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市中隐者》@ 刘志强

存在意义的反思

1. 序

老师曾经说过,在戏剧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方式讲故事,而其内容是次要的。在此我将探讨《市中隐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讲它所要传达的故事,与其两者之间的结合所要传达的主题。在此先说明:我将一出戏之中包含另一出戏称为“戏中戏”,而那一出戏称为“戏外”。

2. 《市中隐者》所呈现的戏剧形式

要知道《市中隐者》如何通过形式讲故事,我们必须先分析它的戏剧形式:

a. 戏外的《市中隐者》

戏外的《市中隐者》充分地使用了史诗剧的元素,以戏中戏和与观众有互动的方式打破了幻觉,制造了疏离效果。它让观众有意识地看到这整部剧伪装的性质,就如戏中的演员甲如何去扮演戏中戏的店主、涂鸦者等人物。

b. 戏中戏的《市中隐者》

戏中戏的《市中隐者》也利用了史诗剧的元素。举例:各景之间的情节不搭制造了疏离效果,如《第五场:古人与侠士》的情节不搭《第六场:厕所两男》的情节。前者所出现的人物是古代的古人与侠士,而出现在后者的是现代人物A的时空背景。这样的反差是一种错位;短景的应用如《第二场:十字架》和《第九场:劫持》给予观众些许的时间,来让他们去分析、批断与思考;简化人物(没有姓名与背景,只有代号)以求观众关注人物与社会性的关系而不管人格的全貌或人物的内在生活等。

此外,戏中戏的《市中隐者》也利用了荒谬剧场的元素中的“存在主义”,让剧中的人物A觉得他存在于这个高度发展的城市(有地铁、高速公路等现代化的产物)但其城市的人的内心却空洞无聊(如在电话讲无聊的话)的社会是没有意义的。例如,在《第一场:隐身术》那一幕中,扮演人物A的演员就叙述了“许多了受不了社会的光怪陆离,他们不想同流合污,又不知道该怎么做,都纷纷离开人世,住在没有人的深山里过着隐居的生活”来再现出戏中戏人物A的这种心态。

为了理清这“戏外”与“戏中戏”的不同与关系,我们可以将两者以下面这个图来表示:



c. 两者的关系与作用

如果比较前面两者,我们可以看出戏中戏的存在是来自于戏外饰演A、甲、乙与丙的演员的叙述。也就是说戏中戏的《市中隐者》包含在戏外的《市中隐者》之内。此外,在《第一场:隐身术》中,饰演甲、乙与丙的演员就提到了戏中戏人物A只是被编剧创造出来的空壳,他并没有任何的姓名、职业与背景,也没有在此剧中存在的意义,而是要到了他们“反复的推敲”才能赋予人物A存在的意义。这种戏外给予戏中戏存在意义的做法,就是要体现出此剧的荒谬性。

让我换个角度来谈:如果我们为《市中隐者》解题的话,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隐藏在市中的隐士”。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市”的观念就是不借用在“野”的清静环境来使忘却世事,而是在复杂的环境下凭能力来达成这种境界。这样的解读就其里外的关系而言,是跟戏外包含另一出戏的概念是对应的。这种戏中戏的运用就带出了“真正的隐士是应该靠自己的定力而非借用环境的变化来淡然处之”的观念。所以真正的隐士应该是隐于市,就像这出戏的主干就是“隐”在戏中戏里面。



此外,整部剧也以戏中的叙述与戏中戏的表演互相交替呈现的方式来反复制造与打破幻觉。就如《序场》中,戏中戏人物甲、乙与丙在开始时扮成各种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事物,以制造观众身在城市的幻觉。但在警报大声地响起后,这种幻觉就被打破,饰演甲、乙与丙的演员就与现实生活中的观众打招呼。

总结两者的关系与作用,我认为此剧结合了史诗剧与荒谬剧的元素,让观众在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是在看戏,产生与剧中所发生的事情的距离感。这让他们有机会对现实生活的现象进行批评。此外,由于剧本是用来体现对生活的批评,这让观众在看戏的当儿,也能分析剧中人物所再现的“社会姿态”(社会行为之中所含态度的具体化),进而了解这社会的荒谬性,来进一步探讨自己存在于在社会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这部剧是如何讲故事,那么它要讲的故事(主题)是什么呢?那这些形式是如何衬托主题?

3. 《市中隐者》所要传达的主题

经过解读,我认为此剧最主要的是要再现社会的荒谬性来引起观众自我存在的反思。前面所提到了“社会姿态”,就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符号再现出来。这些“社会姿态”提供了这社会的荒谬性。

此剧在观众入席时就已经制造了身在城市的幻觉。在《序场》的时候就开始播放“嘈杂喧扰”、一直重复的歌,而其歌词则是关于“都市生活”、“毫无意义”的。歌曲,无论喜欢与否,听久了都会在不知觉的情况下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如果我们把歌曲都当成是“毫无意义”的话,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第四场:孤男寡女》那一幕中,男人会说Orchard Road 和Marina Square“走到哪里都是音乐包围”。这样的用法就是要体现这社会的“毫无意义”。这也能解释之后在《第八场:电话之间》中的男人,为什么会讲一些“无聊”、毫无意义的“废话”。这是因为他一直受到这“毫无意义”的社会的影响,“耳濡目染”,自己也开始变得“毫无意义”。

可是,这社会不是应该要“有意义”吗?如果没有意义,那人是为了什么还活在这世上?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在此生做宗教的投资,以期望能在死后得到解脱的回报,就像人物A在戏中戏去教堂、学道教和佛教的理论以得解脱之道? 这些问题就是要让观众在看到社会的荒谬性时,引起自我存在的反思。

如果我们将此见解与这出剧戏中戏的形式做联系的话,这也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其实就像戏中戏人物A一样,都被“编剧”所创造,但他却不给我们任何存在于这社会上的意义。他甚至连名字那么基本却具独特性的符号也不给我们,这代表了其实我们都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而戏外饰演甲、乙与丙的演员就代表了我们的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名字,就像《第一场:隐身术》饰演丙的演员就提议给人物一个A实在的名字。而且,就他们给人物A制定他的职业、背景等强加于A的举动,也再现了他们就是这个社会强加于人的意识形态。况且这种强制性的存在意义,就好像我们社会对于人的存在意义。这不外乎是努力读书,赚大钱、生儿育女、等死?

“很多事情是想不通的”。就算“想通了,也不一定解决问题。”所以,就算我们学会了“隐身术”,成为了“隐士”,“现在想走,就悄悄地走掉,谁都不会发现”,也不代表我们对于世事会毫无牵挂。就像戏外所叙述,魏晋南北朝的隐士在学会了隐身术后还是跑回去城市看“人们在家里没有人的时候才做的事情”。这种表面称自己是“隐士”,但内心却还向往世俗的举动,就像戏中戏男人称自己为“郭庆亮”却实际上不是的情况一样,这种外在的形容都只是代号而已。在这方面戏外与戏中戏互相指涉。

4. 序

简言之,“隐士”与否都不重要。心态的改变比起环境的转换更为重要。就不要再“想”了,就以“悄悄地走掉”这类的行动来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5. 参考文献

· 李立亨,《我的看戏随身书》,天下文化书坊,2000年
· 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的欣赏》,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 网上资料: 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bookevlu/28/text_02.html
· 网上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46291.htm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