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2

2013年1月:必看的戏

Image
又到了HC2014/214开课的时候,也是准备忙着看戏的时候啦! 来年华艺节的节目,丰富精彩,有五个戏剧节目,实在很难选择要看哪四个。 有兴趣选修这门课的同学,赶快先去买票哦! http://www.huayifestival.com.sg/2013/edm/04_ticlaunch/index_cn.html

《车站》@ 李政纬

《车站》是一部灵感取自于高行健的同名剧本,由艺树人改编、导演及演出的话剧。剧里讲述一群始终等不到车的人,在这群人的纷争和喃喃自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对于社会制度的批评。 制度给人错误的安全感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这群人如往常地来到了一个车站,期待着巴士能一如往常地将他们载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 大叔、小姐、流氓、读书的、做母亲的、师傅、马主管,这些都是普通人的典型代表。 在这里,车站 就 象征社会的制度,而剧中的七位人物一直都不肯离开这个车站,其实是因为车站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安全区。剧里那位小姐其实发现了一个洞,可是就因为她不敢离开这个安全区,不敢冒险,所以没有踏出去。安全区象征着他们的理智,而他们不敢做出非理智的事情,因为社会制度附加在人们身上的就是理智。这种理智阻止了他们达到他们的理想。 在这部剧结尾时,就算大叔和做母亲的先搭上了巴士,可是到了最后他们还是回到了这个车站。这似乎隐喻他们虽然已经有这个心理准备要离开,可是其实他们没有真正离开过过他们的安全区。 制度里的人是不满意的 我们在剧中看到有两次发生了红色的灯不停闪着,而演员在这个时候都做出了一些比较重复性和激动的动作,如读书的人一直不停地把他的经济书摔在地上,师傅摔他的工具盒和雨布和做母亲一直把自己包袱往地上摔。红色在这里是象征愤怒,而演员在这里的所做的动作其实是他们内心里真正的感觉。就好比那个读书的,他虽然表面上喜欢背书,可是他内心里是不要读书的。这里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制度里的人是不满意他们的生活。 制度使人失去方向 这部剧开始的时候,流氓不遵守秩序,还出语粗俗、行为令人生厌,大家都受过他的气。可是后来当马主管出现时,矛头立即就从流氓的身上转向了马主任,同样是一个不排队等车的人,马主管似乎比流氓更让人无法原谅。 因为她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经理,在地位上似乎就比其她人高一个级别的。当人人都是为了一个坚定的目的要执著等车的时候,马主管却像是一个专门用来拖人后腿的角色,她想去城里只是因为他有一个重要的约会,所以车子久等不来的时候他想回去,还希望有人陪她一起回去。于是,她扮演了一个企图动摇人们理想的诱导者的角色。 这是制度里的一个讽刺。马主管本来应该是在社会建设中冲在最前面的 “ 官 ” ,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领军人,现在却失去了理想和热情,失去了方向,一心只想逃避。

《车站》@ 平山美贵

《车站》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在一个郊区公共汽车站,各式各样的人来此等车进城,为排队秩序等闹了不少纠纷,但几次有车过都不停。其中,人们发现已经等了一年多,时间忽快有忽然停止。夜来了,雨雪来了,他们最后发现此站早已取消,却舍不得不等下去。在他们当中,只有一个沉默的红衣人早就离开车站,自寻另外一条路步行进城,也许早就到达目的地。在车站里等待的乘客各式各样,有读书人、流氓、妈妈、小姐、大叔、修鞋子的师傅、马主管。这些人物聚在车站等车,这时的车站也不单单只是车站而已,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车站》发人深省,让观众在看完这部剧后开始反思,思考自己心目中的道路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只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如果巴士始终不来,那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等还是另寻一条路呢? 沉默红衣人的意义 红衣人在车站牌前,一直保持一样的姿势,仰望着车站牌,对于其他人的问题都不理不睬,仿佛在自己的世界里。红衣人和其它乘客不一样,她是他们当中的先觉者,她并不执着于等着不会停的巴士,她勇于踏出第一步,走人们所认为的“不寻常”的路,而不是沿着马路走。当她撕掉幕布时,一条新的路就出现了。虽然那条路起初看起来像是一个无底洞,黑暗暗的,但是更可以代表无数的可能性。 红衣人更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是勇气。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迷失时,我们是否会继续懵懂地坚持走原本的路,还是鼓起勇气踏出第一步,寻找下一条可能性的道路。 人生的指示牌和历程道路 每个人都在车站盲目地等巴士,等着不会停下来的巴士,最终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此站根本已取消了,都没有“ bus stop   code ”。 这时的他们都惊慌失措,然而都不肯离开,没有踏出车站的勇气。车站牌更是人生指示牌的隐喻,当我们的人生指示牌不再指引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时,我们是否要重新思考我们一直认为肯定对的“指示牌”和“道路”是否正确,还是我们只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而建构自己的“指示牌”和“道路”。 当车站牌无端上升时,人们都竭力地想要把它按住,不让它消失。这意味着当我们的人生指示牌突然间失灵和不见时,我们就像失去了方向,而不会开始思考另外一条方向。我们已经习惯了社会所建构和给予的方向,就如人们都习惯在特定的车站等车一样。因此,车站牌的上升是有警戒的作用,警戒人们要开始思考自己所认为“对”的人生方向到底是否是自己最终想要的,还是只是盲目地跟随社会所建

《车站》@ 李依玲

《车站》通过七个人、一个红衣人和一个车站来表达人们的心里挣扎。当社会与梦想和理想对立时,我们是要追求自己的梦想,还是一直停留在原地,盲目地跟着社会的脚步? 布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剧里的布景其实是一个框框,一个社会定下的框框,一个社会建构的世界。人们握着走出框框还是继续在框框里徘徊的选择权,人们可以选择重新组构自己的世界,但碍于这也是人们的“ Comfort Zone ”,很多人都举棋不定。 红衣人后来撕破布景的那个洞又代表了什么?那个洞代表走出社会的框框,为自己而出走。洞,黑黑暗暗的,就像未来一样,承载了许多问号。走出社会的框框,我们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所以一直不敢踏出去。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将来是自己创造的。脱离社会的框架意味着眼前的路会顿时黑暗,因为没有人陪伴而感到孤独,你也可能受到社会的排挤、打压,你有勇气踏进那个洞吗? 那车站牌又代表了什么?为什么剧里的人物等不到巴士却不愿离开,寻找另一个途径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这是因为车站牌代表了社会定下的指标,传统社会的某一个模式。人们不知不觉被影响,没有怀疑,自然的接受模式。所以,当他们想要离开站牌时,他们心里充满着挣扎,想离开却害怕脱离社群,想离开却不敢一个人离开。他们害怕自己会因为不符合社会、脱离社会的模式,而被排挤。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是却被传统社会的习惯与模式束缚着。人们太习惯生活在自己的“ Comfort Zone ”。面对留下,回去还是出走的选择时,人们宁可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我们不敢出走,宁可回到从前的生活因为我们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就像剧里的马主任,她不敢往前走,宁可往后走,因为她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但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她看到了“洞”,心里挣扎着却始终不敢踏出去。 一个想要突破传统的人等于“怪人”,不会被社会接受。人们害怕被排挤,害怕孤独,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就算多么想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可能因此而放弃梦想。就像剧里的坏小孩一样,他想要去看风筝,因为等不到巴士所以他想走路去。他原本相信“走出去就有路,就能抵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但后来他与修鞋的人“扛上”时,他就不走了。其实,他不是为了面子而不走,而是因为他不敢一个人走,加上其他人都不接受他的“疯狂”的想法,这让他更加的迟疑,怀疑自己的选择。 结尾 巴士把人物载回车站

《车站》@ 苏怡静

人性、理性、感性。看了《车站》后,这六个字就犹如警铃一般,不断的在我的脑海里回响。剧情,道具以及剧中的人物无时无刻都在向我传达这个讯息。 人性,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人的本性。剧中等待“巴士”的七个人物的个性就好像一道彩虹一般,色彩缤纷,且各有个的特色。而编剧巧妙地采用了各种非常具有“本土”味道的人物,显然就是要映射新加坡人的社会。从行为举止“粗鲁”的“亚明(小混混)”到“怕输”的“安娣”,每个角色的个性都可以说是“新加坡专有”的。利用他们的举动,思想来表现出现代新加坡人的“理性”和“感性”。 理性指的是人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通常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思考后,以推理的方式,推导出结论的思考方式。相对之下感性正好是完全相反的。“感性”能够将人的思想,和心理的欲望赤裸裸的地表现出来,是人真正的感情。而剧中的“红衣人”就好像是启动其他七位人物感性的一面的“遥控”。当她启动了那“红色”的场景,七位人物的真实的,感性的一面就露出来了。 不难看到,在理性的状态下,人物们都有对于自己非常自豪的一点,不论是身份,职业或者是责任,可是这同样的一点,“感性”的他们则是非常厌恶的。这表现出了现代人所面对的问题。在面临选择职业的时候,人们应该跟随自己的心(喜好)还是“薪水”?许多时候,为了糊口,人们已经不在乎自己是否喜欢以及在乎那份工作。导致许多人工作的时候少了一份“热情”,“工作”的目的存粹是为了那份薪水。就好像剧中的漂亮小姐,女强人和鞋匠一样。不仅仅是事业,就连考生也一样。他亲手将笔记搓成一团并丢在地上这不禁让我想到:现在的学生究竟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还是真的渴望知识呢? 而 《车站》里的车站,又是什么呢?只要有站牌在的地方就是车站吗?从一开始,剧中人物们一个接一个地站到了站牌后等车。他们都深信,“只要站牌在,车就一定会来”。有一幕我们甚至看到了原本不和的他们居然为了“救”就要飞走的站牌而齐心协力地合作。站牌就好像代表着他们每个人心里的“信念”一样。可是这个“信念”在他们“感性”的状态下,却不见了——当红色场景启动时,七位主角们开始毫无目的的乱走,似乎在寻找些什么,可是每当回到“正常”的场景后他们便会回到站牌旁。可是人们的信念真的是可靠的吗?他们毫无疑问的相信着某件事物,不曾怀疑它的真伪。反映出现代人不顾“自己心中的真理”,盲目地跟从“潮流”。 短短一小时的《

《车站》@ 陈颢伦

《车站》原著于高行健的《车站》,虽然内容大纲类似,但在细节方面有着许多变化导致主题已与原著不一。主要这剧反映了社会,剧中的车站象征了社会的制度,是被建构出来的空间。角色象征了社会的各阶层人士,有老人,有姑娘,有母亲,等等。人们都处于一个被建构出来的空间,等待着象征“机会”与“希望”的巴士把他们载到各自理想中的地方。艺术人利用了荒谬的手法来表现这剧的状态,目的要看戏的人从荒谬中反思人们认为“非荒谬”的荒谬社会道理。语境为新加坡,通过主题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处于被动或主动的状态。 剧中的角色有着许多隐喻。拿剧中的 ’A’ 水准考生,不停反复的念一段摘自充满理论性的经济学概念。考生反复念了好多遍都无法理解。痛斥的是现代新加坡人不求真理,只求盲目的背诵“经济理论”来满足社会设下的标准。经济重要于概念所赋予理论的意义,但现代学生只求背起理论而舍弃其中的概念,只为了通过教育所设下的考试标准。 一直留在车站等着巴士,巴士一辆一辆离去但一直不走,因为车站是角色们的安全区,安全区象征了他们的理智。他们在无望的等待中任由时光流逝,却徘徊于“走”与“不走”的犹豫中,不禁激发我们对人生有所感悟。从这的荒谬性点醒我们何尝不是往往处于等待而从不为我们的理想跨出?与其等待不停下的“机会”与“希望”,倒不如尝试离开安全区往理想迈进? 往舞台的右侧是巴士行驶的方向,代表的是前进,往舞台的左侧则是出发点。剧中只有流氓曾一度想步行去看风筝,冲动的他后来被其他人拦下叫他等下辆巴士。从这,我看出的是由流氓所代表的社会低下阶级或革命人物的人生态度。我的看法是这些人物不被大众认同,但他们却是社会中的勇者,跨出自己的安全区为理想奋斗。人们认为他们是疯狂的,但凭自己的理念,他们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勇者与失败者只是一念之差,评定他们,也往往是他们的成败而非过程。好比革命,孙中山在革命前是名背叛国家的卖国贼,但由于他革命的成功因而成了革命者。拦下流氓的其它角色扮演了广大社会,那些生活于社会给予的标准框架的群众。因为惯性而把一切当成是理所当然,一有人反惯性行为,他们就认为那是不对。对与不对往往是由人来界定而不是因事情的价值而判断。 总结,《车站》挑战的是人们对这社会的标准界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有价值什么是没意义。要求我们对我们当作是理所当然的进行探讨,探讨我们到底追求的是终点,还是过程?通

《车站》@ 林俊捷

无中生有的社会建构、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挣扎 为何巴士只能在设定车站接送搭客,而不能在路段任何一处停顿?除了额外增设有盖设施及巴士站牌,所有车站究竟与各路段有何分别? 显然,车站是典型社会制度建构下的产物代表;不论合理与否,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纷纷进入社会位置,内化了附加在我们身上的各种标准与制度。 在荒谬中维持 ‘ 理智 ’ 只属车站是唯一出现在戏中的空间,车站象征着现实生活中所建构的社会制度,车站本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社会概念,本质为荒谬,但人们却视荒谬为理性代表,荒谬的建构已成了人们心灵的安全范围。尽管巴士不来,但谁也没有勇气离开,车站本与前行的道路没有分别,可人们却无奈地把车站牌当作一种慰藉。 戏中采用空间呈现出荒谬与人们认知下的理性并峙,从而透露反讽的喜剧效果。除了车站的概念,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均以小姐、读书的、修鞋师傅等称之,进一步显示所有人物只是荒谬空间中微不足道的个体。 读书的紧抓经济理论课本,师傅提着修鞋工具箱,母亲肩上则扛着沉重不堪的包袱,种种愚昧的自我认同无不表现在一个荒谬的空间下,人物却由始至终坚守社会制度附加在他们身上的 ‘ 理智 ’ ,即使十年过去了也未能鼓起勇气挑战周遭制度、抽离荒谬现状。 在荒谬中正视 ‘ 理智 ’ 等待是一种服从,但在时间不断流逝的等待中,人们不免厌倦了一味服从,虽然处在熟悉又倍感安全的荒谬空间中,却已开始认清荒谬中的理性远不如正常下的非理性。 红灯亮起时,读书的开始撕破手中的经济理论课本,修鞋师傅与母亲分别舍弃工具箱及包袱,小姐则开始解开上衣拉链,个人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欲望由此浮现。在社会建构的意识形态中,红灯亮起时的种种行为绝对不是理智的表现,但戏中的呈现让观众开始反思,处在荒谬的空间或制度下,究竟有什么才称得上是理智? 时间的流逝与等待提供了处在安全地带的戏中人物一个与现实对话的机会,但如此揭示心理的对话无法完整延续,而是以间断式的方法一再进行,一点一滴流露,说明荒谬的强制主宰下,人们自我重新发现的意识仍旧顽强,是再多附加于身上的制度所无法磨灭的。 在荒谬中视 ‘ 非理性 ’ 为主流 等待是服从的表现,等待也让他们对于存在状态有了全新理解。虽然只有流氓勇于踏出离开车站的第一步,但最后所有人还是搭上让人等候多时的那一辆巴士。看似荒谬的制度仍

《车站》@ 廖敏妤

跨过理性,重新思考感性 观看了改编自高行健的同名作品《车站》后,浅浅的失落感莫名地涌上心头。剧名顾名思义指一辆巴士会来到,但始终,我期盼已久的那辆巴士并没有驶进车站接乘客。这一部带有荒谬色彩的实践剧场打破了观众的刻板印象,既是有车站必定有巴士前行,将乘客一一带往他们的终点站,从而使我们对人生进行反思。除了失落,它更多的是流露出现代人徘徊于理性与感性的争执,受困在社会所定型的框架内,而畏惧迈出有别于“理性 / 正常”的一步。 建构与解构 “车不来、车不停、时间疯狂跳动、站牌蹦跳飞起、下雨雪之后车声四处响起,又突兀地飞来了一架大飞机。。。 。。。然后来了一辆巴士,让人搭上了又把他们带到原地” ,这一句话就能总结《车站》的主要场景。空间设置在黑箱里,布景坐落为一个以白柱当标记的车站,前方有一条通往无边无际的马路。首先以结构的方式来分析,马路只通往一个方向,难道喻示着人生仅有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这不竟然。可悲的是,理性往往战胜感性。人们受限于社会道德的规范,因害怕落伍、不入群等,不敢挑战理所当然的定律。反观,拆解的部分(穿着红袍的沉默男子冲破了布景、撕掉贴在地上的帖子)是这个实践剧的独特之处。这些举止愕然摆在我们眼前。打破空间,说明这个空间是虚幻、掩装的,更暗示这个通往人生目的地的“唯一”途径崩塌了。 交叉的人生 车站无疑是个小社会 / 社会的缩影。戏里的七个人物代表的是社会层面的各种典型人物,包括了读书的学生、 流氓、 小姐、 职业女性、做妈妈的阿嫂、 大叔以及师傅。 在车站等车的人身份不一,想要去的地方也各不相同。彼此何尝不是对方的写照?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 —— 初恋、风筝、一辈子最重要的棋局、升职加薪等,都是各自心中最向往的情境、理想国度。对话甚至辩论当中,他们寄希望于外部助力(巴士)的人,把时间花在无意义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勾心斗角。 其中最显著的人物莫过于在剧开端与结尾出现的“沉默的人”。灯还未亮时,他已经映入观众的眼帘。氛围极为诡异,穿着红袍的他毫无表情的凝视着一根柱子,最后更拆毁布景。他披着的红色披肩不仅使我联想起窃富济贫的 罗宾汉。相同的,这名“沉默的人”象征着每个人内心的希望,潜意识里想突破常理的勇气,逃出那无止境的旋涡。 符号的展现 在一个系统里,服装、举止能断定一个人的身份,站牌象征的是车站。“站牌在这里

《车站》@ 刘琦琦

“破茧而出” - 从沉默的人与其相关符号、举动看《车站》 一群人如平常一样,到了一个巴士站等车。但是,他们在车站内不单单只是在等车,他们还争执、谈论、对话、回想,一起度过了很长的时间。这群人的经历和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达到理想所求?我们是否无形之中被迫接受某种方法就是唯一的出路?《车站》这出戏剧突破并且解构了剧中的世界,也带我们思考自己是否有突破社会常规的向往和能力。在剧中,最为特别的一个角色就是沉默的人。他,不说话,没有特别的表情,连在场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但却好似有深层的代表意义 。以下就将尝试以沉默的人探讨这出戏剧。 一、沉默的人的红色装扮 红色是一个增强体力和个人意志,并且可以激发根深的激情如勇气的颜色。在《车站》中,沉默的人以一身红色的打扮出场,着这身红色装扮反映出他勇于突破,敢于挑战常规的形象。通过他剧中的角色,沉默的人像是代表着剧中人物的内心最深处所拥有的能力和渴望。 这个人物也可能就反映并象征着现今社会每个人心中所存在的一个想要超越某种公认常规的向往。 二、沉默的人与“车站站牌” 站牌的上角的设计有着被弄断的痕迹,在视觉上营造出了一种延伸的感觉。剧中的站牌其实很高,车号、通告等可能就在最上面,因此似乎费很大的劲也都看不清楚什么。《车站》一开始,沉默的人就不停地面向和看着“站牌”。而他看的方法似乎是在仰视,好似对站牌有某种向往和依赖但又怀有疑问。不停地仰望着,像是不停地提出质问。质问车号到底是几号,是否有什么通告等。而这些疑问又似乎引起了怀疑,怀疑站牌是否是真的站牌,车是否真的会来。沉默的人不停的面对着站牌这个举动更是直接的引起观众也对站牌产生注意,引起了疑惑、怀疑, 并对站牌的意义开始思考。 观众对平常不过的站牌也开始怀疑是否车站还真的存在,还真的在使用当中。引到现实生活中,好似对现处社会进行反思,联想到现有的社会常规是否也就是正确的,应该存在的,质问是不是已经被这些常规或社会中的制度捆绑。 三、沉默的人破“景”而出 戏中最让观众感到惊奇的就是沉默的人突然撕破布景然后爬出去,在舞台上短暂消失。他的这个举动是一种突破性的行为,突破了剧中的虚幻世界,突破我们常常认为所不可能发生的。这个举动很有新鲜感,给观众一股震惊感。似乎是想要让观众意识并且思考自己是否也能‘破“景”

《车站》@ 卢凌之

艺树人首届毕业生带给观众的毕业作品《车站》,改编自高行健同名作品。尽管初出茅庐,整体呈现风格略显模糊,但可看出他们在基本忠于原著进行演出的同时尝试进行一些修改与因地制宜的创新,也保留剧本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元素,使得观众能在剧场进行的同时进行思考:“等待”是本剧主题,那么大家在等待什么?七位乘客与那位“沉默的人”在行为上的对比又能说明什么? 七位乘客:芸芸众生 为考上大学苦读经济的读书人、想放风筝的小流氓、赶着和男友约会的小姐、忙着赴宴的马主管、去孩子宿舍帮忙收拾的大妈、想和棋坛大师下棋比试的大叔以及手艺人师傅,怀揣各种目的,齐聚郊外的小车站。他们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也就代表了社会上的芸芸众生。他们都要赶着登上那辆开往城里的巴士。 一众乘客等候多时,却怎么也等不来车。尝试用手机联系运输方,所有人手机都没电;苦苦等待后仍没有车开来,大家开始考虑就要不要放弃乘车改步行。他们在挣扎:都等了这么久,还要再等吗?这里导演选择让演员们七嘴八舌,聒噪很长时间,到头来却发现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虚度光阴,而时间却越走越快,瞬间从一年到十年……此时,所有人继续原地踏步,是因为已回不到过去。他们被现实所遗弃;上车无望,时间流逝,更引起乘客思考,“如果可以回到从前,如果时间可以重新调动……”但却无法阻止时间快速前进事实。在乘客们没有意义的嬉笑怒骂打发时间式的对话中,使本剧蒙上悲剧色彩。 后来车终于来了。马主管问,“如果现在上车,要在哪里下车?”过了如此长时间,诸位已忘记自己当初想去的地方,表现出大众在生活中的无方向感。作为跟随者,别人去哪里,自己便随大流往哪里走,已然失去自主意识。 剧末,选择上车的人竟然在同一地点下车,两组人面面相觑。有些时候,太迟的被迫改变是无效的,错过便是错过。在此亦可理解成,在社会变革面前,即使有人要摸索中寻找出路,但行走的未必是正确的方向与道路;错过正确时机,一切便化成无用功。 沉默的人:社会先行者 反观剧中“沉默的人”,没有台词,默默出现在等车的人群中,静静看旁人谈笑风生,专注等车;当人们还沉浸在被动等待的迷思中,她选择做孤独的先锋,极其大胆地撕开舞台的布幕,离开观众视线。也就暗喻着,她冲破了一切约束,挣脱时间和空间种种一切外部干扰的障碍,主动选择改变。 她不动声色的离开,直到后来站牌差点倒下

《车站》@ 潘婉君

过 于追逐 “理想生活”   剧 中 “ 马 路”是人物追逐理想生活的管道,而 “巴士”是人物追逐理想生活的捷径;大叔想嬴一 场 棋、做 妈妈 的想替孩子送衣服、 读书 的人想考好成 绩 、小姐想 见 心 仪 的 对 象 、等等,都需要乘搭巴士在特定 时间 内完成才算“成功”。 但人物口中的“巴士”始 终 没出 现 在 观 众面前,促使 观 众 怀 疑“巴士”是否真的存在;要追逐 “理想生活”是否真的有捷径。 戏剧 打破了人物 过 于依 赖 “巴士”的作 为 , 让观 众反思是否 应该 去依靠某物而达到目的。 “巴士”是公共交通工具,是 带给 人民方便的便 车 。如果没了 “巴士”,民众必 须 靠自己到达目的地。 剧 中 的人物似乎没有勇气走出 车 站用行走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即使可能永 远 都等不到“巴士”,他 们 也宁愿在“ 车 站”一直等下去。 显 示出人物似乎不想靠自己去完成任 务 ,心中 害怕面 临 未知的困境,比如迷路、来不及到达目的地等。 若放在新加坡的 语 境里, 戏剧 似乎能折射出 处处 都安排妥当的社会, 还 有那 过 于依 赖 政府而生活的新加坡人民。 在新加坡 这 先 进 的国家里,人民与 时间赛 跑已 经 是种 现 象,拼命工作 让 国家繁荣也 许 是追逐“理想生活”的基 础 。 在 剧 中,“ 时间 ” 对 他 们 来 说 是 “成功”的关 键 。 戏剧 不但 让 人物等不到 “巴士”,它 连 “ 时间 ”也拿走了,剩下人物无依无靠地 继续 等下去。 人民往往是与“ 时间 ” 赛 跑, 戏剧 打破了以“ 时间 ” 赛 跑的 观 念, 让 人物落后于 时间 而感到沮 丧 。 人物起初赶到巴士 车 站是准 备 在特定“ 时间 ”内上 车 然后到达目的地点。第一 辆 巴士 过 了,“ 时间 ”突然停止。 渐渐 地, 时间 越跑越快,从两年后至十年后, 让 人物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眼看“巴士”和“ 时间 ”都“不等人”,人物开始接近崩 溃 状 态 。 剧场 中 间 的柱子定制了“ 车 站”的位置 。“ 车 站”和“巴士”是两者并存的。 “ 车 站”是个 标 志,没了“ 车 站”,“巴士”不会停下来。 没了“巴士”,“ 车 站” 也 变 得毫无意 义 。 剧 中的 “ 车 站 ”失去了它存在的意 义 ,人物因此

《车站》@ 唐莹璐

戏中人在等。 痞子等待享乐 鞋匠等待任务,等待名声 白领等待会议,等待成功 妇人等待回家,等待家人团聚 老伯等待下棋,等待实力证明 女孩等待约会,等待结婚生子,等待家庭美满; 书生等待学习,等待考试中榜,等待事业有成;   所有人的梦想各不同而又那么相似。若事业有成可以用来归纳为普通男子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家庭美满似乎也符合女性追求的宿命了。在女性的潜意识里,做个乖女孩,梳整齐的头发,穿整洁的裙子,举止端庄大方,做好形象工程,才能找到如意 郎 君,传宗接代,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享乐。对男性所言,勤奋努力读书,以实力找到好工作,赚钱,建立社会地位,娶漂亮妻子,建立家庭,享乐。在最终目标都是享乐的情况下,前面的过程似乎却被社会规定好了,与“条条大路通罗马”背道而驰了。女孩害怕衣服拉链坏了给男孩不好的第一印象,害怕因此失去男孩对自己的喜爱,害怕嫁不出去;书生害怕等车耽误学习时间,害怕因此自己重考失败,害怕‘大器晚成’或者不能出人头地。在此,批判的正是人们困在思维局限中不能自拔的情形;祖传的,社会一直所推崇的就是正确的,就是唯一的方式,倘若不能按照规定路经完成任务,必定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戏中的红衣人和白领女尝试突破,红衣人勇敢的将这层虚假的传统包装撕开,跨出去,而白领女几次想尝试撕开,可迟迟下不了手,她望着前者撕开的裂口困惑又苦恼。传统思维的过于根深蒂固让她始终放不下内心的包袱,况且红灯直射出的未知世界的无穷变数使其望而生畏,她选择回到普罗大众的队伍中去。由于车一直弃他们而去,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始终没有回到车站,人们开始怀疑等待到底能否帮他们实现目标。演出中数次全场红灯,钟表跳动的压抑情景正是体现人物此时内心的挣扎。在那个时刻,书生砸经济书,女孩拉下拉链,白领扔套装,鞋匠抛工具 … 人们迷茫的想挣脱社会‘赐予’的枷锁,获得选择的自由。而钟表的的跳动声像是提示着飞逝的时间,又像是秒表倒计时的急迫感,人生并无足够时间能够停下来反思。红灯一消失,人们恢复常态,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似的继续等待,在社会舆论面前,个人抗争的的无力使人们不得不伪装起自己为遵守社会规则的好公民。车站牌的突然倾斜倒塌暗示着传统信仰的根基不稳,在争吵矛盾徘徊中,人们开始质疑自己一直坚持的东西能否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的能力。讽刺的是,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车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