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宝岛一村》@ 洪仪恬

眷村,是台湾特有的一种居住区域、生活形态与族群文化。一九四九年到六十年代,因政治环境的动荡,六十多万名从中国南北各省的军人和军眷,被迫迁移到台湾政府临时安排的嘉义眷村居住下来。原本只是在这村子暂时落脚的村民,在一代、两代以至三代人的落地生根后,眷村后来变成居住了一百五十万人的特殊地区。很多居民更从离家、想家,到后来渐渐地产生了“这里就是家”的想法。《宝岛一村》叙述的就是这段台湾重要的历史。

刚到台湾时,这群移民的居住空间简陋而临时,每家都只有两、三坪大。开始每个人都说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口味,只有思念家乡的心情是一致的,一直到后来整个眷村就像是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关照,紧密相处。 从第一代思乡、盼回乡的眷村人,到第二代在台湾出生的孩子,早已把台湾当成是自己家了。

戏中,能看出村民门的热情与款待,让一个没屋子的小朱把房子盖在中间,让撒谎的魏中找到房子,连高职位的李子康都愿意替赵家奶奶找他要的材料,一起过年、分享食物等等,有无数的例子来充分的表现出了村名之间密切的关系。他们已经不是个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而是一样都是离乡背井的眷村人。

第一代的眷村人,从一直想返回大陆,到习惯了台湾,大陆开放了后都有回去家乡探望年老的长辈,但过后还是仍然回到台湾居住。第二代的眷村人,都有伟大的梦想,想离开眷村出去闯,但他们虽然在外头有了成就,仍然却没有忘记眷村,还常常回来探望父母亲和村名门。大家都早已经把台湾当作自己家,就算是当年多么想返回大陆、支持国民党的人,也安安稳稳的住在台湾了。女演员,二毛,交了个民主党的男朋友,村里的人也都为她开心,不注重男朋友是国民党或是民主党的人了。他们的思想改变了,就像是现在的台湾,支持民主党的人民不想回归大陆,一般的百姓也在台湾过得很好,没有鬼鬼大陆的念头,但当然还是有少部分的台湾人想回大陆。

这部剧场有三个主要的场景。第一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眷村”,利用木板盖出屋子的框框,没有实在的墙或屋顶,所以观众能看到屋里所发生的事,但也因为有固定的框框,观众能共想象出演员在一个真实的屋子里的互动。这个“眷村”也就是一个“家”的象征,家人之间的互动,一起看电视,孩子成长的地方。第二就是那棵榕树下,利用不同的材料所做出树的影子,让后挂在天花板上。这个树是村里的男人的聚集点,让他们坐下来讨论政治的话题,例如即使要返回大陆,所以这个榕树下就像征了“工作”的地方。最后就是孩子常去的防空壕,他们经常在那里谈心事,是个秘密的地方,例如大毛和大牛要讨论私奔的事。防空壕是孩子们的地盘,象征了他们的“游乐园”。从这里边看得出,三个不同的场景,便属于不同人的地方,女人在家里顾家,男人在榕树下谈政治,孩子在防空壕玩耍,就把三种不同的角色分配在三个不同的空间。

当我们观众在看演员们演戏时,我们也不知觉地在被角色看,大家都是离乡背井的人,感同身受。也许我们这一代不太能够理解,但外婆也是从大陆来新加坡成家立业的人,而妈妈和爸爸也是小时候住在村里,我们所谓的“kampung”里长大的人,他们怀念过去生活的故事我也听多了,《宝岛一村》就是在说他们的故事。相信演员本身,也有眷村长大的小孩,例如王伟忠、万芳,他们自己也在被角色看。这部戏能够带给前辈们回忆,另一方面又能够让我们晚辈理解他们的故事,把眷村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村子虽然拆了,但美好的回忆仍然会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随着人口外移与社会变迁,以前所有的村子都变成马路了吧。在新加坡,哪一个人不是移民或移民的子孙?差别只在于你先到,我后到。之中,有的人选择留下,有的想回但回不去。新加坡流入也同样的流出了各种人口,人们都是想过更好的生活才会到别的国家工作、居住等,所以全世界人口大量迁移已是二十一世纪的正常现象。《宝岛一村》是说台湾的故事,但也是我们的故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