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怎樣解構「男人」

文/林奕華

報載內地今年有不少改編中國名著的戲劇陸續登場,可惜下星期舞台劇版《水滸傳》是在香港上演,不然便可為中國名著的改編成劇場作品多提供一個角度。由於我把「改編」理解為「翻譯」,所以原著對我的最大啟發,是出了一條既可自問,又能問人的題目:男人是什麼?

當我們談到男人的定義,馬上想到的就是跟安全感有關的形容詞,所以男人看上去不能跟這些觀念距離太遠。男人要做到剛強、冷靜、挺拔、決斷、理智、豪邁、大方、仁義、博愛等等兼備,才稱得上有男子氣慨。但,有這樣的氣慨,而沒有這樣的外觀,也還是不能名符其實。男人必須體型偉岸、粗眉、正大方容,才能提供男人應有的安全感。然而,現實中有多少男性是內外一致,能夠滿足人們對他的要求,包括幻想呢?

如果男人對自己都沒有安全感,但別人對他卻充滿期望、憧憬、幻想,他又該如何面對別人對他的慾望?與此同時,在男人追求慾望的過程中,他們必須拿出「男子氣慨」作為吸引力,否則對方又怎會願意和他進一步交流,或交換擁有的東西?

我們想在男人身上找到安全感,不代表男人一定擁有它。但有多少男人不怕承認自己缺乏安全感?男人的安全感來自哪裏?男人缺乏安全感又由什麼造成?是因為這是一個父親經常缺席的文化,還是因為傳統中母親的角色太強勢?在近三十年的港產電影裏,很明顯「小男人」比男人更受推崇,而女性的角色若不是只用來投射「小男人」的性幻想(不是玉女便是肉彈),便是擺佈和操控男人的女強人。可見男人愈沒有安全感,社會上便愈容易出現女性形象的兩極化。有主見、有思想的女人愈多,愈容易令受不了自己被要求的壓力的男人生活在崩潰邊緣。

舞台版的《水滸傳》便是以「逼上梁山」為現代男性「為何失去安全感」的比喻。九段獨白中的九個符號,是男人在沒有安全感之下處於的不同狀態,它們不約而同指向對權力的渴望和追求,它們也指向在得不到權力時男人會以什麼來麻醉和放逐自己。正因為我們的觀念不容許男人自我探索——由問「男人是什麼?」開始 ——才會造成男人們迷失自我。

大哥、小弟、大嫂是港產黑社會電影中的典型關係,證明它的含意不只是表面上的倫理關係般簡單。它可能是父親、母親和兒子的投影,並由此衍生兒子對殺父戀母的渴望。也許和希臘神話不同,港產電影對戀母殺父的情意結不是建立在宿命之上,卻是男人渴望擺脫父權壓逼而成長,但在走出父親的陰影之後,他們又自覺軟弱和不安全起來。大嫂/母親如是成為男人埋怨或發洩的對象,他們會說是因為被女人誘惑、唆擺,才會背叛「父親」。上述的心理狀態充滿矛盾,而為了安撫自己的心靈,男人難免要用盡方式自圓其說。

在舞台劇《水滸傳》中,大哥、小弟都是一些刻板形象,因為現實中我們最想看到的理想男人正是「典型」的男人(是因為我們常常混淆了條件和質素所致?)。而對於女人,作為慾望投射物,就更要是典型中的典型。通過她們的性感、高貴、淫邪、天真、純潔、粗鄙,反映出男人對女人的固有視角:包含凝視與歧視。劇中的女角沒有自己的個性和劇情,是因為她們只是負責折射出男人的慾望——征服她們、焦慮——恐懼她們,所以劇中女演員表面上不重要,實際上卻是化身成男人對女人的不安全感。

中國名著不止成為舞台上的大熱,《水滸傳》的電視劇版也敲定聶遠演出林沖。我認為舞台和電視最好呈現兩種觀看「男人」的視覺——就讓電視呈現幻想,舞台反映生活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