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孤寂10.0-文化大革命》@ 何青青

一场文化与革命的反思

《百年之孤寂10.0——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百》)一剧,题目中虽有“文化大革命“几个字,但我认为全剧所反映的,并不只是政治革命,而是在社会上发生的各种革命。

《百》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任何对白,但是每一种道具,每一个动作,都包含了种种深意,全靠各种符号来诠释内容。

开场时那地板上的一条红毯,在台上人追随它时就缓缓后退直到消失不见,这永远追不上的鲜艳红毯,或许就是完美理想逐不可达的隐喻?

整出戏,演员们在舞台上,由左至右川行不息。

一开始一群白衣人匍匐挣扎缓慢前进,之后的灰衣人探索突破,接着黑衣人用竹枝敲地摸索前行,及至结束一群少年齐聚向前。这从左至右的顺序,如时代的更迭,白衣人、灰衣人、黑衣人与少年们就如不同时代的革命生力军,一波接一波的踏上历史的舞台。一个时代的终结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端,所有的时代,其实是被连成一条没有尽头的时间线。

剧中不停的出现“指”和“望”两个动作。指,有指引方向与命令的含义;而望,有远瞻与期望的含义。指,隐喻着革命者为了达到“革”的目的,不顾一切地跟随领袖、勇往直前,甚至连革命最初的目的都模糊了也没有留意;而望,则是在迷茫之中寻找方向,在冲动后的反思。

革命往往是由一小撮人(所谓的革命领导人)发起,然后扩散至整个社会。而每一种革命的初衷,如一开始演员们的衣服一样,都是单纯的白色,当是一旦愈演愈烈,社会将很可能陷入如舞台上一片黑衣人的黑暗之中,或是如在一片吊起的钢管林中迷失了方向,努力寻找出路。例如将中国带入新时代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曾发动革命创立了新中国,当年的人民疯狂崇拜他,但是他也引起了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而缘起阿拉伯的茉莉花革命,亦是以反抗强权为初衷,却发展成了一场社会骚乱。

革命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但是不是每个选手都能找到正确的重点。就如那位腰间系着一条红布的女演员,她从众多白衣和黑衣人中脱颖而出,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这红布,似乎是革命的引领讯号,但是却在后来蒙上了女演员的头,遮上了她的面孔,让她颤抖与惊悚,这恐怕是革命失控后给发起人带来的,无法预期的恐怖与混乱吧。

演出中循环出现过一段字:有这样的文化才有这样的革命、有这样的革命才有这样的群众、有这样的群众才有这样的艺术、有这样的艺术才有这样的国家、有这样的国家才有这样的领导、有这样的领导才有这样的体制、有这样的体制才有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时代才有这样的文化……这段字中的文化、革命、群众等等,都是互相影响的,也都是革命的根本。所以革命不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的责任,而是整个国家,甚至整个时代的责任。并且,革命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带来了社会的变化。

戏的一开始,全部的演员都赤脚上阵,及至下半场,那名腰间系着红布的女演员才第一个穿上鞋子上台。及至剧末,每位演员才都穿上了鞋子。鞋子是文明与进步的象征。这代表着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群众有了更理性更独立的思考方式,革命所牵扯到的社会元素也更多,变得更为复杂。

《百》在剧末,响起了海浪拍岸,海鸟翱翔的声音,一排排下降至舞台的灯缓缓上升,仿佛迎来了曙光。但是这看似宁静和谐的社会之海,或许只是暴风雨之前的暂时平静。

革命,无论是文化革命、科技革命、经济革命等等,都隐藏在每个时代当中,或许已经在几十年前发生,又或者正在酝酿之中。革命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每个时代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而革命中的每个份子,是否能真的达成自己的革命愿望?

《百》呈现给观众的,不是一场革命的始末,而是让观众在这些是支离破碎而又丰富的舞台符号当中,思考各种革命带给社会的影响,以及革命的意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