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君子》@ 蔡可涵
看了四场剧场演出,第一场《伪君子》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原因只有两个:看得懂、时间短。 以一个普通观众的立场来看,满怀期待进入一个表演厅,离开时能有满载而归的感觉,并且事后还能细细回味其中滋味的,才是一个值得观赏的演出。也许我是个耐不住性子的人,因此如红楼梦这类三小时的长时间而剧情复杂的演出,我实在是无法给予100%的全神贯注。 相反的,九年剧场带来的《伪君子》给我的感觉就是简单、清楚、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从布景道具来看,简约朴素的布置与这个作品被创作的法国社会年代华丽的风格虽然不符,但简单的设计让观众的目光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也让换场的节奏快速,剧情紧凑,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此外,小剧场的形式使演员的表演更贴近观众,动作和台词都能清楚有力地传达到观众的眼中耳中,这也是我之所以全程都能全神贯注地观赏演出。此外,不力求完全逼真的场景和妆发及演员走出舞台后恢复演员身份的举动,甚至是在开场前的热身也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对第一次进入剧场看戏的我而言,是很新鲜的。在课堂上认识的布莱希特手段,原只是在脑海中想象那种看戏却不被剧情控制的感觉(每次看连续剧都会被剧情牵着走),终于在第一场的剧场观赏时体会到了。甚至有时候演员在舞台两旁坐着候场时的一举一动反而更吸引我的注意力,他们有些充当工作人员搬道具、摇铃制造音效,有些望向观众席看看观众的反应,这些举动确实干扰了观众看戏的思绪,不过也同时把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相信不只是我一个会留意演员从两旁进入舞台中央时的表情和情绪转换,那种由实转虚、再从虚幻回归现实的表演,把“抽离”这项工作发挥得淋漓尽致。 原以为这是一出形式严肃的古典主义舞台剧剧本,可剧中多处利用幽默风趣的对话来阐述敏感的宗教话题。宗教、政治这类议题常被禁止公开讨论或演出,《伪君子》巧妙地用荒谬得引人发笑的盲目行为来暗喻现实中某些宗教团体招摇撞骗及民众盲目崇拜的社会现象。虽然这部剧背后隐藏了这一层面的意义,但不会给我过度诠释的感觉,导演谢燊杰忠于原著,把剧本中的内涵原原本本地传达给观众,但也同时加入自己对于现代社会弊病的看法,达到了借古讽今的效果。 剧终前的一幕,众演员对着场外音的“国王”进行膜拜的动作揭示了这盲目追从的行为其实并没有被根除,甚至是清醒的人们也不觉地陷入无意识的崇拜。不论是宗教还是政治,总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