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即兴郭宝崑》@ 叶慧馨

11》也称即兴郭宝崑,是一部“解构”又再“建构”的戏剧。导演刘晓义以及参与《11》的演员们利用了郭宝崑的各个剧本,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即兴创作后,再重新整理成十个不同的角色,以及十场不同的戏给这十位演员。这部剧以“环境剧场”的方式呈现。

11》作为一部“环境剧场”,利用了史丹佛艺术中心的整座建筑为舞台空间,在这艺术中心的不同角落进行每一场戏。每一场戏的呈现与观看方式都很不一样。有时观众必须站在走廊,从站着的这一端观看对面走廊在上演的戏。有时,观众会进入课室里,或者是从屋顶上往楼下的一个角落看。但是,在观看各场戏时,观众是能够自由性的选择自己要站在什么地方或什么角度来看那场戏。不像平常我们所到过的剧场,观众只是坐在观众席上,只能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或方向来看戏。

我认为给予观众这种自由和选择不只是限于看戏的方式。《11》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要传达,观众其实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空间,能够选择以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去诠释和理解这部剧,或是郭宝崑的每一部戏。就像在观看《11》 时,观众选择站在什么角度看,然后也可以移到另一个角度看。看郭宝崑的戏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解读他的戏剧。

第二,剧目的顺序也是《11》的一个主要特点。观众在看《11》的时侯,也不像在看普通戏剧的顺序。所有的观众被分为两组,AB组,两组观众同时间在不同的地方观赏不同场戏。A组的观众是以普通的顺序 —— 第一场到第十场来观看《11》,而B组的观众则是以“倒序” —— 第一场、第九场到第二场、第十场来看《11》。从剧目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第一场和第十场外,所有观众是在同时间,但不同的地点观看《11》的。

我认为这代表了我们不一定要照着规定的模式来看郭宝崑的戏剧。虽然每个人的解读是不一样的,但当中也会有共同的地方把大家给联系在一起。就像开场,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唱着“小白船”,一同从礼堂的不同的角落走出来,然后聚集在礼堂的一张桌子,念了郭宝崑不同剧中的经典句子。然后,在最后一场戏,所有的人物又回到那张桌子,一起回忆他们是如何一起诠释郭宝崑的剧本,如何把这整部戏给联系在一起,呈现《11》这部剧。由此可见,郭宝崑的戏剧的确是能够让人有一种认同感,能够让人和生活上的许多事物做出联系。

总而言之,我认为《11》这部剧整体上不只是在说明可以如何去诠释郭宝崑的戏剧。它也是一个让人去反思,去发觉自己是可以走出被“设定”的框架的戏剧。《11》作为“郭宝崑节”的开幕戏剧,充分的体现了“寻找郭宝崑”的这个主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