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业:《光种音子》@ 刘晓义

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

【没有语言也就没有区别】

这是一场没有语言的演出。没有语言毫无疑问可以成为一场演出,但是没有语言能否作为一个剧场演出?如果能,那它作为一个剧场演出的涵义又是什么?

语言是一种人类交流工具,人们运用语言相互交流思想。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孤岛上,没有说话的需要,不跟人交谈,他就会失去语言能力。在《光种音子》中,嘈杂的人群一旦步入了剧场,马上变得寂静无声,不但如此,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也没有任何“演员”以语言的方式同观众交流。所有交流的工具变成了灯光、布景、音效。于是,观众在演出中也暂时地失去了语言能力,用以思考的变成了一个个光的、音的符号。

在这个过程中,演出剥夺了观众的语言能力。让观众仿佛进入一个孤岛。然而观众又不是孤独的。因为在这个岛上,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去刺激观众思考。演出用光再现大自然中“天”的变幻,用舞台装置再现大自然中“地”的博大,用影像再现自然万物的生长,用音效引领观众经历生命的过程。只有丧失语言,人才能与万物没有差别,人才能与自然贴近。

【我们都是一株株植物】

当观众身处其中,丧失语言之后,就成为了《光种音子》演出中的一部分。

首先它的舞台中布满了“植物”,向上漂浮的气球用线绑住,如同自然界中的植物一样;而由创作者和观众一同播种下来的绿豆,更是真实存在剧场中的植物。其次,舞台设计是互动式的,观众同“植物们”、“演员们”(舞台装置)相互混杂,“坐”在一起,除去外表,你无法从方位上来分辨谁是观众、谁是演员;谁是人类、谁是植物。

然后,演出用灯光再现自然的“天”。日出日落、季节更替。所有在剧场中的一切事物都一同承受天空的洗礼,经历岁月的变动。演出也用多媒体影像,再现大自然中万物生长的情形――包括了种子奋力发芽、开花结果、树的年轮等等。

而最重要的声音方面,创作者一方面用各种音效带领观众经历风、雷、雨、电;一方面又用电子音乐引领观众的思考。举例来说,当猛烈的灯光下、“夏季”来临时,音乐是高速、活跃的,使人如同植物一般蠢蠢欲动,带有强烈的生长欲望。当红色的灯光下、“黄昏”将至时,音乐是“嗡嗡”的低音,弥漫全场,使人心生平静。可见,创作者不断地试图用音乐来“清洗”观众的思考,试图用音乐来让观众在心里经历自然的更迭。

【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整体】

创作者将人与植物、甚至万物(包括剧场中使用的各种材料)置于同一个环境当中,经历同样的过程,似乎要隐喻人与万物是一致的。这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尤其是宋明理学中的哲学家张载的思想,有不谋而和的相似性。

张载就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演出由于没有了语言、没有任何明确的符号,因此不只是人类才能“观看”“理解”演出,世间万物都可以。人的主体性丧失了,成为了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次,张载也强调: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当光、音不断地将剧场内的空间推入自然界的生命过程中时,人和其它事物也在一同经历这个过程,一起“生老病死”。这一刻,人类和自然界是遵循同一规律的。

最后,张载认为: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这是《易传》提出的,张载亦接受这种观点。在《光种音子》的演出场刊中,创作者说明力图达到“善意善心遍寰宇”。演出中,创作者也用尽可能采用祥和的音乐来模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以达到播种善意的目的。而让观众播下种子,也隐喻着这种善意的人为传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