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四十》@ 卢裕盛
“假扮的演出,真实的人生”
如果要把《演员四十》这部戏剧分类的话,我认为《演员四十》更趋近于所谓的史诗剧场。虽然剧名为“演员四十”,而主要剧情恰恰是一名将近四十岁女演员的自诉,仿佛是在描述自己的亲身遭遇,几乎让人信以为真。但通过剧场的摆设,道具的使用以及叙事的方式等等,观众很快的就发现导演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法来提醒观众,这一切都只是在演戏。并且通过这样来避免观众沉迷于剧情,让观众有机会去反思整部剧所要反射的更深一层意义。
一开始入座的时候,整个剧场的摆设都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而这些摆设的方式在整部剧中其实都没太大的改变。但女主角却通过在舞台上的穿插走动来表达时空上的改变。例如当她站在前台,更靠近观众席的时候,她可能就是在颁奖礼上,在聚光灯下接受着访问。如果她在床上,她可能就是在自己家里,在男朋友家里,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果在马桶上,她可能刚刚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并不知所措。这些场景的“变化”不像传统剧场那样以通过改变布景以及道具的摆设方式来展现,而是充分利用舞台的空间以及灯光的变化来表示空间,甚至时间的转变。虽然说观众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女主角在各个时空的转换,但是在女主角身边那些不应该出现的道具却时时刻刻提醒着观众,这一切都只是在演戏,并试图让观众与剧情产生一定的距离。
场上的“男配角”和“女配角”其实也是作为提醒观众这一切都只是在演戏的一个存在。虽然称他们是“男女配角”,但他们的存在反而更像是道具。他们在女主角发表获奖感言时举起了两旁的摄影机担任了摄影师,在女主角拍戏时却又换上服装,陪她演戏等等。但这两人在剧中几乎没有发言,表情也始终保持着中立,并没有进入到任何角色中。他们两个其实更多时候则是担任剧中的一个“道具”,例如以服装师的身份协助女主角换衣服,或者帮女主角拿着信封等等。这两个“配角”在剧中的角色是非常模糊的,更是在剧中不断变化。在有些时候,如帮忙递信的时候,更可以说是不应该属于那个场景的,而纯粹作为一个“道具”的存在。我认为这些种种突兀之所以存在,用意是要让观众意识到“演戏”、“假扮”的成分。
如果要说角色转换的话,女主角在剧中更是出色地在不同角色中不断变换。除了在剧中的角色和拍戏中的角色变换,女主角更多的是在不同时期的“自己”之间变换。例如有一幕是女主角在向观众诉苦说自己不会广东话、马来话等,但下一分钟当她饰演十年后的“自己”,却已经是精通多种语言并能流利的对话了。除了角色的变换,女主角还多次跳出角色并评论角色当时的行为。而这种跳出角色的行为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开始和结尾,当女主角两次站在媒体面前的时候。这两个时候的她都有跳出角色并用“愤怒”、“否认”为潜台词来表达女主角内心的想法,并带出女主角在面对媒体时也其实是在演戏。而无论是角色的变换还是女主角选择性地跳出角色并评论,这些都让观众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在演戏,并给观众机会去思考这部戏所要表达的意义,如“演戏”在一个人的一生所占的位置和“女性”,尤其是女演员、女艺人在职场上所要面对的抉择。尤其是女主角在演《虎度门》中的一个角色时,她提到了师父曾说过,只要穿过了“虎度门”,她就不应该是“她”了。她必须忘记自己的身份,忘掉自己是女人,忘掉自己也是个妈妈,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角色中。在这一幕,“现实生活”中的“她”与“虎度门”里的“她”之间的角色模糊了。虽然在角色中,她依然耍着大刀,说着台词,但眼里的泪水却背叛了“她”,她终究还是个妈妈,还是个女人。这一幕恰恰综合了剧场摆设,道具的使用以及角色间的变换来提醒观众“戏剧”的本质,并引导观众去注意隐藏在角色后面的那个“真实”的人。同时也带出了女性在事业生涯和家庭之间必定会产生的困难抉择。
如果要把《演员四十》这部戏剧分类的话,我认为《演员四十》更趋近于所谓的史诗剧场。虽然剧名为“演员四十”,而主要剧情恰恰是一名将近四十岁女演员的自诉,仿佛是在描述自己的亲身遭遇,几乎让人信以为真。但通过剧场的摆设,道具的使用以及叙事的方式等等,观众很快的就发现导演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法来提醒观众,这一切都只是在演戏。并且通过这样来避免观众沉迷于剧情,让观众有机会去反思整部剧所要反射的更深一层意义。
一开始入座的时候,整个剧场的摆设都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而这些摆设的方式在整部剧中其实都没太大的改变。但女主角却通过在舞台上的穿插走动来表达时空上的改变。例如当她站在前台,更靠近观众席的时候,她可能就是在颁奖礼上,在聚光灯下接受着访问。如果她在床上,她可能就是在自己家里,在男朋友家里,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果在马桶上,她可能刚刚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并不知所措。这些场景的“变化”不像传统剧场那样以通过改变布景以及道具的摆设方式来展现,而是充分利用舞台的空间以及灯光的变化来表示空间,甚至时间的转变。虽然说观众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女主角在各个时空的转换,但是在女主角身边那些不应该出现的道具却时时刻刻提醒着观众,这一切都只是在演戏,并试图让观众与剧情产生一定的距离。
场上的“男配角”和“女配角”其实也是作为提醒观众这一切都只是在演戏的一个存在。虽然称他们是“男女配角”,但他们的存在反而更像是道具。他们在女主角发表获奖感言时举起了两旁的摄影机担任了摄影师,在女主角拍戏时却又换上服装,陪她演戏等等。但这两人在剧中几乎没有发言,表情也始终保持着中立,并没有进入到任何角色中。他们两个其实更多时候则是担任剧中的一个“道具”,例如以服装师的身份协助女主角换衣服,或者帮女主角拿着信封等等。这两个“配角”在剧中的角色是非常模糊的,更是在剧中不断变化。在有些时候,如帮忙递信的时候,更可以说是不应该属于那个场景的,而纯粹作为一个“道具”的存在。我认为这些种种突兀之所以存在,用意是要让观众意识到“演戏”、“假扮”的成分。
如果要说角色转换的话,女主角在剧中更是出色地在不同角色中不断变换。除了在剧中的角色和拍戏中的角色变换,女主角更多的是在不同时期的“自己”之间变换。例如有一幕是女主角在向观众诉苦说自己不会广东话、马来话等,但下一分钟当她饰演十年后的“自己”,却已经是精通多种语言并能流利的对话了。除了角色的变换,女主角还多次跳出角色并评论角色当时的行为。而这种跳出角色的行为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开始和结尾,当女主角两次站在媒体面前的时候。这两个时候的她都有跳出角色并用“愤怒”、“否认”为潜台词来表达女主角内心的想法,并带出女主角在面对媒体时也其实是在演戏。而无论是角色的变换还是女主角选择性地跳出角色并评论,这些都让观众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在演戏,并给观众机会去思考这部戏所要表达的意义,如“演戏”在一个人的一生所占的位置和“女性”,尤其是女演员、女艺人在职场上所要面对的抉择。尤其是女主角在演《虎度门》中的一个角色时,她提到了师父曾说过,只要穿过了“虎度门”,她就不应该是“她”了。她必须忘记自己的身份,忘掉自己是女人,忘掉自己也是个妈妈,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角色中。在这一幕,“现实生活”中的“她”与“虎度门”里的“她”之间的角色模糊了。虽然在角色中,她依然耍着大刀,说着台词,但眼里的泪水却背叛了“她”,她终究还是个妈妈,还是个女人。这一幕恰恰综合了剧场摆设,道具的使用以及角色间的变换来提醒观众“戏剧”的本质,并引导观众去注意隐藏在角色后面的那个“真实”的人。同时也带出了女性在事业生涯和家庭之间必定会产生的困难抉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