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市中隐者》@ 蔡燕凤
隐藏自己,隐藏欲望
一个在钢骨森林中寻找隐身术的现代寓言故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是放大的隐喻,也可以说是以一个核心隐喻发展成的一个故事,强调的是故事整体的隐喻性。
《市中隐者》中的可看出的隐喻就是“欲望”,现代人的对“欲望”的隐藏与释放。
创作者的欲望—颠覆传统剧场的欲望
这一个剧本的创作者,首先就是想要再现某种社会现象,或为传达某种意识形态,而才会创作出这个剧本。这就是一种想要传达自己心中想法给其他人的一种欲望,一种创作的欲望。另外,由于这个剧本,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它是不属于一般主流的剧场形式,是与传统剧场不同的,是荒谬剧场,可看出创作者想要颠覆传统,想要做出与传统不一样的尝试的欲望。与观众的对话,以及没有一个完整性的叙事,都是与传统剧场背道而驰的。
古代vs.现代—欲望的抑制
现代人为了融入这个社会,而克制了自己最真实的欲望,心里面有着别人看不出来的一个挣扎、屈服的过程。这个文本的语境是设定在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很守法律的国家,人民都很奉公守法,而最初的意愿以及自我的欲望已经被忽略,压制的欲望无法实现,言论不自由,被制度所约束。
在文本中,从A口中说出的他很羡慕的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为逃离世俗纷争、高压政策,隐居深山),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现象与政府高压政策所逼迫,就如同文本中古人所吟咏的辞“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作者,也就是著名的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因为不愿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但又不能以他微不足道的力量去改变当时的官僚办公形式,就只能抑制自己欲出仕为官的欲望,隐居于深山,不愿再看到腐败的官僚系统。当时百姓的思想与谈话内容是很受控制的,因为不小心说错什么话,就有可能丧失性命。因此当时文人都活得很压抑,做出很多奇怪的行为,也是因为他们内心很痛苦却又无法展现,不满无法抒发,欲望无法实现的结果。晋朝统治者司马氏推崇名教、礼节约束的制度,但其本身却又没按礼法,十分虚伪,很多知识分子的古怪行为正是对这种高压统治的反常形式的抗议。
现今的新加坡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因为许多制度的严格实行,很多人民无法满足自己最真实的欲望,无法表达最真实的想法。在这个文本里,似乎就是特意的将人最原始的欲望放大了,并让A在隐藏自己融入社会多数群体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内心最真的欲望,也展示了制约与欲望之间的拉扯与挣扎。
欲望的释放与回收
儒家要求人在一个理性的秩序中生活以寻找人之为“人”的意义,这种理性的秩序要求人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所约束,要按照某种不言自明的原则生活,当人们依照这一原则生活时,他会得到国家、社会和周围人们的承认,而其自己内心也会获得某种满足与安宁。古代人们受儒家的思想影响极深,以儒家的主张作为一个标准,因此很多时候为了符合其所主张的人的生活方式,一般人压制了自己内心的欲望,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同。
同样的情况,在现代,但压迫者不再是儒家的主张,而是政府所制定的规则以及社会所约定俗成的观念上的意识形态。人物A是文本中的重要人物,一直在寻找所谓的“隐身术”—隐藏自己欲望的办法。为了融入地方社会,得到大多数的群体的认同,就只能跟着所规定的方式去生活。“古人”,表达了逃避现实的欲望,因为不想随波逐流,不想违背自己的心,隐居山中,逃离现实。“男人”,表达了发泄不满,想要言论自由的欲望。在第六场“厕所两男”中,许多人借在厕所内涂鸦表达心中不快,发泄不满。“女人”,对性开放的欲望。在第四场“孤男寡女”中,女人开放的性观念,对现代人来说是虽然是可接受的,但不会刻意去表现,只会将欲望压制在心里。而在这个文本里,这一观念却被放大了。
毕竟欲望往往敌不过现实,“只有暂时,没有永远”。“侠士”作为一个压迫实行者的象征,在第九场“劫持”中,将A的三个欲望都抢走了。“理发店”作为A的一个避难所,这个时候安全感也受到威胁,他终于明白,没有“避难所”这回事,没有逃离这回事,没有欲望这回事。所以,最后他终于学会了隐身术,在“十字架”这个作为压迫力量的象征的前面,放弃了挣扎的欲望,融入了社会的大群体,再也没有A,A消失了,因为它就和多数人一样,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所谓的A。
名字=反正只是一个代号=不重要?这是文本中其中一个角色“男人”口中说出的所谓名字的意义。如果如同A一样放弃某些欲望,随波逐流,成为大群体中的一分子,是不是名字反而是更重要了呢?因为大家都一样,不论行为、思想等,所以作为代号的名字变成了辨别个体的符号,即使是A,Apple或是Automatic,都会是一个重要的符号。
为了得到国家、社会和周围人们对自己存在的认可,抑制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现代的人往往因为这样,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为了别人而活,欲望被强压控制,对个人来说,绝对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许还需要找到方法来解决,毕竟“只有暂时,没有永远”。
一个在钢骨森林中寻找隐身术的现代寓言故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是放大的隐喻,也可以说是以一个核心隐喻发展成的一个故事,强调的是故事整体的隐喻性。
《市中隐者》中的可看出的隐喻就是“欲望”,现代人的对“欲望”的隐藏与释放。
创作者的欲望—颠覆传统剧场的欲望
这一个剧本的创作者,首先就是想要再现某种社会现象,或为传达某种意识形态,而才会创作出这个剧本。这就是一种想要传达自己心中想法给其他人的一种欲望,一种创作的欲望。另外,由于这个剧本,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它是不属于一般主流的剧场形式,是与传统剧场不同的,是荒谬剧场,可看出创作者想要颠覆传统,想要做出与传统不一样的尝试的欲望。与观众的对话,以及没有一个完整性的叙事,都是与传统剧场背道而驰的。
古代vs.现代—欲望的抑制
现代人为了融入这个社会,而克制了自己最真实的欲望,心里面有着别人看不出来的一个挣扎、屈服的过程。这个文本的语境是设定在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很守法律的国家,人民都很奉公守法,而最初的意愿以及自我的欲望已经被忽略,压制的欲望无法实现,言论不自由,被制度所约束。
在文本中,从A口中说出的他很羡慕的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为逃离世俗纷争、高压政策,隐居深山),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现象与政府高压政策所逼迫,就如同文本中古人所吟咏的辞“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作者,也就是著名的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因为不愿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但又不能以他微不足道的力量去改变当时的官僚办公形式,就只能抑制自己欲出仕为官的欲望,隐居于深山,不愿再看到腐败的官僚系统。当时百姓的思想与谈话内容是很受控制的,因为不小心说错什么话,就有可能丧失性命。因此当时文人都活得很压抑,做出很多奇怪的行为,也是因为他们内心很痛苦却又无法展现,不满无法抒发,欲望无法实现的结果。晋朝统治者司马氏推崇名教、礼节约束的制度,但其本身却又没按礼法,十分虚伪,很多知识分子的古怪行为正是对这种高压统治的反常形式的抗议。
现今的新加坡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因为许多制度的严格实行,很多人民无法满足自己最真实的欲望,无法表达最真实的想法。在这个文本里,似乎就是特意的将人最原始的欲望放大了,并让A在隐藏自己融入社会多数群体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内心最真的欲望,也展示了制约与欲望之间的拉扯与挣扎。
欲望的释放与回收
儒家要求人在一个理性的秩序中生活以寻找人之为“人”的意义,这种理性的秩序要求人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所约束,要按照某种不言自明的原则生活,当人们依照这一原则生活时,他会得到国家、社会和周围人们的承认,而其自己内心也会获得某种满足与安宁。古代人们受儒家的思想影响极深,以儒家的主张作为一个标准,因此很多时候为了符合其所主张的人的生活方式,一般人压制了自己内心的欲望,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同。
同样的情况,在现代,但压迫者不再是儒家的主张,而是政府所制定的规则以及社会所约定俗成的观念上的意识形态。人物A是文本中的重要人物,一直在寻找所谓的“隐身术”—隐藏自己欲望的办法。为了融入地方社会,得到大多数的群体的认同,就只能跟着所规定的方式去生活。“古人”,表达了逃避现实的欲望,因为不想随波逐流,不想违背自己的心,隐居山中,逃离现实。“男人”,表达了发泄不满,想要言论自由的欲望。在第六场“厕所两男”中,许多人借在厕所内涂鸦表达心中不快,发泄不满。“女人”,对性开放的欲望。在第四场“孤男寡女”中,女人开放的性观念,对现代人来说是虽然是可接受的,但不会刻意去表现,只会将欲望压制在心里。而在这个文本里,这一观念却被放大了。
毕竟欲望往往敌不过现实,“只有暂时,没有永远”。“侠士”作为一个压迫实行者的象征,在第九场“劫持”中,将A的三个欲望都抢走了。“理发店”作为A的一个避难所,这个时候安全感也受到威胁,他终于明白,没有“避难所”这回事,没有逃离这回事,没有欲望这回事。所以,最后他终于学会了隐身术,在“十字架”这个作为压迫力量的象征的前面,放弃了挣扎的欲望,融入了社会的大群体,再也没有A,A消失了,因为它就和多数人一样,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所谓的A。
名字=反正只是一个代号=不重要?这是文本中其中一个角色“男人”口中说出的所谓名字的意义。如果如同A一样放弃某些欲望,随波逐流,成为大群体中的一分子,是不是名字反而是更重要了呢?因为大家都一样,不论行为、思想等,所以作为代号的名字变成了辨别个体的符号,即使是A,Apple或是Automatic,都会是一个重要的符号。
为了得到国家、社会和周围人们对自己存在的认可,抑制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现代的人往往因为这样,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为了别人而活,欲望被强压控制,对个人来说,绝对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许还需要找到方法来解决,毕竟“只有暂时,没有永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