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怕吴尔芙》@ 陈智祥

走进剧场,看到台上的‘客厅’,心里预备看的是一部写实剧。但是,演出的过程却令人感到很荒谬。这是荒谬剧场吧?导演谢杰对于提呈演出《谁怕吴尔芙?》,提到的目的就想让经典剧目以写实风格重现舞台。这1962年受演的《谁怕吴尔芙?》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当年想不出剧名,就随便编的。我认为这里就已经存在着荒谬的现实了。随便编竟然成了经典?!那么,整部剧从一开始就是荒谬,却很的确地在写实,就像剧中乔治与玛莎的对话:刺耳尖锐的字眼、毫无意义的话题,却令人感到不知哪来的熟悉感。

乔治与玛莎的关系一层一层地从自己口中互相揭发,虽然这之间的真相起初含糊,却间接地变得鲜明。最固定的主题之一是乔治和玛莎的孩子”,“孩子”,似乎不仅是一种欲望在他们的关系生殖力,通过“孩子”,表达他们的个人欲望,需求和问题很多。从刚开场的时候一直到收场,“孩子”这个话题可以说是贯穿整部剧。“孩子”也以通过他们互相矛盾的欲望和对自己和对方的感情扮演着投影的角色。他们用“孩子”来指出对方的优缺点,在对方遇到的事情,他们感到失望和挫折,并在幻想的境界,它代表了他们的潜意识驱动器,试图使儿时的梦想成真。我想,乔治和玛莎年轻时的遭遇(从他们各自的口中自叙的故事)是他们对这“孩子”的一种寄托。

玛莎告诉尼克和蜂蜜自己从小失去了母亲,因此和父亲感情密切。第一次结婚时,她父亲宣布婚姻无效。大学毕业后,她继续和父亲住。这是她遇见并爱上了乔治。然而,她发现,嫁给乔治部分是为了取悦她的父亲。后来她又向尼克透露她的自我意识是多么低,甚至憎恨自己。有趣的是,这里也表示了她对乔治的暧昧的感情。玛莎承认她是多么爱和尊重乔治。而这份爱就是由童年希望满足父亲而驱使的,即便她已经是一个中年​​已婚妇女,应该超越这些童年的幼稚。同样的,乔治的童年也是留下阴影的。他告诉尼克约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意外杀死他的母亲后也杀了他的父亲,虽然观众后得知这是乔治第一本小说的情节,但是玛莎声称男孩其实就是乔治。观众无法确认这是否属实,但我想这情节或许反映了乔治的深层次的感情,他对父母的愧疚。

“孩子”的象征,也是连接了尼克和蜜糖及乔治和玛莎者两对夫妇。年轻的夫妇同样是无子女的。剧中得知蜜糖害怕生育,因为她像玛莎一样也并不想长大。尼克和蜜糖不完全了解和理解对方。两对夫妻之间似乎有互相对比的作用。

以完全不存在的“孩子”贯穿整部剧,剧中前安排乔治把“孩子”杀了,主导权也终于完全地从玛莎转移到乔治身上。我觉得乔治依然是理智的,而“孩子”已经让玛莎走火入魔了。为了把一切从荒谬带回现实,“孩子”必须死亡,才能让这对夫妇的爱情从新出发,就像乔治之前读圣经,隐喻着新希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