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宝岛一村》@ 郭彩燕

有限的时空,无限的依恋
谈《宝岛一村》的叙事技巧及舞台设计

把台湾眷村三代人的故事,跨越整整50年的历史变迁,浓缩在短短三个多小时的舞台剧里,并且能感动观众,老实说,很不容易。《宝岛一村》编导赖声川和王伟忠便做到了。

剧中演员都经过精挑细选,非常专业,而且有许多演员是眷村长大的,因此很容易融入角色,带动观众。然而,如果没有纯熟明快的叙事技巧,以及变化多端的舞台设计,相信《宝岛一村》无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述说无限的情感依恋。

双层叙事结构


王伟忠曾经是眷村的孩子,他一直想以舞台剧的形式将眷村的历史保存下来,也成功感动了赖声川与他携手合作。因此,看《宝岛一村》便有如看一部感性的历史记录片。一开场,王伟忠以真实生活中即是眷村子弟,又是编导的身份,为观众呈现此剧,形成叙事上“真实”的一个层面。接下来,叙述者的身份很快便从王伟忠转移到剧中扮演第二代眷村人的演员,迅速将观众从现实带入剧中,形成叙事上属于“戏”的另一个层面。“真实”的叙事与“戏”中的叙事相互重叠的地方,便是对于眷村的回忆。王伟忠在剧末时又以叙述者的身份出现了,他作为“真实”的叙述者,一前一后的将整出舞台剧夹在中间,一再提醒观众回到现实的语境当中去体会眷村遭受被拆除、被遗忘的危机感。戏剧已经落幕了,眷村的故事却还没有结束,那一份眷恋依然绵绵不绝,继续感动万千观众。

巧妙的时空跳接

《宝岛一村》将眷村接近60年的历史变迁,浓缩在200分钟的舞台剧里,却丝毫不显得匆促简陋,原因在于故事很巧妙的运用了跳叙的手法,将剧情变得更紧凑。扮演眷村第二代子女的演员们,会不时以叙述者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及补充时空跳接之间叙事的空白。例如此剧一开始时,叙述者便以倒叙的方式来回顾父母一辈从中国大陆撤退到台湾,“暂时”在眷村住下的经过。在短短的一、两个场景里,便清楚交代了这一历史性的迁移。接下来,每当剧中有任何大幅度的时空跳跃,叙述者会出现在台上,为观众交代剧情发展。有趣的是,类似记录片里的旁白,叙述者好象是在为眷村做一个口述历史,他们似乎跳出了所扮演的角色,而以演员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缅怀眷村。因此,出现了现实中与剧中身份的一个重叠。

别具用心的场景

眷村的生活记忆,透过赵、朱和周三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以一个个别具用心的场景,娓娓道来。眷村里一户紧挨着一户,大家就像一家人,没有私人空间似的生活方式,也非常传神的照搬到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家人狭小简陋,于仓促中搭建出来的房子,紧挨着彼此,共用着窗户,毫无隐私可言的生活。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三家人之间无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恩怨情仇。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些来自中国不同省份,不同语言籍贯的人,如何互相包容、互相依靠,在眷村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特殊的文化,在台湾扎下了根,并开枝散叶。因此,此剧成功的地方,在于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通过这三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述说眷村真实的生活面貌,以及对眷村无限的情感眷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