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观众》@ 许迅振

《冒犯观众》,全无冒犯

《冒犯观众》是一部很简单、很纯粹的戏剧。虽然整部戏不停强调观众不会看到一出戏、剧场里不会有表演,但是这些都是剧情设计的一部分。整部戏看似什么都没有,其实该有的都有了。

波兰剧场大师Grotowski说过,把剧场所有炫目多人的外表除去后,剩下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空间、观众、表演者。 《冒犯观众》看似没有剧情没有内容,但是它却符合了剧场最重要的元素,并且用一种观众不常见到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首先,剧组扩大了对空间的运用。踏入黑箱剧场,观众席并没有被搭建起来。观众能应自己的喜好坐在剧场空间里的任何角落。到“表演”开始时,演员在观众之间走动,玩着一颗大骰子。过后,演员到了后台去“表演”,在那里互相聊天念稿。突然之间,演员洪艺冰从观众之间冒了出来,开始“表演”。整个黑箱剧场的空间,是舞台,也是观众席。

除了空间的运用,剧组也让观众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普遍上,观众付钱买票进入剧场,当然是想看戏。剧组显然不想满足观众简单的欲望。观众进入了剧场后,既是坐在观众席,也是身处舞台上。就此,观众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成为了“演员”。观众被赋予了最大程度的自由:能在剧场内自由移动、能吃能喝能拍照、甚至能和演员互动。如果不想继续观赏表演或者是不想继续“表演”给大家看,剧场大门也是打开着的。

剧组本身安排的表演者,表演的内容是“讨论表演”。他们花了大把时间进行一些关于剧本的讨论、演出的形式、听起来无关紧要的对话。其中一名演员则在半途中跳出来,代表观众斥责剧组的不尽责。然后是一群工作人员在观众面前搭起观众席,请观众入座。这时,演员们走了出来,在观众面前站了许久,随着灯光暗下来,现场便开始播放一段预录的“演后交流会”提问,但是我们没有听见问题,也没有听到答案。原来这就是看戏指南里所说的“每场演出将有演后交流会”。

这出戏以非常精简的方式,想让观众对戏剧最基本的形态进行思考。实际上,著名导演Peter Brook对剧场的解读在这里看起来更加恰当:当一个人穿越一个空间,剧场就已经成立了。演员和观众不需要被区分,因为当大家走入这个公认的“表演空间”(黑箱剧场),剧场就已经成立了。《冒犯观众》希望观众把自己置身事内,增加自身的参与感。为了把观众囊括到演出里,剧组选择把观众摆上舞台,并且赋予观众“表演”的自由。戏里演员在后台的对话部分,可以是演出,也可以是为观众做好准备。而到了“演出交流会”播出预录问题的部分,问题的空白处其实就像是观众“表演”的机会。我当时有着一种强烈欲望,想直接把自己的问题跟着预录录音喊出来,期望得到解答。

如果剧组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更了解戏剧,了解到其实拂去绚丽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戏剧要展现的是人的表现力,《冒犯观众》已经达标了。《冒犯观众》的呈现方式挑战了观众对所谓“表演内容”的一贯了解和掌握。它让我们去思考,这出戏的内容可以出现在哪里、这出戏的主角可以是谁、为什么这出戏可以被称得上是“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