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业:《郑和的后代》@陈愉雯

历史与现实的互相指涉

梦,是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愿望的实现。在监狱的压抑空间底下,囚犯所扮演的梦却更平凡,更接近真实。因此,当“我”在梦中看到真正的自己同时,梦与现实的互相交错,使“我”更确定他就是郑和的后代。接着的第二幕为郑和下西洋的序幕,开启了历时空间与共时空间的互相对照 – 历史与现实的互相指涉。

阉割下来的“宝贝”使太监丧失了“根”,反讽的是,这些“根”却成为他们地位攀升的工具。吊在空中的宝贝使太监悬浮在没有根的生活里。随着宝贝位置的升高,屋顶与土地的距离意味太监已过着没有根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随着社会环境的提升失去了根,同时也失去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位置。在经历波折的时候,人们的社会位置将轻易地被动摇 – 他们是否会坚守自己的土地,还是像他们的根一样,逃离土地? 不论社会环境有多好,人们的根一旦被阉割,他们再也无法寻找到一个属于他们共有的身份认同感。

在官方话语作为掩盖政治意图的手段下,郑和盲目地被政治势力操纵,失去了自身价值。这种政治处境引发郑和的自我反思,进而对现实进行指涉:人们在充满官方言语的社会语境下被“净身”,他们的自身价值也因此丧失。郑和被朱棣赐姓换取性命,意味在这种高压的政治语境下生活的人们,必须让自己的内在思想死亡,才能获得在这个社会继续生存的权利。不论郑和还是现实中的人们,即便是及时的觉醒,对于自己所受到的压迫,他们已经无从反抗,无能为力。

“人人之国”或“王王之国”给了岛民幸福的生活,代价就是岛民的肉体阉割。现实生活中,肉体阉割可解读成精神阉割。人们从小就生活在符合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体系中,他们原有的文化根源已经在官方教育制度的“灌输”和舒适环境的“安抚”下消失。在文化和思想改造的过程中,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精神阉割。因此,纵使人们在长大后依旧能够满足官方在利益上的需求,他们的精神和文化思想早已死亡,同时也丧失了把文化延续下去的能力。

剧本中各种不同的人物观点和时空都在最后一幕交错。从历史空间而言,这幕是郑和的自我反思。他失去自己的价值,永远过着漂泊的生活。从监狱空间而言,这幕再现了囚犯重新投入社会前的彷徨心情。他们深知自己已经被放逐,在社会中失去了身份位置。从现实空间而言,这幕是人们被精神阉割的结果。人们和郑和一样过着漂泊的生活;和囚犯一样失去社会中的身份位置。三种空间和观点的结合,再现了隐含的指涉对象:活在当下的我们 – 郑和的后代,都在这块属于我们的土地上,失去了自己的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