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宝岛一村》@ 孙意晴

《宝岛一村》的背景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共鸣

在观赏《宝岛一村》的时候,我有许多时刻都不是在看情节的铺陈或人物性格的塑造与转变,反倒是更多时候把关注放在眷村文化的剧场再现及其文化情感的历史成因。鲜活的人物,凝练的旁白,简单的道具,骨架式的建筑,眷村三代居民在台湾落地生根的真实人生故事,随着舞台上的嬉笑怒骂一一展现。

眷村,一个曾经是台湾“乡愁最多的地方”,是国共内战后在台湾所产生的特殊现象。1949年数十万军人、军眷随着国民党政府从中国大陆退守台湾,并被安排在不同角落聚居,形成大杂院式的聚落,后来,当初「暂时」、「临时」的生活空间变成了「此生」的家。《宝岛一村》对于眷村的空间、建筑,以及眷村子弟对于家乡的情感,有大篇幅的描绘,不论是到台湾初期的住房抽签、临时搭建而成的「99-1号房」,到后来该眷村街坊邻居所凝聚起来的情感,还是开放大陆探亲后的久别重逢或是天人永隔,都是《宝岛一村》所带给台湾眷村人的情感共鸣。

《宝岛一村》像是一个历史的回顾,虽然这些故事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它又是如此的贴近;舞台上流淌的记忆和台湾本土的精神,虽然不是新加坡人共有的回忆,但或许我们同样经历过迁徙与牵挂,同样体会过人生道路上的事与愿违和悲欢离合,同样有着与理想擦肩而过的遗憾,因此也能在这部戏里找到共鸣。

《宝岛一村》对族群相处融合的缅怀与期许

另外,紧密的群聚情感与专属的生活记忆,赋予眷村独特的精神密码,使眷村不仅是一道人文景观,更蕴涵了台湾弥足珍贵的族群融合史。现在的台湾是一个被「蓝绿」撕裂了的时代。《宝岛一村》着重的是「前蓝绿分裂」时期(第一幕1945-50、第二幕上半场1968-1972、第二幕下半场1972-1975),明显避开了分裂后的时期。一直到第三幕才来到1987-2007年,可是这一幕的重点则是放在返大陆老家探亲、海外重逢,并没有提到眷村以外的生活与政治面貌。最后,宝岛一村清拆前的除夕晚会,眷村第三代、外籍新娘、外籍老公等新一代的台湾人,通通都在这一个联欢晚会的场合出现,呼应了第一幕、第一代到台湾时的第一个大年夜聚会,来自各地的第一代人,一起唱着抗战思乡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宝岛一村就要被清拆了,这说明了族群相处融合的景象已不会再出现,因此《宝岛一村》也隐含了对于族群相处融合的缅怀与期许。

《宝岛一村》所展现的人生聚散无常

《宝岛一村》展现了人生的聚散无常。其中政治战乱所导致的分离最令人有所感触。李子康和冷如云的分离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那反共、两岸极度紧张对立的年代,飞官李子康所驾驶的飞机坠毁在靠近大陆的海面,却被宝岛一村的人士认定为投共、视为匪谍。半个世纪後,李子康却出现在吴将军举办的一场聚会上,和冷如云的会面恍如隔世。虽人事全非,但心底那份深情依旧。讽刺的是,两人的儿子周念康离开台湾多年,在美国当大学教授,从未回返台湾。对冷如云来说,生命中最爱的两个男人,都是出了门而再也没有回来,李子康的再度出现算是对冷如云的一点人生补偿。

另外也有因为爱情观差异的分手与重逢。朱建国和赵丽文这一对青梅竹马,是眷村第二代某种典型的情感模式。他们的爱情不被家人祝福,甚至也不被眷村里的街坊邻居看好,原本计划私奔可是到了节骨眼,赵丽文却临阵退缩,或者说他们的爱情抵不过现实,只是他们想要走出眷村的心是一样的。多年后,他们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赌城巧遇,于其说是巧遇,不如说双方一直都知道对方在哪里,身体跨出了眷村,心却还在一起,但此时双方已各有所属,无法再在一起。

最后还有生死相隔的永别离散,剧中的两场死亡包括钱老奶奶和赵汉彬,前者留下制作天津包子的手艺给朱全在台湾所讨的媳妇陈秀蛾,让这道来自天津的美味继续流传在台湾,也象征着眷村子弟对于家乡的记忆;后者则在小儿子赵台生周岁时写了一封信,信在宝岛一村被清拆前的除夕让赵台生读到了,那是对下一代不再遭受流离颠沛的深深期许,希望一切平安,这就是最大的幸福。赵汉彬他们家的住址是「宝岛一村九十九号」,可以理解成台湾是个宝岛,所有人都是同村人,长长久久,一切平安。

《宝岛一村》讲诉的虽然是台湾的故事、眷村虽然是台湾特有的文化,但王伟忠说过:“新加坡也是个移民的城市,其实香港、马来西亚这些地方都是,华人本来就是个漂泊的民族,长久以来就是这样。所以这部戏对各个地方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动的。”《宝岛一村》其实就是所有移民华人、海外华人,共有的故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