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 卢凌之
艺树人首届毕业生带给观众的毕业作品《车站》,改编自高行健同名作品。尽管初出茅庐,整体呈现风格略显模糊,但可看出他们在基本忠于原著进行演出的同时尝试进行一些修改与因地制宜的创新,也保留剧本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元素,使得观众能在剧场进行的同时进行思考:“等待”是本剧主题,那么大家在等待什么?七位乘客与那位“沉默的人”在行为上的对比又能说明什么?
反观剧中“沉默的人”,没有台词,默默出现在等车的人群中,静静看旁人谈笑风生,专注等车;当人们还沉浸在被动等待的迷思中,她选择做孤独的先锋,极其大胆地撕开舞台的布幕,离开观众视线。也就暗喻着,她冲破了一切约束,挣脱时间和空间种种一切外部干扰的障碍,主动选择改变。
七位乘客:芸芸众生
为考上大学苦读经济的读书人、想放风筝的小流氓、赶着和男友约会的小姐、忙着赴宴的马主管、去孩子宿舍帮忙收拾的大妈、想和棋坛大师下棋比试的大叔以及手艺人师傅,怀揣各种目的,齐聚郊外的小车站。他们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也就代表了社会上的芸芸众生。他们都要赶着登上那辆开往城里的巴士。
一众乘客等候多时,却怎么也等不来车。尝试用手机联系运输方,所有人手机都没电;苦苦等待后仍没有车开来,大家开始考虑就要不要放弃乘车改步行。他们在挣扎:都等了这么久,还要再等吗?这里导演选择让演员们七嘴八舌,聒噪很长时间,到头来却发现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虚度光阴,而时间却越走越快,瞬间从一年到十年……此时,所有人继续原地踏步,是因为已回不到过去。他们被现实所遗弃;上车无望,时间流逝,更引起乘客思考,“如果可以回到从前,如果时间可以重新调动……”但却无法阻止时间快速前进事实。在乘客们没有意义的嬉笑怒骂打发时间式的对话中,使本剧蒙上悲剧色彩。
后来车终于来了。马主管问,“如果现在上车,要在哪里下车?”过了如此长时间,诸位已忘记自己当初想去的地方,表现出大众在生活中的无方向感。作为跟随者,别人去哪里,自己便随大流往哪里走,已然失去自主意识。
剧末,选择上车的人竟然在同一地点下车,两组人面面相觑。有些时候,太迟的被迫改变是无效的,错过便是错过。在此亦可理解成,在社会变革面前,即使有人要摸索中寻找出路,但行走的未必是正确的方向与道路;错过正确时机,一切便化成无用功。
沉默的人:社会先行者
反观剧中“沉默的人”,没有台词,默默出现在等车的人群中,静静看旁人谈笑风生,专注等车;当人们还沉浸在被动等待的迷思中,她选择做孤独的先锋,极其大胆地撕开舞台的布幕,离开观众视线。也就暗喻着,她冲破了一切约束,挣脱时间和空间种种一切外部干扰的障碍,主动选择改变。
她不动声色的离开,直到后来站牌差点倒下,众人才惊觉她的离去。他们不理解她出人意料的举动,直到后来在踌躇等待中人们想到,“她现在应该已经到城了吧”,才发现她当初的举动是多么明智。
尽管导演在此将“沉默的人”理想主义化,但实质是有原因的。她像是社会中变革的先行者,主动求变,对比芸芸众生的被动等待变化;代表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冲破迷思的勇气和意志,给原本沉闷的社会带来了新的希望。“车牌”“车站”可能是一些前进路上的迷惑与障碍,于是人们要敢于觉察出不妥,大胆地选择改变,用另一种方式向前迈进,未来继续充满希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