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评论 走不出新加坡的“世界首演”

《联合早报》2007年6月26日

● 周文龙(文)

  “世界首演”越用越普遍,但我们的演出规模和水平真达到世界级了吗?又或是我们对“世界首演”的诠释,与艺术策划者的概念有所偏离?

  去年,在滨海艺术中心的小剧场里,有一个被列为“世界首演”的舞蹈节目上演,那是由本地四名青年舞者陈君明、郭亚福、郭瑞文和叶奕蕾联合呈献的《前进》。

  但一年过去,除了陈君明的舞码《缘》在雅典和塞黑演出,其余舞者的作品并没走出新加坡。《前进》这个“世界首演”,最后成了小剧场400多名观众观看的绝响。

  同样,今年艺术节继续推出《前进》,找来另一批本地年青舞者如沈绍杰、郭奕麟和李雪璎等呈献“世界首演”舞蹈创作,但这些“世界首演”作品既未引起世界舞坛关注,艺理会也未计划将演出带至世界巡回。看来《前进》又将跟去年演出一样,成为“前进”不出新加坡的绝响。

  新加坡要成为第一世界国家,艺术演出也越来世界级。这几年来,新加坡艺术节有许多标榜为“世界首演”的演出,以首次在新加坡演出为卖点,其中不少又是本地表演团体。

  比如今年艺术节的6个世界首演节目,有四个演出即唐四重奏的《光学身份》、陈国华与化生艺术团的《梦见观音,邂逅麦当娜》、十指帮剧团的《王家卫之梦》以及本地舞者《前进》,都是本地表演团体的创作。

  按字面意义而言,任何首次呈献的作品,从艺术大师到无名新人,从媒体广泛报道的演出到小规模社区表演,都可称为“世界首演”。

“世界首演”风潮从艺术节扩散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首演”风潮似乎从艺术节扩散出去,本地不少演出近来也纷纷争取使用“世界首演”名义,刻意突出它为宣传卖点。

  粗略估计,去年至今年有超过10个“世界首演”在新加坡推出。

  如野米剧场去年举办“新加坡戏剧节”,刻意强调戏剧节有六个全新创作的“世界首演”,包括第一次发表作品的新人黄建雄的作品。

  陈君明在室内体育馆呈献的舞蹈《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虽然演出只呈献一晚,也打出“世界首演”的名堂。

  “世界首演”越用越普遍,但我们的演出规模和水平真达到世界级了吗?又或是我们对“世界首演”的诠释,与艺术策划者的概念有所偏离?

吴青丽:艺术节用“世界首演”合理

  “‘世界首演’是国际艺术节策划者惯用的工作语言,我觉得它贴切地形容演出的性质。”

  针对“世界首演”宣传用语,新加坡艺术节艺术总监吴青丽提出上述的意见。

  她说,从艺术节策划者的角度,“世界首演”、“亚洲首演”等字眼,能帮助策划者清楚演出定位,方便编排节目。

  “比如说,一出戏如果是‘澳洲首演’,就意味着很多澳洲人已看过这出戏,我们无需跟澳洲观众宣传它。”

  吴青丽认为,新加坡艺术节是一个面向国际的艺术活动,有许多外国团体、表演者、评论者和观众参与,因此用“世界首演”来形容首次演出的作品是合理的做法。

  至于该节目演出后是否会到外国巡回表演,吴青丽说这并不在艺术节策划者的考虑范围内。

  她也指出,每年艺术节都会委托一些本地制作,使用“世界首演”将加强这些新创作的新鲜感,让观众仿佛见证一段历史的诞生,同时也使新加坡艺术节显得与众不同。

  “在这层面上,所有本地创作都可说是‘世界首演’,但它们是否达到世界水平,就决定于我们艺术策划者的眼光和判断了。”

  对目前表演团体用“世界首演”为宣传噱头,吴青丽表示她不能代表其他团体表达意见。
    
究竟怎样才算“世界首演”?

  去年,当O剧场当代舞团艺术总监陈君明的舞蹈作品《缘》在新加坡艺术节上发表,被列为“世界首演”时,他曾跟有关当局提问:什么叫世界首演?他说:“世界首演的定义应该是:我这个作品的体现是否达到国际水平?它有没有完整的出国演出企划方案?”

  所以当他的提问得不到艺理会满意的答案,他决定将这个作品再发展,并带到世界演出。

  《缘》去年在新加坡艺术节演出后,于10月在雅典和塞黑演出。今年也将到危地马拉城、佛罗伦斯和美国肯塔基州等地表演。

  陈君明另个创作《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也打上“世界首演”字眼。他说会用“世界首演”的名义,主要是因演出表演者来自世界各地,演出本身具有世界舞者交流的特殊意义。但鉴于制作成本和配合难度,他表示该作品将不考虑重演或国际巡回。

  必要剧场去年艺术节演出的《飘蓬》(Mobile),也是世界首演节目之一。

  必要剧场艺术总监陈崇敬受访时:“这是艺理会积极将本地作品推向世界的做法,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这样的做法,但作为艺术节参与团体之一,我必须对他们的安排表示尊重。”

  《飘蓬》有不少亚洲演员和编剧参与,演出后来也巡回到马来西亚和东京演出。尽管如此,陈崇敬表示,如果该演出是由剧团名义呈献,他将不考虑用“世界首演”的宣传字眼。
  
“世界首演”用得太滥了

  本地不少艺术界人士对“世界首演”使用过多表示不满。一名不愿透露名字的戏剧工作者表示,“世界首演”用得太泛滥了,失去吸引力,“我觉得世界首演应是大师级创作,作品须能引起世界关注,甚至影响当代艺术发展。”对他而言,像美国当代剧场大师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在新加坡艺术节演出的《热水》(Hot Water),才称得上世界首演。

  一名爱看演出的工程师陈伟杰也说,新加坡现在很喜欢用“世界首演”或“亚洲首演”的名词,乍听之下似乎吸引人,但很多次看后发现这些演出在艺术手法和舞台技术都显得不成熟。

  他说:“剧团这样的做法,开始可能会吸引到一些观众,但长期这样下去,被‘骗’过的观众可能就不会再来看戏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