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市中隐者》@ 佘巧云
隐身术是什么?
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剧中,A不断地研究怎样才能成为隐者,并一直苦练隐身术。我认为对A来说,成功地“隐身”代表着一种自我认知,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不须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认同、能够做真正的自己就足够了。但想要在新加坡这个历史短、国家意识弱、步伐又极为迅速的繁忙都会里成功地“隐身”,非轻而易举之事,是个“大隐”。
剧中人物反映了新加坡人?
剧的开头播放着“非常嘈杂喧闹的流行歌曲”,“有时会重叠出现”,而且“歌词听起来毫无意义”。这些背景音乐没有实在的存在意义,就像许多人一样,都是为了存在而存在。主角A进场了,他没有名字、没有工作、没有背景,似乎是现代人的代表,一个没有自我认知的代表。A接着“试树片”,因为他听说树片能够让人隐身。但在新加坡这个没有真正“树林”的地方寻找此树片,显得有些愚昧,也反映了国人一种人云亦云、不会变通的“怕输”精神。A一边试叶子,一边质问身边的人是否看得到他。他的自我认知似乎建立在别人对他的认知上。就这点而言,我觉得A代表的是AMBIGUITY,他的人生朦胧不清,需要靠别人才能看得清楚些。。。
除此之外,剧中的“男人”一角也反映现代人。他在自我介绍时,毫不犹豫地告诉一个陌生人他的姓名,因为他认为那只是个代号。第八场他与女人通电话时,更是说了一大堆令人听了觉得肉麻的废话;种种行为都意味着他在剧中没有实在的存在意义。试想:许多都市人也都过一天、是一天,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每天重复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别处寻获自我认知,可能吗?
既然靠自己的努力很难达到自我认知,人们试着从周遭环境寻求。剧中有一幕是“女人”独自在公园抽烟,她觉得乌节路、Marina等地方给她一种“Blank”的感觉,“不记得人的衣服,人的脸,人的味道。。。”。男人则认为那些地方是“被音乐包围”的,若联想回开场时所播放的吵杂音乐,就意味着这些地方都没有什么意义。政府重金打造,把这些地区建构为新加坡的名胜地,人们却没有当成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化,而觉得只是符合经济效应的“购物天堂”,不是自己认知的一部分。
此外,厕所里的“长篇小说”也能隐喻外来文化、思想等。对我而言,“高级”的厕所就像是新加坡在迈向更发达的未来,不得不舍弃一些原有的文化、习俗。发展跟传统之间只能折衷选一,无法并驾齐驱。Liquid Paper 又像媒体发展管理局所扮演的角色,对许多讯息进
行无情的“剪”。政府多方面提倡开放、交流等政策,但在最重要的一环:思想;这方面却背道而驰。因此有了“患文化贫乏症的厕所”,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文化沙漠”的称号。剧中提到“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局势似乎也在借古讽今,新加坡人的自由发言权被剥夺了,大家变得沉默,像男人说的一样:“何必要留下痕迹?厉不厉害自己知道就好”。
新加坡教育制度造成“零自我认知”?
新加坡是个能人统治的社会,样样讲求成绩。人们不在乎学习的过程,只要能够保住饭碗,就是第一场所说的“教育成功”了,因为“保持第一,永远保持第一”才是最重要的。此外,第六场也提到,老师们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就像广告台词一样地“流行”。新加坡的学生就像在“跟随潮流”,为了读书而读书,因为若不读就是脱轨了,会在社会上吃亏。这塑造了一种“只要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我也要跟着做”的观念,间接会造成人们没有主见,因而对自我也很难认知吧。
“脱”;是逃脱的唯一方法
A想逃离这社会体制及周遭人们给予他的束缚,所以那么崇尚“隐身”。在剧里,我认为“脱”是摆脱。除了摆脱上述的一切,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摆脱自己对自己的束缚,抱着信心踏进未知的领域。最后他好像成功了,在脱下底裤的那一刻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但是,他要求“裤袋里的万字票根被还给一个人”,是不是在隐喻着现代人是不可能完全摆脱的呢。。。。。。
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剧中,A不断地研究怎样才能成为隐者,并一直苦练隐身术。我认为对A来说,成功地“隐身”代表着一种自我认知,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不须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认同、能够做真正的自己就足够了。但想要在新加坡这个历史短、国家意识弱、步伐又极为迅速的繁忙都会里成功地“隐身”,非轻而易举之事,是个“大隐”。
剧中人物反映了新加坡人?
剧的开头播放着“非常嘈杂喧闹的流行歌曲”,“有时会重叠出现”,而且“歌词听起来毫无意义”。这些背景音乐没有实在的存在意义,就像许多人一样,都是为了存在而存在。主角A进场了,他没有名字、没有工作、没有背景,似乎是现代人的代表,一个没有自我认知的代表。A接着“试树片”,因为他听说树片能够让人隐身。但在新加坡这个没有真正“树林”的地方寻找此树片,显得有些愚昧,也反映了国人一种人云亦云、不会变通的“怕输”精神。A一边试叶子,一边质问身边的人是否看得到他。他的自我认知似乎建立在别人对他的认知上。就这点而言,我觉得A代表的是AMBIGUITY,他的人生朦胧不清,需要靠别人才能看得清楚些。。。
除此之外,剧中的“男人”一角也反映现代人。他在自我介绍时,毫不犹豫地告诉一个陌生人他的姓名,因为他认为那只是个代号。第八场他与女人通电话时,更是说了一大堆令人听了觉得肉麻的废话;种种行为都意味着他在剧中没有实在的存在意义。试想:许多都市人也都过一天、是一天,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每天重复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别处寻获自我认知,可能吗?
既然靠自己的努力很难达到自我认知,人们试着从周遭环境寻求。剧中有一幕是“女人”独自在公园抽烟,她觉得乌节路、Marina等地方给她一种“Blank”的感觉,“不记得人的衣服,人的脸,人的味道。。。”。男人则认为那些地方是“被音乐包围”的,若联想回开场时所播放的吵杂音乐,就意味着这些地方都没有什么意义。政府重金打造,把这些地区建构为新加坡的名胜地,人们却没有当成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化,而觉得只是符合经济效应的“购物天堂”,不是自己认知的一部分。
此外,厕所里的“长篇小说”也能隐喻外来文化、思想等。对我而言,“高级”的厕所就像是新加坡在迈向更发达的未来,不得不舍弃一些原有的文化、习俗。发展跟传统之间只能折衷选一,无法并驾齐驱。Liquid Paper 又像媒体发展管理局所扮演的角色,对许多讯息进
行无情的“剪”。政府多方面提倡开放、交流等政策,但在最重要的一环:思想;这方面却背道而驰。因此有了“患文化贫乏症的厕所”,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文化沙漠”的称号。剧中提到“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局势似乎也在借古讽今,新加坡人的自由发言权被剥夺了,大家变得沉默,像男人说的一样:“何必要留下痕迹?厉不厉害自己知道就好”。
新加坡教育制度造成“零自我认知”?
新加坡是个能人统治的社会,样样讲求成绩。人们不在乎学习的过程,只要能够保住饭碗,就是第一场所说的“教育成功”了,因为“保持第一,永远保持第一”才是最重要的。此外,第六场也提到,老师们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就像广告台词一样地“流行”。新加坡的学生就像在“跟随潮流”,为了读书而读书,因为若不读就是脱轨了,会在社会上吃亏。这塑造了一种“只要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我也要跟着做”的观念,间接会造成人们没有主见,因而对自我也很难认知吧。
“脱”;是逃脱的唯一方法
A想逃离这社会体制及周遭人们给予他的束缚,所以那么崇尚“隐身”。在剧里,我认为“脱”是摆脱。除了摆脱上述的一切,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摆脱自己对自己的束缚,抱着信心踏进未知的领域。最后他好像成功了,在脱下底裤的那一刻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但是,他要求“裤袋里的万字票根被还给一个人”,是不是在隐喻着现代人是不可能完全摆脱的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