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论坛剧场 叫停后的大转变
《联合早报》2014年2月4日¤邓华贵报道
从1994年起被间接禁止,到10年后得以重见天日,论坛剧场在我国可谓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
如今,论坛剧场已成为本地艺术界、教育界和政府机构常用的沟通管道,与学生、公众进行对话,探讨各种社会现象。过去四五年来,在本地上演的论坛剧场数目增加了好几倍。
究竟什么是论坛剧场,它的魅力又何在?
“停!”
论坛剧场表演中,来自观众席的简单一句“停!”,就足以打断演出,换观众上台替代演员,甚至改变接下来的剧情发展。
所谓论坛剧场(Forum theatre),起源于巴西戏剧家奥古斯托·博尔(Augusto Boal)的“被压迫者的剧场”(Theatre
of the Oppressed)。它是一种诱导观众参与的剧场艺术表演形式,最大特点是让被动的观赏者,转为积极、主动的“观演者”(spect-actor),并以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化解剧中危机。
与五年前相比增加两三倍
由于论坛剧场的性质较随意、即兴,没有固定剧本,可在任何空间进行,因此不容易统计它曾经在我国上演的总数目。然而受访的几名本地剧场和教育工作者估计,与五年前相比,在新加坡上演的论坛剧场已增加至少两到三倍,成为民众用来表达意见的一股新力量。
譬如多年来积极将论坛剧场带入本地华语社群的戏剧盒,2001年起推出第一部论坛剧场《吃饱了吗?》。到了2011年,他们已呈献100多场演出,与约2万多名观众探讨不同生活议题。
如今短短三年内戏剧盒的论坛剧场表演总场数已大幅度增至300多场,过去13年来所接触的国内外观众总人数更多达4万多人,突显了论坛剧场近年来在本地越来越广受欢迎的趋势。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陈思贤(41岁)观察道:“不仅是剧场界人士,论坛剧场也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欢迎,作为教学方法之一。我本身好几年前在国大任教时,也曾经把论坛剧场带到课堂上,用来教政治科学。”
社区与家长辅助学校理事会(COMmunity and PArents in Support of Schools,简称COMPASS)去年也首次推出论坛剧场,以戏剧的形式再现家庭情景,引导家长解决子女的问题。家长也可亲自上阵,演绎想法。
今年2月,国防部中央国民教育司(Nexus)也为全面防卫日的30周年庆祝活动,邀请戏剧盒在国家博物馆重演论坛剧场作品“Wouldn't
it be nice?”
这部剧曾在2012年的政策研究院国情梭镜实验(IPS Prism)上演,剧情设在2022年,假想未来的新加坡面对食水短缺、洪水泛滥等危机。演出邀请公众上台即兴扮演不同角色,讨论如何克服危机。
中央国民教育司司长黄健发上校(41岁)透露,主办方去年观赏了这部演出后,觉得非常符合全面防卫的主题而决定邀请戏剧盒今年再度上演。他也指出,作为论坛剧场,演出能更有效地将观众带入剧情,引领他们更深一层地思考剧中议题。
他说:“论坛剧场邀请公众在剧中关键时刻上台,替代演员扮演要角,增加表演的互动性和未知数。此外,他们也能借此表达个人看法和意见,并带领其他观众透过多重视角看待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新颖有趣的活动,鼓励人们多思考个人在全面防卫所能扮演的角色。”
一度处于边缘形态
实际上,论坛剧场在本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93年,当必要剧场首次将论坛剧场带入新加坡时,它与行为艺术在本地一度属于边缘艺术形态,其不受剧本约束的自由表演方式备受体制质疑。
必要剧场1993年在本地呈献的首部论坛剧场为《混淆的祝福》(Mixed Blessings)和《大男人主义》(MCP)。然而,《海峡时报》却在1994年2月报道剧团艺术总监陈崇敬和驻团编剧哈里斯·沙玛(Haresh
Sharma),曾经到美国纽约的两项马克思主义工作坊受训,令剧团形象遭受负面影响。
许通美教授当时便以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身份去函《海峡时报》,指出报道欠缺公正性,并表示艺理会将继续支持必要剧场的艺术活动,但唯独论坛剧场除外。
因此从1994年2月起,论坛剧场有近10年无法获得官方赞助。当时的内政部与新闻及艺术部就曾关注这类演出“可能在具争议性的社会课题方面,被利用来煽动观众。”
严格来说,论坛剧场从未被官方正式禁止在本地上演,但演出团体须自付一切经费,及在演出前缴交1万元押金。若演出引起任何骚乱或麻烦,这笔押金将被没收。陈崇敬就说:“在90年代,哪个剧团能掏得出1万元这笔巨额?官方的一系列规定,间接禁止了论坛剧场在本地上演。”
2003年9月解除赞助限制
跨越21世纪,当局才逐渐放宽对行为艺术和论坛剧场的限制。研究本地文化艺术发展的陈思贤副教授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陈崇敬、戏剧盒艺术总监郭庆亮等剧场人,多年来不断向官方提问“何时会解除禁令?”
郭庆亮透露,剧团在2001年呈献的第一部论坛剧场《吃饱了吗?》,很意外地获得表演执照。于是戏剧盒“趁胜追击”,在隔年推出李邪编剧、郭庆亮执导的论坛剧场《打完了吗?》和《私房》。
陈思贤也认为,当新加坡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型为具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时,政府也意识到有必要加强文化艺术发展,以吸引投资商和创意人才。蓬勃的艺术发展也能吸引更多旅客到访,带动各个层面的商机。
2003年9月,政府解除对行为艺术和论坛剧场的赞助限制,启动了论坛剧场在本地主流化的过程。戏剧盒在2003年一气推出四部论坛剧场:《寻花问柳II》《牢房》《沙斯》《为你喂我》。论坛剧场在本地的“鼻祖”必要剧场自然也不落人后,在同年推出的“Let
Me Go & What About Me?”进入不同学校巡演。
10年后的今天,论坛剧场已成为本地艺术界、教育界和政府机构常运用的创意沟通管道,与学生、公众进行对话,探讨各种社会现象,及协助凝聚社会对于未来的想象和期待。
有助培养创意和批判性思维
谈到论坛剧场能对社会起到的多种益处,陈崇敬说:“奥古斯托·博尔就曾说过,论坛剧场仿佛人生的演练,为还未发生的问题先找出解决方案。任何人都能上台接过演员的角色,针对剧中难题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让剧场变得民主化。
“它让你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先接触和体验人生中的一些棘手问题。所有观众、整个社群聚在一起讨论,共同尝试化解难题。结束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也消失了,大家成了一个社群,因此非常有助于培养社会凝聚力。”
郭庆亮也有同感。他说:“论坛剧场能通过创意方式,营造社群的认同感,培养起社区精神。与此同时,引导人们去关注被社会漠视的弱势群体,多关心他们面对的问题。”
他认为,论坛剧场在台湾做得非常好,但在本地还有许多发展空间。“我们不一定每次都要搞轰轰烈烈的大活动,才能培养人民的身份认同感。我们其实也可以用艺术凝聚社会,论坛剧场在这方面就能发挥很大的功能。”
陈思贤则指出,论坛剧场通常以悲剧收场,但赋予观众共同讨论的空间,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单凭这类公开讨论,就有助于让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压力的个人或群体不感到那么孤单。
他也认为这些讨论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因此适用于教学。“论坛剧场带领我们走出固定思考模式,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找出灵活的解决办法。这不正是人们常说要培养的创意思维吗?”
今年本地的论坛剧场演出
★配合全面防卫日30周年庆,戏剧盒将重演2012年作品“Wouldn't
it Be Nice?”,作品背景设在2022年,假想新加坡未来可能面对的多种危机,邀请公众上台分享化解危机的办法。
●2月16日,上午11时至下午1时;17日至19日、23日,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21日、22日,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晚上7时至9时/国家博物馆,Gallery
Theatre/入场免费
★国大中文戏剧社将在来临的国大艺术节上,配合3月的国际妇女节呈献《阴天》。这项论坛剧场演出将目光放在女性群体身上,通过生活实例,以全新的角度记录女性暴力的存在,希望以此唤醒观众对于反对女性暴力这一话题的思考。
●3月14日至16日/晚上8时/国大文化中心舞蹈室/15元/售票:SISTIC;电话:63485555
★本地剧场工作者傅正龙与周庆龙新创立的剧团“云聚场”,将与滨海艺术中心合作,带领多所学府学生体验论坛剧场的魅力。演出名为《没有用》,探讨社会给个人贴上的诸多标签,及年轻人面对的社会压力等。
●演出将在7月30日和8月1日举行,不对外售票。
什么是论坛剧场
论坛剧场诞生于巴西戏剧家奥古斯托·博尔的“被压迫者的剧场”。六七十年代在拉丁美洲的极权主义社会里,论坛剧场常被饱受压迫的低层人民用作革命工具。后来,也逐渐扩大到工业发展先进的地区如欧洲,成为受到心理压迫的中层阶级的发泄管道。
演出进行时,演员会先将剧情表演一次,让观众了解人物所面对的难题。接着在演员第二次搬演剧情时,观众可在人物即将陷入问题的关键时刻喊停,提出克服危机的建议并上台亲自示范。
除了演员,论坛剧场的核心人物为“丑客”(joker)。丑客的任务类似主持人,但必须拿捏好演员与“观演者”之间的互动,起引导作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