,模糊,两人的互动却十分真实 - 文冲趴在涂云身上,摸辫子,亲脸颊。虽然在黑暗中,没看清彼此面容,他们的互动却很真实。就像他们对彼此的情感也是真实,虽然仿佛很远、不存在,但是又是感受得到的爱。

天台 - 可以看到整个上海的高处
一个可以俯视上海的地方。当眼前的事物都很清楚时反而看不清自己的爱情。文冲遇见丹蕾时,开始质问“这是爱情吗?”

绚丽、战火的上海,成了他们爱情的迷宫。在动乱不安,光鲜华丽的上海和他们简单、纯真的爱情成了对照。他们的爱情故事很童话般,对现代的我们很不真实,也因此为我们现代生活找回一个平衡点,去勇敢的再次相信童话般的爱情。

从名字解释丹蕾在这三角恋的角色

涂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因此比喻了文冲对涂云的爱情。

文冲和涂云好像隔着云,看不到对方。

丹蕾
丹蕾的出现是引发他们争吵的“雷”(涂云和文冲因为丹蕾争吵),但是也是因为雷打破了云,使他们再次相遇,雨过天晴后,就是彩虹,象征他们的爱情。

在这三角恋中是丹蕾看似只不过是一个第三者。但是她也是他们俩的感情的联系人,形成了穿针引线的人物。

闪烁的灯火,人群,绚丽的上海,爱情还是可以那么简单和纯真和他们的爱情形成了对照

4)戏剧性反讽


在《上海之夜》,身为观众的我们拥有全知的视角,我们对故事全局了如指掌,而剧中人物或半知或不知。这种认知上的落差成了《戏剧反讽》的效果。

a) 观众是旁观者也是暗中的窥视者,看到剧中人物当局者迷,因此产生无穷曲 折误会,也因此产生移情作用或神入(empathy).这就是说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认同与投入,并且感同身受。例如:

剧的开端,我们就看到了文冲和涂云如何在漆黑的桥下邂逅然后相爱。虽然他们两人看不清对方的容貌,但坐在台下的我们却一目了然。这幕的作用就是要增加戏剧张力,为接下来的戏剧反讽垫下基础。八年后的他们因种种误会成了欢喜冤家,两人进行唇枪舌战,因为丹蕾而摩擦大。这样的设置,使得整个故事在天意弄人之外,又有了人为的阻碍,情节精彩了许多。观众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因此我们会进一步替主角担心,怕他们不能相认观众也会开始质疑什么才是爱情的真谛,难道一次的邂逅,一个馒头就能定终生? 这就是爱情吗?

b) 戏剧反讽也带入了笑料,因为当观众看到演员如何摆乌龙时,他们就会嘲笑里头的角色。例如:

小丑的角色通过了戏剧反讽为观众带来了许多笑料。涂云在屋顶上错把小丑当作是住在她楼上的文聪,还以为它就是丹蕾所形容的白马王子,可是遇到那真命天子时,落差却这么大。她还说了一些她认为是合乎情理的话,“我今天要好好睡一觉,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吧?”。涂云不知道,但观众知道她刚说了一段“性隐喻” 强的对白。顿时, 全场哄然大笑。这幕使原本以战争为时代背景的《上海之夜》带来轻松的气氛。这幕也带出爱情中的波折,涂云和文冲几次要相认但都不成功。虽然近在咫尺,却距离遥远。

c) 戏剧反讽除了有移情的作用外,它还可以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参与剧里秘密的感觉。当观众知道比剧中人物多时,他们也会对剧情的发展更为感兴趣。因为他们已经有自己设想的结局,所以他们会迫不及待看看剧情是否和他们的推测一样。如果不符合,就会制造高潮。例如:

• 涂云和文冲先后对丹蕾提到了“除去巫山不见云”这句话。完全不知情的丹蕾还单纯的说道“好熟悉,好像在哪里听过。”因台词的雷同而成的戏剧反讽使在场的观众不知觉会心一笑,因为只有他们知道谁曾说过这句话。这也突现出涂云和文冲心有灵犀,虽然表面上他们人不在一起,但观众知道他们的心却是紧紧联系着的,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一切就好象在观众的预料当中,所以当有突发状况(涂云要和克里夫特走时),它把整部剧带向高潮。这发展和观众的设想不一样,所以观众的感情波动才会那么大。

• 还有在想办法让丹蕾逃脱时,两人同一时间提议“停电”。这种默契只有观众知道原因,因为涂云和文冲就是在停电的夜晚相遇的。这共同深刻的经验使他们拥有这默契。观众也更认定他们才是天生一对,而丹蕾只是一个第三者。

• 最后,当他们第一次重逢时,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唱了他们第一次相遇的《爱得正好》。演员本身想不透,但观众知道他们就是失散多年的恋人,所以才会有此感受。

《上海之夜》把戏剧反讽发挥得淋漓尽致,间接使观众情不自禁为剧中人感同身受,引他们发笑和把剧推向高潮, 并且让他们有个更丰富的观看体验。

5)象征/隐喻

a) 桥

桥在《上海之夜》里不仅仅是主要的舞台设计,也是最重要的道具。它贯穿着全剧的发展,在剧中多次以不同的角度出现,有时候是桥上,有时候是桥下;断断续续的桥景里,述说着戏里一段段的故事。这表达了人的情感的联系和分离,也表达了人世间的分分合合。
桥在这里象征的是爱情,文冲与涂云之间的爱情。它是一座连接爱与期待的桥。文冲在写给桥下女孩的歌《晚风》中,就有这么一句歌词:“可否借一条桥让我俩相通”。

桥下:这个场景在剧里只出现两次。戏的一开始,文冲与涂云在桥下邂逅并种下了爱情的种子、结下了姻缘。戏的结尾,终于知道真相的文冲在桥下找到了将要离去的涂云,挽回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这象征了他们的爱情有始有终,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自从文冲和涂云第一次在桥下相遇后,他们便把爱情寄托在这座桥上,期待着在桥上的再一次相遇。八年以来,这座桥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战争摧毁或是随着社会的繁荣而拆除。这意示着他们两人的感情依旧存在,最终一定会有完美的结果。

这是座感情之桥、历史之桥,连接爱与梦、现在与过去的桥。

b) 旗袍

丹蕾原本还是单纯的乡下姑娘的时候,一直对涂云的那些华丽的旗袍深感兴趣,甚至还穿上它。涂云奉劝她,说旗袍穿上容易脱下难。

在这里,旗袍代表了虚荣,而涂云所说的那一句话暗示着旗袍将是一种束缚。她是当红歌女,是个过来人,她很清楚旗袍美丽的背后所要付出的代价。可是丹蕾不听,还是穿上了旗袍。这个举动预示了丹蕾不听奉劝的结局。

旗袍这个虚荣的物件似乎也是爱情的障碍。涂云穿上旗袍,当上歌女后已变得不再单纯,所以文冲才不相信她就是当年桥下的女孩。而文冲原本喜欢丹蕾的单纯,但丹蕾穿上旗袍,赢了威士忌皇后后,她的人也变了,文冲也渐渐无法接受她。

丹蕾选择了穿上旗袍,放弃爱情,踏上了这个不归路,应验了涂云所说的“穿上容易脱下难”。

c) 停电

在剧里,停电的情节一共出现了三次。两次是真的,一次是假的。因为停电,四周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停电似乎是要让时间停止,让一切停止。上海是个繁华的城市,一定有很多灯火。停电后,一切回到最原始,没有那些非自然的装饰物。就好像爱情应该是简单纯朴的,而不需别的东西来装饰。

真停电:文冲和涂云第一次在桥下相遇,就是碰上了上海大停电。八年后,终于知道彼此是谁的两人,又是在上海大停电时,在桥下重逢,双方表明了这些年来对彼此的思念,有情人终于可以在一起。这两次停电都是真的,隐喻着文冲和涂云之间的爱情是自然的,所以他们会有完美的结局。

假停电:制造停电这个建议是文冲和涂云一起想到的。目的是为了要救丹蕾。丹蕾在赢了威士忌皇后后,被许多男士包围,已喝得烂醉。文冲和涂云便制造了假停电,在黑暗中把丹蕾带走。但这个停电不是真的,隐喻着文冲和丹蕾之间的爱情不是真的,是制造出来的,所以不会有结果。

6)讨论问题

1.舞台上最主要的道具是那个半圆形的平台,时而是舞台,时而是桥。为什么 剧中只用了这个道具?会不会显得太单调?

答:不会。因为文冲和涂云之间的爱情是最单纯的,最简单的,即使经历了世事的变化,还那么坚定不移。所以,在舞台上,一座朴素的桥就能够成功地突现他们爱情的特色,而不需要太多道具或装饰布景。

2.克里夫特在剧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洋人克里夫特喜欢上涂云,一直对她献殷勤。起初文冲不相信涂云是八年前桥下的女孩,就叫涂云和克里夫特在一起,希望涂云可以要求克里夫特放了那些工人。涂云也因深爱文冲帮他,才和克里夫特在一起。而丹蕾就是因为知道涂云要和克里夫特去英国,在情急之下向文冲说出涂云就是桥下女孩的秘密。所以,克里夫特在剧里的作用是催化剂,让涂云和文冲相认。

3。为什么这部剧要用音乐剧的方法来呈现?

答:用歌唱来取代念台词,可以更有味道地带出文冲和涂云的爱情。例如,当他俩在桥下相遇并对彼此互生情愫时,都唱出《爱得正好》,唱出他们心中的感受。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人们是较含蓄保守的,应该不会直接向对方表白。因此文冲和涂云借助歌词,就能够让观众知道他们当时的感受,效果比直接念台词来得好。

利用歌词来说故事,也比较诗情画意,使整个故事比较有味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