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 呂俐瑩
從「分裂互斥」到「融合共處」—《暗戀桃花源》的現實寓言
《暗戀桃花源》有許多的隱喻和指涉。2006年版本,導演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和符號,象徵著台灣不同族群之間從衝突到融合的過程。
一半一半
把舞台分成一半,一團佔據一邊,彷彿就像台灣從1947年228事件之後,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不停的互斥與衝突。直到現在,有些政客想操弄族群意識時,依舊會說出「把台灣從濁水溪分成兩半,一人一半」這種言論。在2006年版本,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試圖傳達這種想法的荒謬與可笑,因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人,即使當初背景不同,但幾十年來,已經在這個舞台上共同生存,切不斷、割不離。
劇中的管理員,也隱喻著引發族群衝突的統治者。管理員:「哪有兩個劇團?」「我管你怎麼排的!」「不管啦!有什麼問題的話,明天早上八點鐘來找楊小姐!」都是對當時統治者的反諷,意指其製造族群衝突,卻又睜眼說瞎話和逃避責任。
族群交融
語言作為一種符號,背負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烙印。〈暗戀〉和〈桃花源〉使用不同的語言,象徵著兩個不同背景的族群。導演也刻意安排江太太的客家口音,並於話語穿插客家詞彙和台語。語言的混雜,代表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兩個劇團撞團時,演江濱柳的演員抱怨:「我為了這個戲,推掉《金色摩天輪》耶!」演袁老闆的演員也說:「我推掉了華人歌仔戲藝術節!」這樣的台詞設計,非常耐人尋味。《金色摩天輪》是2006年當紅的台灣本土連續劇,演員都以台語發聲;而2006年華人歌仔戲藝術節,則是台灣、中國、新加坡劇團都參與演出的一場歌仔戲盛會。因此,我們看到,演國語話劇的演員也可以演《金色摩天輪》,同時擁有詮釋兩個族群的能力,代表骨子裡融合了兩邊的元素。而本土歌仔戲演員亦登得上國際舞台。這些符號,都是一種台灣社會多元和融合的隱喻;身份的重疊,也顯示很多事物並非二元對立,也無法分割。
兩劇團同台排戲時,彼此干擾,〈暗戀〉演員脫口台語,〈桃花源〉演員也冒出國語。慢慢地,他們發現,彼此的戲中都有對方的故事,在干擾之下無形融合。中場休息前的搞笑橋段,胖子把電線剪掉讓對方不能排戲,卻被賴陶回嗆:「他們沒電不能排戲,我們同樣沒電怎麼排戲?」也隱喻了不管發生什麼事,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從此之後只能同舟共濟。
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賴陶其實是江濱柳的影子。從武陵到桃花源,就像從中國到台灣。他本來沒有預期會到桃花源,只是是誤闖了這個地方。1949年,很多從中國到台灣的人,也只是想暫時避難,沒想到一待,竟然就是一輩子。電影《經過》有一句描述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話:「這裡有一座山中的博物館,原來她只想暫時經過這島嶼,可是,命運卻讓她留了下來。」這是賴陶的處境,也是江濱柳和〈暗戀〉導演的經歷。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賴陶在〈桃花源〉中的遺憾,反而是江濱柳在〈暗戀〉中幫他完成了。賴陶回武陵之後,發現已經無法和春花溝通,她也和袁老闆生了孩子,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他才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外人。就像1949年從中國到台灣的人們,來到這個所謂的「桃花源」,但心中掛念的都是故鄉;1987年開放探親,許多人回去後,發現人事全非,亦無法在那邊找到定位。一直以來似乎是悲劇人物的江濱柳,最後懂得珍惜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太太,手一握、頭一靠,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也象徵著對台灣的認同。
最後,演賴陶的演員留下來看〈暗戀〉最後一場戲。戲結束後,他走向〈暗戀〉導演,拍拍他的肩,像是在跟他說「我了解」,〈暗戀〉導演也伸出手回應,兩人一起肩併肩走出劇場。小小的動作,前嫌盡釋,象徵了諒解與知惜。你的經歷有我的故事,我的生命有你的影子,我們再也不用一半一半,而是一起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奮鬥的生命共同體。
《暗戀桃花源》有許多的隱喻和指涉。2006年版本,導演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和符號,象徵著台灣不同族群之間從衝突到融合的過程。
一半一半
把舞台分成一半,一團佔據一邊,彷彿就像台灣從1947年228事件之後,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不停的互斥與衝突。直到現在,有些政客想操弄族群意識時,依舊會說出「把台灣從濁水溪分成兩半,一人一半」這種言論。在2006年版本,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試圖傳達這種想法的荒謬與可笑,因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人,即使當初背景不同,但幾十年來,已經在這個舞台上共同生存,切不斷、割不離。
劇中的管理員,也隱喻著引發族群衝突的統治者。管理員:「哪有兩個劇團?」「我管你怎麼排的!」「不管啦!有什麼問題的話,明天早上八點鐘來找楊小姐!」都是對當時統治者的反諷,意指其製造族群衝突,卻又睜眼說瞎話和逃避責任。
族群交融
語言作為一種符號,背負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烙印。〈暗戀〉和〈桃花源〉使用不同的語言,象徵著兩個不同背景的族群。導演也刻意安排江太太的客家口音,並於話語穿插客家詞彙和台語。語言的混雜,代表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兩個劇團撞團時,演江濱柳的演員抱怨:「我為了這個戲,推掉《金色摩天輪》耶!」演袁老闆的演員也說:「我推掉了華人歌仔戲藝術節!」這樣的台詞設計,非常耐人尋味。《金色摩天輪》是2006年當紅的台灣本土連續劇,演員都以台語發聲;而2006年華人歌仔戲藝術節,則是台灣、中國、新加坡劇團都參與演出的一場歌仔戲盛會。因此,我們看到,演國語話劇的演員也可以演《金色摩天輪》,同時擁有詮釋兩個族群的能力,代表骨子裡融合了兩邊的元素。而本土歌仔戲演員亦登得上國際舞台。這些符號,都是一種台灣社會多元和融合的隱喻;身份的重疊,也顯示很多事物並非二元對立,也無法分割。
兩劇團同台排戲時,彼此干擾,〈暗戀〉演員脫口台語,〈桃花源〉演員也冒出國語。慢慢地,他們發現,彼此的戲中都有對方的故事,在干擾之下無形融合。中場休息前的搞笑橋段,胖子把電線剪掉讓對方不能排戲,卻被賴陶回嗆:「他們沒電不能排戲,我們同樣沒電怎麼排戲?」也隱喻了不管發生什麼事,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從此之後只能同舟共濟。
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賴陶其實是江濱柳的影子。從武陵到桃花源,就像從中國到台灣。他本來沒有預期會到桃花源,只是是誤闖了這個地方。1949年,很多從中國到台灣的人,也只是想暫時避難,沒想到一待,竟然就是一輩子。電影《經過》有一句描述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話:「這裡有一座山中的博物館,原來她只想暫時經過這島嶼,可是,命運卻讓她留了下來。」這是賴陶的處境,也是江濱柳和〈暗戀〉導演的經歷。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賴陶在〈桃花源〉中的遺憾,反而是江濱柳在〈暗戀〉中幫他完成了。賴陶回武陵之後,發現已經無法和春花溝通,她也和袁老闆生了孩子,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他才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外人。就像1949年從中國到台灣的人們,來到這個所謂的「桃花源」,但心中掛念的都是故鄉;1987年開放探親,許多人回去後,發現人事全非,亦無法在那邊找到定位。一直以來似乎是悲劇人物的江濱柳,最後懂得珍惜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太太,手一握、頭一靠,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也象徵著對台灣的認同。
最後,演賴陶的演員留下來看〈暗戀〉最後一場戲。戲結束後,他走向〈暗戀〉導演,拍拍他的肩,像是在跟他說「我了解」,〈暗戀〉導演也伸出手回應,兩人一起肩併肩走出劇場。小小的動作,前嫌盡釋,象徵了諒解與知惜。你的經歷有我的故事,我的生命有你的影子,我們再也不用一半一半,而是一起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奮鬥的生命共同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