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2010

在笑声喧哗的灵堂里 除旧迎新

《联合早报》2010年2月27日 ● 谢宏凯   当年剧本完成不久,美国华人导演黄哲伦曾对郭宝崑说,如果他排这个戏,将出现殡葬场景。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见着了。   相对于其它版本的《棺材太大洞太小》,李邪导演的这个演出更侧重视觉化,大量画面和场景,试图让观众“见证”某个事项,相对于原本独角戏的“倾听”一段经历,显然有着叙述性的差异,前者重感受,后者重想象。当年剧本完成不久,美国华裔导演黄哲伦曾虽郭宝崑说,如果他排这个戏,将出现殡葬场景。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见着了。 热闹生动活泼机智的表演   观众入场,进入刻意以灵堂布置的场景,开场是一段冗长的静默,延绵的诵经缭绕,试图把观众带入特定场景。   表演开始,灵活生动的语言,加上无厘头插科打诨的表演,热闹生动活泼机智,演员笑弹连连,频频击中在场者的笑穴,只见一阵阵的东倒西歪,热力迸发火花四射,一时笑声喧哗,当时很想有支啦啦队绕场助兴,可表演风格却与严肃写实的场景相矛盾,让人不禁怀疑需要费力铺排仿真场面、布置实在场景吗?还是只需要几个夸张的象征的景,轻盈些?而且那两句导演一再重复使用的台词:“不懂为什么,我老是梦到这件事……”,在巨大的灵堂罩住下吐出,总觉得怪怪,显不出那空灵超然的余味,好像被罩住的孙大圣,亮不起来,也梦不起来。   开场重头戏在凸显棺材,体现它的大、重、沉,感觉上,一波又一波的闹剧演绎,把棺材当成表演工具,削弱了棺材大重沉表层下权威性的力量,荒谬又虚弱的处境。表演过程中大话筒接送连连的处理,闪现掌控话语权的暗示,颇为传神。 生命感悟升华比抨击时弊重要   接下来是剧作另一个重要元素:洞。坟场上发现棺材太大洞太小,几个与官员斡旋争辩的戏,炮火相向争锋相对,紧凑又畅快,触及变通与限制、通融与占有的尖锐矛盾,痛快针砭弊端;当然这样的戏往往能收到剧场直接反应,然后呢?满足于这样的效果,对这段戏过多重墨渲染,结果我们还是置身在解不开的结。生命感悟的意念升华远比抨击时弊重要,艺术魅力要比政治批判更有流传千年的生命。   空间或土地的占有,最后都是利益之争,是赤裸裸兵刃相见的战争,大家各有理据,一方为了政策,一方为了炫耀,其间还有观念与权力的贯穿,以堂皇的话语粉饰,一切变得复杂迷乱;大家其实都在相互挤压,在外表的掩饰下实是无奈无助,双方都只是利益的受害者,这正是人类窘迫的处境...

2010 音乐剧将成本地剧场主菜?

《联合早报》2010年2月23日 ● 周文龙 2010年将是本地音乐剧丰收的一年,除了有经典音乐剧《雨季》和《炒饭天堂》重演,也有《聊斋》《光猪六壮士》《大笑目犍连》等新创音乐剧,加上刚演完的《再见爱》,今年的本地音乐剧竟多达6出,几乎每两个月就有一个大型音乐剧出现。 为什么本地会有一股音乐剧热潮?本地音乐剧的前景又如何?记者访问本地音乐剧导演郭践红、吴文德和玖健,探讨本地音乐剧的发展趋势。   过去几年来,本地剧团逐步专业化,规模越来越庞大,使许多剧团开始进行多元性发展,进行各种艺术尝试,开拓不同的创作空间和观众群。其中,音乐剧便是本地许多剧团注重的一环。   对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郭践红而言,本地音乐剧热潮掀起,与剧团的规模发展不无关系。“很多人以为我们做《天冷就回来》,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但其实我们更主要的目的,是想给剧团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和创作的新方向。”   实践剧场2005年开始制作华语音乐剧,从《老九》《天冷就回来》到即将演出的《聊斋》,都引起热潮。   郭践红说:“我做音乐剧是有点误打误撞。开始时,我做《老九》音乐剧是受父亲(郭宝崑)的启发,但在这过程中,我结交了一批新演员,特别是英语剧场演员。创作音乐剧给了我新的艺术刺激,也让我把一些英语剧场演员引入华语剧场,给自己的剧团以至华语剧场增添人才。”   她指出,《天冷》的董姿彦和田伟鸿等,都是通过音乐剧演出被发掘的出色演员。   对吴文德来说,音乐剧是一个符合现代人感情需求的娱乐形式。   吴文德是TOY肥料厂艺术总监,导过《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上海之夜》等音乐剧,今年他的剧团将重演被称为“新加坡第一部华语音乐剧”的《雨季》,及配合卫塞节演出《大孝目犍连》等。   他说:“今年本地音乐剧的确比较是多一些。我想,音乐剧已经是新加坡剧场的主菜之一,有一定地位。特别是一些剧团做过音乐剧有了经验累积后,更会希望沿着这方向继续做下去。”   吴文德认为音乐剧之所以广受喜爱,是因它具有强大“催情”作用,能借音乐的感染力,把观众情绪引向高潮。他还说:“如果音乐剧能培养新人,又带入一两万观众,何乐不为?” 音乐剧的人才和钱财   制作一出音乐剧并不简单,往往涉及到庞大制作费,也需要舞蹈、唱歌、表演人才多面配合。受访的三名音乐剧导演,均认为人才问题最让人头痛。   玖健说...

忘记了 最初为什么吵架 看《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

《联合早报》2010年2月23日 ● 周文龙   看林奕华新作《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感觉他的戏“娱乐性”越来越强了。   从开场热闹有趣的清谈节目,流行歌舞“Nobody”、“Sorry Sorry”,到电影《赤壁》和电视剧《宫心计》桥段搬演,及各种网络流行语使用,《男》借鉴了不少流行娱乐文化元素,令观众产生共鸣,为之而会心发笑。   林奕华还特地为新加坡的演出,加入一些本地人熟悉的生活语汇和场景。   当你看着一个妖娆的男人用黄梅调唱出女人惹出祸水或恶搞《宫心计》桥段;或是何韵诗和林依晨两人演起《红楼梦》桥段,还说:“我以为红楼梦和金瓶梅是上下集呢”;还有一个催眠大师如作法般念着经文,念着念着竟变成新加坡地铁播报声:“下一站,牛车水,牛车水!”,你除了捧腹大笑外,也不由得赞赏林奕华的创意才华。 心情愉快同时疲惫空虚      可以说,林奕华的戏给许多观众带来无比新奇的剧场感受,它打破了舞台演出的既定模式,展示表演的各种可能性。它像是一种游戏,演员可以穿越虚拟和真实的表演空间;一会是现实生活的表述,一会是梦境的呢喃;一会是镜框式表演,一会是内心独白;一会是旁观者,一会是参与者;演员们还会突然唱歌、跳舞,大声重复影视作品里的流行语言。   然而在《男》三小时的娱乐轰炸后,我也好像看了吴宗宪的《我猜》,虽然心情愉快,但同时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空虚感。   为什么呢?是林奕华的自我沉溺吗?   《男》剧本身有其深层涵义,它通过两个男女争夺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过程,表达现代男女间的多层关系。以王耀庆为代表的“男人”,揭示的是男人的自大和尊严,他也有爱情的渴望,但为了掩饰他的脆弱,他像刺猬般用冷漠武装自己。何韵诗则代表了“女人”,执著于爱情,愿意为爱而撞得焦头烂额。   林奕华在这男女对立关系中,加进许多似乎复杂的问题。他问:到底什么才是爱?它是不是只是在追求一种安全感?改变男女的地位特征甚至转为中性角色,是否就变得安全呢?   他对“爱”给予千百种诠释,每次提出一个可能性后,又加以否决,进而提出另一个可能性。   但直到《男》演到第19场,你才忽然发现,原来亚当也是夏娃,男人和女人对爱有着同样的渴望,只是因为观点不同而变成不同的两个人。   把故事摊开来看,林奕华要说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却因为各种娱乐玩意和思...

再度审视 剧作的深意

《联合早报》2010年2月18日 ● 周文龙 戏剧盒演出《市中隐者/气息尚在》和《变形记》   今年华艺节中,由本地两名新锐戏剧导演娜塔莉和苏佳亮分别呈献的《市中隐者/气息尚在》和《变形记》,均是曾演出过,具时代意义的本地作品。而两位导演都表示,再度演出这些作品,不仅是展现本地戏剧的多元性,更要重新审视这些剧本的深层意义。   《市》导演娜塔莉便说:“我并不想只重演这部剧作,还想与它做出呼应,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剧本里那份对世界徒劳的渴望。” ■ 娜塔莉:修改剧本增添人物   《市》为本地剧作家柯思仁1996年的剧作,主要叙述男主角寻找隐身术的过程,间中穿插他在厕所、公园所遇见的异人怪事,表现个人对所处环境状态的反应。   娜塔莉表示,《市》的主题如都市人对外在环境空间的无能为力,个人心灵空间被侵入挤压,都深深触动她,让她提笔修改。新版本的《市》,有不少新人物如诗人、渔夫和妓女三人。   这不是娜塔莉首次删改和重演本地剧作,去年她执导伦尚人的《镜花》,也大肆修了原作。但她表示,修改并非对剧作家不敬,反之它是一种尊重。“如果没有柯思仁或伦尚人剧本引发灵感,我根本无法写出新的情节故事。对我而言,好的导演应该赋予作品新的内涵意义,而非不经思索,原封不动地照演。”   有趣的是,《市》是华文剧本,里头包含不少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但娜塔莉却非华人,高中A水准考试还考获F9。这次导演《市》,她找来朋友黄广青把剧本翻译成英文,排练时与演员以英语交谈,以华语演出,是一个独特的排练过程。   然而娜塔莉不认为她在华语上的障碍,会妨碍她排练华语戏剧。“我在学习华语上或许有困难,但这不影响我对华语的喜爱,它还是一个很接近我生活,让我产生感觉的语言。”    ■ 苏佳亮:从宣传变成导演   14年前吴文德的《K变形记》演出时,苏佳亮是TOY肥料厂的宣传。站在幕后看这出戏,他印象颇为深刻,认为它可列为Toy代表作之一。“不过当时这出戏没引起太多观众注意,挺可惜的。”   他没有想到14年后的今天,他却会有机会导演这出当时非常喜欢的作品,把它再度呈献给观众。   由吴文德创作的《K变形记》,主要灵感来自卡夫卡小说《蜕变》,通过7个出生于70年代的新加坡人,一夜间蜕变成虫的故事,来反讽新加坡人对各自生活的无能为力。这回演出,苏佳亮将重新解...

林奕华新戏《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 笑看当代两性之战

《联合早报》2010年2月9日 ● 周文龙   近年来,由香港鬼才导演林奕华所推出的一部部和都市男女、职场有关的作品,不仅吸引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年轻观众,更成功地“北上”中国大陆,为文艺青年和时尚白领所爱。   他的新戏《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去年在香港首演后,立刻到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反响热烈,形成一股 “林奕华旋风”。   《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将于这个月在华艺节演出,记者长途电访林奕华和他的明星演员,了解这出戏如何瞄准网络文化带来的演变,通过一系列看似搞笑的男女争战,透视两性关系和爱情的转移。 “哇,好快啊,我们又再次通话了,感觉好像才昨天的事而已。”   拨电到香港找林奕华,耳边马上传来他熟悉的声音。访问他时,他刚完成《男》剧中国巡回演出,回到香港赶着准备前作《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的重演。演出结束后,他接着又得带队到本地演出《男》。两部戏同时紧密排练,难怪林奕华会觉得时间过得好快。   尽管工作忙碌,但林奕华思路敏捷清晰,状态好得让人惊叹,特别是他分析起现代男女关系,犀利又细腻,趣味又引人深思。   去年他的戏《华》,写职场上各种男女关系,这次他的“城市三部曲”之二《男》,剧名干脆直接用上“男人与女人”,谈论主题也离不开他最感兴趣的人,人与社会及孤独,以及现代人为什么不快乐。 网络文化改变男女关系 《男》主要讲述王耀庆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男人真心话》与何韵诗主持的《女人不说谎》,两档节目各出诡计争取收视率,两人都视对方为眼中钉,企图压过对方却始终难分伯仲。就在他们交战得如火如荼之时,林依晨却以双重间谍身份游走于他们之间。通过一系列的男女之战,林奕华探讨了两性关系和爱情的转变。   林奕华说:“我觉得这几年社会改变了很多,男生不再重视他的社会角色,不再企图满足女性的期望。女人则不得不强撑自己,把自己变得越来越男人,当两性竞争来得愈加重要时,男人和女人之间也蜕变成‘什么都要做得比你强,什么都要赢’的关系,彼此间不存在欣赏,更不会有爱。”   他认为现在是适当时候去谈男女关系问题,因为过去10年来网络文化的出现,深深影响了男女关系。   “互联网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可以让男人在网络世界建立一个虚拟的权力身份,从网络找到存在的价值感。这是女人很妒忌和焦虑的事,因为她们必须通过打扮...

过年不避忌? 棺材戏一票难求

《联合早报》2010年2月6日 ● 报道/周文龙   设灵堂、做法事、演奏仪葬歌曲,还有白色灯笼、香烛、鲜花等各种点缀物品。   如果你打算在农历新年期间去看华艺节节目《棺材太大洞太小》,请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不只是去看一个演出,同时也会“参加”一个丧礼。   本地青年艺术奖得主李邪执导《棺材太大洞太小》,大胆改编已故剧作家郭宝崑的经典作品,不但把它从独角戏变成群戏,更会模拟丧葬仪式,把演出空间布置成吊丧灵堂,使看戏的观众有如参加一场丧礼。   李邪说:“到时现场除了有各种华人葬礼的灵堂布置,也会有吊丧仪式如道士诵经、来宾包白金、吃瓜子、花生等,观众临走前,我们还会给他们每人一条红线绑着回家。”   问李邪到时观众需要上香拜祭吗?是否有摆放遗照?摆的又是谁的照片?李邪笑了笑说:“这个我不说,观众来看就知道了。”   《棺材太大洞太小》将于2月23、24日晚上8时在滨海艺术中心小剧场演出,虽然形式大胆,会令一些华人观众忌讳,但演出反应空前热烈,门票早已售完。即使滨海艺术中心在2月24日3时增演下午场,戏票也已被抢购一空。 丧礼就是一场show   《棺》是本地已故戏剧大师郭宝崑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一个男人为祖父主持葬礼,却赫然发现祖父生前准备好的棺材太大了,无法放进政府坟场统一规划的坟洞中,因此而引发的荒诞故事。   《棺》以黑色幽默写出华人社会传统与现代价值的冲突,并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涵义。它是郭宝崑被搬演最多次的舞台剧之一,曾被翻译成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等不同语言演出,也被电影导演/演员梁智强于2005年搬上滨海艺术中心剧院舞台。这次李邪以丧葬形式演出,让观众置身其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是这出戏前所未见的大胆诠释。   李邪说:“我觉得观众每次在剧场看戏很被动,因此便想借《棺》来制造一种氛围。事实上,丧礼就是一场show。”   为了呈现具真实感的丧葬场面,李邪做足了功课,到殡仪馆去收集资料,向专人了解办丧事的各种仪式程序。她笑说,可惜没有钱,否则她会考虑制作一副道具棺材,摆放在演出现场。   在农历新年期间以丧礼方式演绎《棺》,李邪是否觉得会触犯华人观众的忌讳呢?   “不会啊。新年本身就有去旧迎新的意思,我以这种方式演出,就是希望能重新诠释郭生(郭宝崑)的经典剧本,赋予它新的意义。“李邪说。   李邪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