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 黄歆茹
《如梦之梦》下半场 ---- 因梦而醒
《如梦之梦》有一个人他做了一个梦,在他的梦里有人说了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些看的人,该醒了。长达八小时的史诗剧作拥有非一般的舞台设计, 带出剧中情节所蕴藏的意义。《如梦》的情节波折、排序更是以象征、互文来呼应主题。
首先,是舞台的分析。《如梦》融合了三种舞台形式。莲花池中看到的四周舞台,就如四个镜框舞台。这使观众能专注于每个时段里的那一出戏中。这也是转换场景的最佳舞台形式。舞台中央,也有个伸展式舞台。这使莲花池里的观众能更贴近演员,就像当顾香兰告别天仙阁时,送别的情景犹如莲花池里的观众也一同送顾香兰离开,使场景更为震撼,观众更身入其境。此外,《如梦》也有个四面舞台。莲花池以外的观众成了焦点,能让人们互相观察在哪一幕有人睡了,有人哭了等反应。莲花池的观众则也成了表演者,像是被供奉的圣物,被演员所环绕,被观众所瞩目。莲花池也是为了制造舞台的中心点,就像在佛教徒为祈福绕着的塔,能让自身沉淀,整理思绪。这是赖声川所要传达的信息之一。
其次,是《如梦》的叙事性。 它是由2000年的时间点叙说到1932年最后再回到2000年。这是想模拟真实的梦境,回想以前所发生的事,所接触到的人,这些人与他人又有什么关联,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会牵连到自己?不管如何,追溯到多远,从五号病人到江红、顾香兰至亨利,一觉醒来,又得回到现实,回到2000年的时间点。此外,表面是花8小时来讲述80年的历史,合情合理。 其实,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是为了让观众有“禅”的感觉,令人们回想起自己的梦,甚至是引发观众去做梦。这又与佛教有关,让我们这些都市人忙碌之余仍能抽空静下来,思考事情。
除了时间以外,《如梦》也有两种表演方式:锁闭式与开放式。前者利用“虚写”的对白贯穿全剧,后者则表现在人物、时间、地点如从台北到上海、巴黎、中国的跳跃中。尤其是后者,赖导是为了表现人生的无常,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道理。在人生中也许会碰到令你难以忘怀的人(如香兰遇亨利),但到最后一切都可能是虚的,并非想象中美好。就像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这些物质均属因缘而生,其本质是空,故色即是空,意味色本身即是空幻不实,无根无形。因此,人们不应执着于物质事物上,像香兰一样,最后只是一场空。其实在剧中,也有暗示其道理。有一场景,香兰告别天仙阁时走向一道光,一直走着但不知目的地,象征着香兰不明的未来。此外,在诺曼底“看见自己的湖”,香兰看见自己的影子,这些都是自己的想象,因为他人看不见她在湖中。一切都是虚的。反观对当局者迷的演员,他们却觉得梦是实的。在前半场的场景,以黑色为主,是虚。但,当五号开始说故事时,布景则变得精致,越来越多颜色,是实。因此,这种虚实交错因人的角度而变化,也制造了半梦半醒之间的效果。
《如梦》以佛教为互文贯穿全剧,是为了提醒人们:在这个变化无常的社会里,无论虚实、是向往的梦境还是残酷的现实,请回到根本,静下心,珍惜眼前拥有的,不要活在梦中而不醒。因为“戏演完了,是应该走出剧场了。。。”
《如梦之梦》有一个人他做了一个梦,在他的梦里有人说了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些看的人,该醒了。长达八小时的史诗剧作拥有非一般的舞台设计, 带出剧中情节所蕴藏的意义。《如梦》的情节波折、排序更是以象征、互文来呼应主题。
首先,是舞台的分析。《如梦》融合了三种舞台形式。莲花池中看到的四周舞台,就如四个镜框舞台。这使观众能专注于每个时段里的那一出戏中。这也是转换场景的最佳舞台形式。舞台中央,也有个伸展式舞台。这使莲花池里的观众能更贴近演员,就像当顾香兰告别天仙阁时,送别的情景犹如莲花池里的观众也一同送顾香兰离开,使场景更为震撼,观众更身入其境。此外,《如梦》也有个四面舞台。莲花池以外的观众成了焦点,能让人们互相观察在哪一幕有人睡了,有人哭了等反应。莲花池的观众则也成了表演者,像是被供奉的圣物,被演员所环绕,被观众所瞩目。莲花池也是为了制造舞台的中心点,就像在佛教徒为祈福绕着的塔,能让自身沉淀,整理思绪。这是赖声川所要传达的信息之一。
其次,是《如梦》的叙事性。 它是由2000年的时间点叙说到1932年最后再回到2000年。这是想模拟真实的梦境,回想以前所发生的事,所接触到的人,这些人与他人又有什么关联,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会牵连到自己?不管如何,追溯到多远,从五号病人到江红、顾香兰至亨利,一觉醒来,又得回到现实,回到2000年的时间点。此外,表面是花8小时来讲述80年的历史,合情合理。 其实,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是为了让观众有“禅”的感觉,令人们回想起自己的梦,甚至是引发观众去做梦。这又与佛教有关,让我们这些都市人忙碌之余仍能抽空静下来,思考事情。
除了时间以外,《如梦》也有两种表演方式:锁闭式与开放式。前者利用“虚写”的对白贯穿全剧,后者则表现在人物、时间、地点如从台北到上海、巴黎、中国的跳跃中。尤其是后者,赖导是为了表现人生的无常,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道理。在人生中也许会碰到令你难以忘怀的人(如香兰遇亨利),但到最后一切都可能是虚的,并非想象中美好。就像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这些物质均属因缘而生,其本质是空,故色即是空,意味色本身即是空幻不实,无根无形。因此,人们不应执着于物质事物上,像香兰一样,最后只是一场空。其实在剧中,也有暗示其道理。有一场景,香兰告别天仙阁时走向一道光,一直走着但不知目的地,象征着香兰不明的未来。此外,在诺曼底“看见自己的湖”,香兰看见自己的影子,这些都是自己的想象,因为他人看不见她在湖中。一切都是虚的。反观对当局者迷的演员,他们却觉得梦是实的。在前半场的场景,以黑色为主,是虚。但,当五号开始说故事时,布景则变得精致,越来越多颜色,是实。因此,这种虚实交错因人的角度而变化,也制造了半梦半醒之间的效果。
《如梦》以佛教为互文贯穿全剧,是为了提醒人们:在这个变化无常的社会里,无论虚实、是向往的梦境还是残酷的现实,请回到根本,静下心,珍惜眼前拥有的,不要活在梦中而不醒。因为“戏演完了,是应该走出剧场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