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一村》:它也是我们的故事
《联合早报》2009年2月10日 ● 郭践红 近年来的华艺节都少不了表演工作坊。今年,赖声川和王伟忠这两位创意大师为新加坡观众带来了《宝岛一村》。 《宝岛一村》发生在台湾历史上很具特色的眷村里。1949年,当国民党从中国大陆撤退到台湾,数十万军人及他们的家属被“暂时”安顿在各个眷村住下。这一批原以为住住就走,想回家的“客人”们慢慢在这些村子里扎下了根。而对于第二、第三代的子孙们,台湾更是他们的家。王伟忠是个在眷村里长大的孩子,《宝岛一村》的创作起点就是他的眷村记忆…… 1个眷村,3代人,89个角色 200分钟,60年台湾历史 开始看《宝岛一村》有点像是在看纪录片。灯一亮,王伟忠就以叙述人的身份开始讲起他真实的眷村故事。很快的我们认识了赵、朱和周三家人,接触了形形色色89个人物,在200分钟里了解了60年的台湾历史。故事篇章一个接着一个,如电影画面一般化入化出,轻描淡写中把三代人的经历展现在眼前。 虽然看似不刻意,《宝岛一村》其实是一个充满用意和创意的戏剧作品。台上灯暗灯亮,场景流水般发生,生活化又不乏艺术提炼的对白和富有人情味的故事,观众情绪也被牵动着起起落落,跟着人物一起笑了大哭,哭了又大笑,在意想不到时动人心弦,在平淡中精彩,在随意中深刻。 赖声川集合了一台出色演员,尤其突出的是饰演第一代眷村人的屈中恒、郎祖筠、冯翊纲、万芳、宋少卿和徐堰铃。演员之中有不少是眷村的孩子,在赖声川引导下通过即兴创作注入了他们真挚的情感记忆及深厚的生活历练,在台上散发出来的能量既动人又有力,这过程倒也算是与父母亲们一次难得的“对话”。从口音掌控、形体设计、角色发展到表演节奏感,台上活着的是一个个生动、丰富的人物。享受之余,我不得不感叹:新加坡什么时候也能有一群这样的演员? 再好的剧场创作也需要技术支撑 我看的是第一场(2月7日)的演出。当天,台上演员状态极佳,但感觉上技术运作的配合比较不足。场与场之间的布景转换、灯光的起落或是音乐的进出常常不够精准,直接影响了演出的效果。根据了解,剧组只有两天半时间装台、打灯及做技术排练/彩排。以这个规模的制作来说,工作人员应有更充分时间在一个新的舞台空间做技术上的磨合。 《生活与生存》因严重技术问题导致演出中断后,滨海艺术中心在策划上应更认真考虑怎么能提供更多时间及资源,让各个演出能更好的发挥它们的水准,要不然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