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林俊良

各自须寻各自门—— 林奕华《红楼梦》中的现代生命课题

曹雪芹《红楼梦》的第13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赠了她一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林奕华改编的《红楼梦》也把这这句诗放大,且对整出戏的发展与意义起着概括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解读出改编戏如何诠释原著小说带出的生命意识。它巧妙地将古典作品放入现实语境,探讨现代人的生命课题。

首先,我们把这句诗拆成两个部分。“三春去后诸芳尽”为一部分,指秦可卿对贾府命运的预言,可引申作人类的宿命。“各自须寻各自门”为一部分,指贾府中落以后各人的境况与命运,可引申作人类对宿命的屈从到领悟。尽管如此,这出戏也并非单纯呈现生命的悲观意识,更多的是从悲观之中,体悟生命的自然律,然后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林奕华对《红楼梦》下过一句标语:“男性原罪演绎女性宿命”,解释了为什么要以12个男性来呈现以女性为多数的大观园。标语中的“原罪”指的是男性的性别意识,而“宿命”就是指社会对男性的性别意识建构起主观认同后的女性地位。然而,如果我们将男性与女性的观念缩小来看,他们都是一个人的独立个体。因此,无论是男性扮演女性,还是女性扮演男性,男公关服务女客,还是女公关服务男客,结局都可能落得一样的境地。性别是引起情感纠结的重要因素,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个多情多恨的人。第14场中,他用玫瑰鞭打自己,隐喻他对自己情感上的自责。第16节中,他看到龄官划蔷,泪眼抛下一句“从此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我们诚然知道性别,有性必有别,有别才生情,生情便起恨。《红楼梦》自然不是否定性别之间的情,只是希望这种情能突破陈旧的性别意识,然后从其中的悲,悟出生命的必然。

戏中也透过许多情节来呈现人物的挣扎与矛盾。例如:凤姐和平儿带出小三课题、贾太太想要疯狂购物却落得刷不到的下场、学堂本为保家业最后却沦为公子们的淫乱场所、香菱学诗表现灵性追求的失败而转向肉体的欲求,等等不消细说。这些场景都构成一种对生命的反讽,以致于贾太太的情绪时喜时悲,哭笑不得。的确,生命有其荒谬之处,如果过于执着,下场必定落得贾太太一般,就算可以到欢场逢场作戏,也难以得到精神上的救赎。我们断然不必如柳湘莲和贾宝玉般遁出红尘,但是必须清楚生命就如一场梦,拳头抓得最紧的,往往是恶梦。

综合以上所述,林奕华给我们呈现的《红楼梦》是充满苦和无奈的,纵然这之间少不了导演的悲观意识,但整体态度是醒世的。未知苦,焉知乐,这大概是《红楼梦》为何要揭露生命中最不堪的一面给大家看,也点出了现代人生命的一大重要课题。最后,我想引原著中的一段诗作为论文的结语: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