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郑和的后代》 @ 蓝智欣
契子
“最近我经常做梦;做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了。”当活生生的现实被虚幻的梦境占领,它们之间被模糊的界限使两者时而合二为一、时而颠覆、时而互斥?《郑和的后代》是个充斥着反讽和冲突的再现,刻画了游走于各个身份、穿越于不同时空的空洞灵魂,寻找着栖身之处的徒劳无功与听天由命。
“我”与其它声音
《郑和的后代》是郭宝崑的一个构思,尽管曾被套用于“监狱”的情境,但剧本所保留的仅是他的见解与反思,通 过类似“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方式叙述。剧里的意识流是被打散的:它们变换于作者处于不同时空的不同身份,看似毫无相连,在深一层的意义上却是一脉相承的。一开始我们听见了“我”的声音,述说着“我”和“他”之间的‘承接’关系,然后又跳到了“他”(郑和)、福祥、第三人称等的观点:这种身份的模糊反映了“我”处在的“阈限状态”(liminal state),不停地徘徊在界限间,寻寻觅觅,却注定踏破铁鞋无觅处。
身为读者,我们像在走迷宫似的想理出个所以然,想弄明白“我”究竟是谁,在跟谁说话,又有谁在听“我”说话。“我”提了许多问题,如郑和是否‘死无全尸’,又提了意见,如如何在不必阉割的情况下也能失去性能;“我”不但持着旁观者的身份,旁观郑和的悲剧以做出结论,同时也以身在其中的身份申述自己已遭阉割的窘境和难以避免的下场。因此,全文是由“我”贯穿的,“我”担当着郑和、福祥等的代言人,虽然讲的是他们的事,但拼凑起来尽是“我”的故事、“我”的意识。“我”身为郑和的后代,就如他的翻版,把他的经历搬到现代上演。
“性”与“姓”
回头探讨此剧的名字,《郑和的后代》在根本上已是个反讽——郑和身为太监,岂能有后代?在此,“后代”代表着与他有相似宿命的后人,他们仿佛和他一样,犹如被剥夺了“性事”——即性欲的满足和承接香火的能力,和“姓氏”——即被认同的独立身份与自己的根源。
郑和为成为太监牺牲了“宝贝”,起初至少还保有原名,没想到却让皇帝给改了。皇帝的恩赐,理当是荣誉,在这里相反的是种剥夺!“郑和,还是马和,还是郑和……呆呆的站在宫殿的大门口,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伤。”少了“性”,又少了“姓”,郑和所有的功名利禄,是否全沦为空名?
“虚”与“实”
梦象征着内心潜藏的欲望与憧憬的理想生活,而在“我”的梦里,“日子不再全是快乐,不再全是热望;相反的,在我近来这些梦里,生活显得更加平凡、更加真实了。”怎会有人排斥快乐,而到梦里去寻求虚拟的满足感?而梦又怎能比现实更真呢?想一想其实不费解:生活中的快乐已慢慢附带条件,甚至是换取来的;如都市人在享乐前总要拼搏一番,老人在享清福前必定已付出了一生的血汗。在不能“不劳而乐”的日子里,唯独做梦才能赋予人们免带代价的快乐。梦里的世界是纯朴的,里头的人们无需为养家糊口担忧,只是很简单地和睦共处,一同打造原始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快乐由衷而出,最平凡也最真实,远远胜过了能拿捏且有实体的物质上的快乐。
但,有美梦,也有梦魇。“我”在某个梦中回到了前身前世郑和的身份,本是“意气风发、精神百倍”,却在恍然自己或许被阉割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最后“我”感叹道:“这时候我多么高兴我不是郑和啊,不管他是多么伟大的航海家、军事家、政治家!” 郑和文武双全,其英姿焕发应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能让“我”在梦中化身为他是何等荣幸。可是,一个人再出色,少了命根子就不算是个完整的男人;“我”正明白这一点。“我”即使在现实中受到压迫、束缚,但至少没有丢失下体,再穷酸也还是个堂正的男子,就凭这一点,“我”在价值和尊严上就胜郑和一筹。因此,“我”无论如何也要从梦中逃出,返归现实,恢复悲惨的自己。
那么,梦承载的是否是更残酷的现实?要是真如此,里头的“快乐”是否蕴含着阴森的一面?梦与现实间界限的模糊将“我”囚禁于这穿梭的游戏,而“我”永远只得观望寻找,从不能着实拥有。
“宝”与“权”
随着太监地位的晋升,“他们的宝贝盒子在这个房间里的地位也就随着升高,越深越高,越深越高。”这种节节攀升尽管风光,但其实是愈来愈被枷锁扣牢。“宝贝”挂得越高,就离它的主子越远,甚至夹杂在琳琅满目的盒子中,不易看见了。倘若遇天灾人难,得纷纷去救“宝贝”时,越是高的盒子,越难以取得!因此,掌握着越多权力的太监,实际上越与自己的“根”脱离;攀登至最高位置后,反而对于原来的自己最望不可及。
结论:“有”与“无”
“对于孤儿,任人可以认父母 / 对于浪子,随处可以是家园”:“我”因为什么都没有,于是什么都可以拥有,然而拥有的却不属于自己。郑和有了后代,他们之间却无血缘关系;“我”有着意识,却无独立身份。最痛彻心肺的,莫过于越“无”竟越“有”,越“有”却越“无”的孽障轮回。
“最近我经常做梦;做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了。”当活生生的现实被虚幻的梦境占领,它们之间被模糊的界限使两者时而合二为一、时而颠覆、时而互斥?《郑和的后代》是个充斥着反讽和冲突的再现,刻画了游走于各个身份、穿越于不同时空的空洞灵魂,寻找着栖身之处的徒劳无功与听天由命。
“我”与其它声音
《郑和的后代》是郭宝崑的一个构思,尽管曾被套用于“监狱”的情境,但剧本所保留的仅是他的见解与反思,通 过类似“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方式叙述。剧里的意识流是被打散的:它们变换于作者处于不同时空的不同身份,看似毫无相连,在深一层的意义上却是一脉相承的。一开始我们听见了“我”的声音,述说着“我”和“他”之间的‘承接’关系,然后又跳到了“他”(郑和)、福祥、第三人称等的观点:这种身份的模糊反映了“我”处在的“阈限状态”(liminal state),不停地徘徊在界限间,寻寻觅觅,却注定踏破铁鞋无觅处。
身为读者,我们像在走迷宫似的想理出个所以然,想弄明白“我”究竟是谁,在跟谁说话,又有谁在听“我”说话。“我”提了许多问题,如郑和是否‘死无全尸’,又提了意见,如如何在不必阉割的情况下也能失去性能;“我”不但持着旁观者的身份,旁观郑和的悲剧以做出结论,同时也以身在其中的身份申述自己已遭阉割的窘境和难以避免的下场。因此,全文是由“我”贯穿的,“我”担当着郑和、福祥等的代言人,虽然讲的是他们的事,但拼凑起来尽是“我”的故事、“我”的意识。“我”身为郑和的后代,就如他的翻版,把他的经历搬到现代上演。
“性”与“姓”
回头探讨此剧的名字,《郑和的后代》在根本上已是个反讽——郑和身为太监,岂能有后代?在此,“后代”代表着与他有相似宿命的后人,他们仿佛和他一样,犹如被剥夺了“性事”——即性欲的满足和承接香火的能力,和“姓氏”——即被认同的独立身份与自己的根源。
郑和为成为太监牺牲了“宝贝”,起初至少还保有原名,没想到却让皇帝给改了。皇帝的恩赐,理当是荣誉,在这里相反的是种剥夺!“郑和,还是马和,还是郑和……呆呆的站在宫殿的大门口,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伤。”少了“性”,又少了“姓”,郑和所有的功名利禄,是否全沦为空名?
“虚”与“实”
梦象征着内心潜藏的欲望与憧憬的理想生活,而在“我”的梦里,“日子不再全是快乐,不再全是热望;相反的,在我近来这些梦里,生活显得更加平凡、更加真实了。”怎会有人排斥快乐,而到梦里去寻求虚拟的满足感?而梦又怎能比现实更真呢?想一想其实不费解:生活中的快乐已慢慢附带条件,甚至是换取来的;如都市人在享乐前总要拼搏一番,老人在享清福前必定已付出了一生的血汗。在不能“不劳而乐”的日子里,唯独做梦才能赋予人们免带代价的快乐。梦里的世界是纯朴的,里头的人们无需为养家糊口担忧,只是很简单地和睦共处,一同打造原始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快乐由衷而出,最平凡也最真实,远远胜过了能拿捏且有实体的物质上的快乐。
但,有美梦,也有梦魇。“我”在某个梦中回到了前身前世郑和的身份,本是“意气风发、精神百倍”,却在恍然自己或许被阉割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最后“我”感叹道:“这时候我多么高兴我不是郑和啊,不管他是多么伟大的航海家、军事家、政治家!” 郑和文武双全,其英姿焕发应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能让“我”在梦中化身为他是何等荣幸。可是,一个人再出色,少了命根子就不算是个完整的男人;“我”正明白这一点。“我”即使在现实中受到压迫、束缚,但至少没有丢失下体,再穷酸也还是个堂正的男子,就凭这一点,“我”在价值和尊严上就胜郑和一筹。因此,“我”无论如何也要从梦中逃出,返归现实,恢复悲惨的自己。
那么,梦承载的是否是更残酷的现实?要是真如此,里头的“快乐”是否蕴含着阴森的一面?梦与现实间界限的模糊将“我”囚禁于这穿梭的游戏,而“我”永远只得观望寻找,从不能着实拥有。
“宝”与“权”
随着太监地位的晋升,“他们的宝贝盒子在这个房间里的地位也就随着升高,越深越高,越深越高。”这种节节攀升尽管风光,但其实是愈来愈被枷锁扣牢。“宝贝”挂得越高,就离它的主子越远,甚至夹杂在琳琅满目的盒子中,不易看见了。倘若遇天灾人难,得纷纷去救“宝贝”时,越是高的盒子,越难以取得!因此,掌握着越多权力的太监,实际上越与自己的“根”脱离;攀登至最高位置后,反而对于原来的自己最望不可及。
结论:“有”与“无”
“对于孤儿,任人可以认父母 / 对于浪子,随处可以是家园”:“我”因为什么都没有,于是什么都可以拥有,然而拥有的却不属于自己。郑和有了后代,他们之间却无血缘关系;“我”有着意识,却无独立身份。最痛彻心肺的,莫过于越“无”竟越“有”,越“有”却越“无”的孽障轮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