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07

华艺节2008

Image
2008年1月开始,我会开“华文剧场与表演”一课。 所有想要选修这门课的同学,都 必须 看以下 所有 四部演出。 请早购票,如果买不到票,就请等下一次开课再来选修罗。 华艺节网页: www.huayifestival.com

赖声川、林奕华、林强、吴文德、苏永康、宁峰、张震岳、方琼、黄韵仁、王欣…… 2008华艺更耀眼

● 胡文雁 《联合早报》2007年12月1日   滨海艺术中心举办的华艺节,已成为展示华人艺术家的耀眼平台,每年都有精彩呈献,明年亦不例外。   从2月8日举行至17日,2008年的华艺节以本地TOY肥料厂制作的音乐剧《上海之夜》开幕,演绎一段荡气回肠的乱世儿女情。   有“鬼才”之称的香港导演林奕华,首次亮相华艺节,带来构思大胆的舞台剧——现代《水浒传》,新颖的导演手法和赖声川的最新力作《如影随形》同样令人期待。   音乐方面,古典有宁峰和林岩为代表,流行的则有张震岳,而由新加坡华乐团呈献的“一代歌后周璇”音乐会,对喜欢上海老歌的观众来说,那风情万种的夜上海旋律,撩拨的何止是怀旧情怀?   明年华艺节也首次推出“好in::乐”系列,为另类音乐人打开更宽广的舞台。 音乐剧《上海之夜》 苏永康王欣杨爱曼 乱世情回肠荡气   由杜国威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音乐剧,描写30年代时处战乱的上海,一段乱世儿女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香港歌手苏永康饰演的林文冲是爱国青年,为保家卫国而从军,在抗战烽火中,他在桥下巧遇心仪女子并救她一命,两人虽看不清彼此容貌但互生爱慕,并承诺战后要在桥下再相会。   战后林文冲回到上海追逐音乐家的梦,当年的纯真女子涂云(电影《881》女主角王欣主演)已成为夜总会红舞女。两人分隔多年后重逢,不但没把对方认出来,还成了欢喜冤家。这时,天真活泼的乡下姑娘丹蕾(本地著名剧场演员杨爱曼饰)出现,和涂云成为好友,后又恋上文冲,使三人关系面临爱情、友情和忠诚的考验。   华丽的服饰,余音绕梁的上海老歌和原创歌曲,这部音乐剧由TOY肥料厂制作,集合了本地多位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导演是吴文德,编舞是新加坡舞蹈剧场驻团编舞陈裕光,音乐总监和作曲人是今年青年艺术奖得主陈竞文。 ●2月8日晚上8时/2月9日下午3时及晚上8时/滨海艺术中心剧院 48元、68元、88元、108元、128元,优待学生24元、34元;国民服役人员及乐龄人士33元6角、47元6角    中国现代舞力作《觉》 高艳津子罗丽丽 母女舞者激情表演   《觉》是2004年德国柏林艺术节委约节目,由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高艳津子和她的母亲——舞蹈家罗丽丽共同创作表演。两代舞者通过肢体语言展现传统与当代文化之间的继承、延续、发展和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该剧在德国柏林世界首演后,引起广泛关注,好评如

谁是李大傻? 看TOY肥料厂《李大傻》

《联合早报》 2007年8月11日 ● 文/周文龙   我好像认识李大傻,又好像不知道谁是李大傻。   正如《李大傻》戏中角色所言,这个年代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谁是李大傻了,也没接触过他精彩的讲古艺术。但隐隐约约大家又似乎听过这个名字,记起一段模模糊糊,如泛黄黑白照的历史。只是在讲规范华语的运动中,这段历史都被抹去和遗忘了。   在《李大傻》剧中,导演苏佳亮和编剧许声亮便不断通过故事和角色,直接间接地突出这段历史,以及李大傻的巨大影响。 以角色为话筒向李大傻致敬   戏中一开始,一群现代话剧团成员已在争论着搬演“李大傻”故事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指出TOY肥料厂演出《李大傻》的任重道远,在艰难环境中仍坚持去做这件事。然后是饰演李大傻的刘俊葳出现,情节转而叙述李大傻的遭遇,包括他如何因弟弟在战争中被日军杀害而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与患有精神病的老婆结婚,以及在讲华语运动推广下黯然隐退。   《李大傻》故事描写有如人物传记般平铺直叙,令观众仿如在阅读一本传记故事,感觉平淡。在描写中,导演编剧不时以角色为话筒,表达他们对李大傻的敬意。例如李大傻朋友会说他的讲古是多么吸引人,李大傻碰到的小贩会说他们从李大傻身上学到很多知识,李妻会告诉李大傻他的讲古艺术如何影响世人。甚至在演出中,现实中的李大傻徒弟李瑞霞还出现于舞台,现身说法赞扬李大傻的为人和气量。   但在这一片致敬中,我好奇的却是,李大傻心里想的是什么? 呈现手法缺乏想象力   事实上,《李大傻》对李大傻的内心刻划不多,往往以外在事件去突出李大傻的想法,有时也通过编剧陈述,以及孙悟空和包青天这两个虚拟角色,把李大傻的内心挣扎表现出来,呈现手法直接,缺乏了想象力。相对而言,李大傻吐露心声的场面不多。比如有一场戏,李大傻因肚痛不得不留在第二妻子家中,夜晚打了电话给亲戚首次吐露心中无奈和矛盾,一向坚强的他更哭了起来。这一场感人又充满个人心声的戏,编导却以直接陈述的方式简单带过了。   关于李大傻,他的一生有着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地方,例如他和第二妻子结识的过程,他的孩子和传统文化的断裂,他“不谈政治”立场的由来,他在历史洪流中对殖民地政府和华人社群的看法,这些内容都可丰富李大傻的角色,让他形象更加立体化。但编导最终仅是将内容集中在李大傻如何靠一张嘴的讲古,虏获了千千万万个听众的心,以说教和歌颂的方式,要求观众去重视李大傻。 刘俊葳演技出

实践剧场演出 《天冷就回来》 男主角田伟鸿: 阿乐就是在说我自己

《联合早报》 2007年8月7日 ● 周文龙 田伟鸿是武装部队文工团,一直都对音乐剧感兴趣,决定只身闯荡英国伦敦表演艺术圈,追求自己的梦想。   经过多年奋斗,他终于在那里取得成功,参与许多音乐剧如《西贡小姐》、《芝加哥》《周末狂热》以及《艾依达》等演出,并且有机会与世界著名音乐人如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卡麦隆麦金托什 (Cameron Mackintosh)等合作。   但在外国工作七年,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前途无可限量时,田伟鸿忽然开始想家了,想回来新加坡了,于是他收拾起包袱回来重新发展。几年来,他活跃于本地艺术圈子,除了参与《慈禧太后》《信中人》(Man of Letters)等音乐剧外,他也在第5频道舞蹈节目“舞林高手”(The Dance Floor)中担任裁判。   最近,他还参与华语音乐剧《天冷就回来》演出,在剧中演出男主角阿乐,说的也正是一个人到外国追求自己狂热音乐理想的故事。   “你说,这演出和我的真实遭遇,是不是很有缘分?”田伟鸿问道。 寻梦路上的爱情和友情   实践剧场呈献的《天冷就回来》,是今年该团大制作,由香港著名剧作家杜国威编剧,本地音乐才子梁文福词曲,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郭践红和詹辉振联合导演。   故事主要描写一群年轻人在寻梦路上,共同谱写的一段爱情和友情故事。其中,田伟鸿饰演的阿乐,在爱人小静去世后,为了解去心中伤痛,毅然独自来到纽约,完成自己的梦想。在异乡街头,他又认识了阿强、Rose等同乡,逐渐建立了一段深厚友谊。   田伟鸿说,看到这个剧本就很有感触,仿佛自己饰演的阿乐,就是在说自己。“我自己也有在外漂泊的经历,所以很容易明白角色在外奋斗的艰难、成名的压力,以及对异乡的思念。”特别是主角们最后那种“天冷时候就想家”,想要回到新加坡的心情,他更有深切感受。 垌姿彦首次担任华语剧主角   同样地,饰演Rose的垌姿彦,也觉得该剧角色与她很相似。   自小酷爱音乐的垌姿彦,六岁上台演出后,就与演艺活动结下不解之缘。这几年来,她除了是专业英语爵士歌手外,也是Lindy Hop的舞蹈老师,参与本地不少户外表演。这次参与《天冷就回来》演出,也是她首次担任华语剧的主角。   垌姿彦说:“我很喜欢自己所饰演的Rose角色性格,她率性、爽朗、敢爱敢爱,想要什么都会极力去争取。”   跟Rose一样,垌姿彦也有想到外国成名的梦想,却

刘俊葳 不是广东人却演李大傻

《联合早报》 2007年7月31日 ● 周文龙 不是广东人,却决定饰演本地著名广东讲古大师李大傻的故事。没听过“李大傻”这个名字,却决定担任舞台剧《李大傻》的导演工作。   由TOY肥料厂呈献的最新华语演出《李大傻》将于这个星期开始上演,与刘俊葳和苏佳亮谈起这出舞台剧时,记者却发现两个人接下《李大傻》的表演和执导工作时,也带有一点“说做就做”的“傻劲”。   刘俊葳开玩笑说:“我是被吴文德所骗,起初他说这角色只需讲古时说一点广东话就行。开始排戏时他才跟我说:对不起,你现在所有戏份都得说广东话。”   刘俊葳是TOY肥料厂的创始团员,也是本地活跃的舞台演员。他父母为潮州和海南人,自小并非在广东方言环境下长大。但过去三年多来他在香港表演艺术圈里工作,参与不少当地话剧演出,浸淫在广东话环境中,广东话也进步多了。   他说:“我觉得,演李大傻这个角色,并不尽是考你广东发音有多标准,它的难处还在重新诠释李大傻的讲古,如何以丰富情感去讲一个动人故事,考的是你的讲故事技巧与个人魅力。” 导演苏佳亮之前没听过李大傻   李大傻(原名李福鸿),是本地著名民俗家和讲古大师。他于50年代开始在丽的呼声讲侦探小说、武侠小说及中国古典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等,深受普罗大众欢迎,声音不仅在新马空中萦绕,甚至飘到香港和澳洲,是最早“走出去”的新加坡文化工作者。   但遗憾的是,许多新加坡人对李大傻这位具有独特风范和魅力的讲古艺术大师却了解不深。   《李大傻》导演苏佳亮就坦言,在参与演出前,他并没听过李大傻这名字。   苏佳亮是本地杰出舞台演员,拥有近10年丰富的中英语剧场表演经验,最近演而优则导,开始往导演方面发展。   他说:“是的,‘不懂谁是李大傻’,这话听起是很不可思议。但我这代人是在一个‘干净’的语文源流中受教育,无论学校或家庭环境中都很少接触到方言,的确很难有机会认识到李大傻这类说方言的讲古大师。”   直到苏佳亮开始翻阅李大傻自传后,才知道新加坡有这样一个传奇,才对自己过去所错失的精彩方言文化感到惋惜。   一个半路出家学广东话的男主角,一个从未听过李大傻这名字的导演,由刘俊葳和苏佳亮凑成的演员和导演组合,的确很有趣。   但对该剧编剧许声亮而言,这样的组合,反而能擦出创作火花。   曾是电视台编剧的许声亮说,自己恰好跟导演苏佳亮相反,自小便常听李大傻的广播,受到后者很大影响。

实践的女儿郭践红 剧场是她的命运

《联合早报》 2007年7月31日 ● 文/周文龙 ■谁是郭践红? ■郭践红,40岁,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剧场设计),夏威夷大学导演学硕士 ■曾为美国爱荷华艺术节、本地演出如剧艺工作坊《郑和的后代》、实践话剧团《傻姑娘与怪老树)等担任舞台美术设计,也是音乐剧《老九》和即将上演的音乐剧《天冷就回来》导演 ■目前担任本地实践剧场艺术总监 身为本地艺术家郭宝崑和吴丽娟的女儿,郭践红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注定离不了艺术,更准确地说,离不开“实践”。   今年40岁的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郭践红,出生时父亲为她取名“践红”,“红”指的是她出生很“红”(浑身是血),而“践”指的便是实践表演艺术学院。她说:“当时学院还不叫实践,而名为‘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但我想父亲已经有了‘实践’的概念,才会想到‘践红’这个名字。”   她也笑说,中国知名作家余秋雨曾说,“践红”的意思是踩在秋天落下的花上。郭宝崑为女儿取名这么文雅和富有诗意?可践红却认为:“爸爸叫我践红,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吧。”    在“实践”长大   实践表演艺术学院是由郭宝崑、吴丽娟夫妇联合创立的艺术学院,通过舞蹈和戏剧教学,培育本土艺术人才。   而郭践红可说就是在“实践”里长大的。   她小时候居住的后港排屋,也就是实践表演艺术学院所在地,换言之,她的家就是剧团。当她还在婴儿时,父母排练演出时无法照顾她,便干脆把她带进排练室,由演员们一个一个把她抱来抱去,大家都成了她的保姆。   在这样亲切的生活环境中长大,郭践红表示,她的生命不可能没有剧场。   她记得,自己五岁就开始上台演戏,也经常跟学院的朋友们,包括黄家强的弟弟、沈望傅的姐姐等一起制作道具布景、排戏和上台演出。剧院更几乎成了她的游乐园。   郭践红说,自己和其他在“实践”长大的人,接触的都是课本学不到的人生道理,做的也不是为了取得分数的功课,因此都过得很开心。   这也促使她往后做事都坚持一个想法——要做就做自己想做,做了会开心的事。    曾想去创新科技当工厂女工   郭践红热衷舞台艺术,即使上了立化中学和国家初级学院,她仍全情投入艺术活动,忙着组织露营、搞演出。   问她舞台艺术如何吸引她,她说:“我觉得剧场有种神秘感,那灯亮灯暗之间仿佛有一股迷人的力量。”   她也觉得,一群人在一起工作,朝同一个目标前进的感觉很舒服,“比如我参与《小白船》《口羔 呸店》时,与一大

戏剧盒《是恶作剧还是犯罪》 获准户外搭篷演出

《联合早报》 2007年7月26日 ● 周文龙   要演,不能演,又能演了。   戏剧盒新户外演出《是恶作剧还是犯罪》上演过程,有如该剧故事情节迂回辗转,充满了戏剧性。   《是恶作剧还是犯罪》是戏剧盒社区演出之一,原订于7月4日至8日在宏茂桥、勿洛、中峇鲁和后港等邻里市镇演出。但演出前一天,媒体发展管理局却表示,《是恶作剧还是犯罪》主题涉及种族和恐怖主义课题,不适合在这敏感时期演出,因此不批准该戏的户外演出执照。   可是经过不断地沟通和商榷后,戏剧盒又获媒体发展管理局同意,允许该戏在户外搭篷演出了。   戏剧盒艺术总监郭庆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证实了这个消息。他说:“当局表示该戏如果要在户外演出,必须在封闭式,有室内感觉的情况下演出。于是我提议搭篷演出,结果他们同意了我的建议。”   戏剧盒将于这个星期六(7月28日)晚上7时30分在兀兰民事服务中心外的广场演出。届时该团将搭起一个可容纳200人的帐篷,把舞台设在营帐里,让观众免费进入帐篷里观赏演出。 郭庆亮:问题才真正开始   《是恶作剧还是犯罪!》主要由戏剧盒艺术总监郭庆亮与马来剧场工作者艾玲(Aidli Alin Mosbit)联合编导,并有不同种族演员参与。   该剧描述一列北向地铁列车,半路突然刹车,五名乘客:华族青年与他的印度族女友,一名身穿回教袍的马来族男子,以及华族女子与她的马来族同事被困在里头。与此同时,华族青年收到一则简讯:“警方怀疑一列北向地铁列车内被安置了炸弹”。车厢内顿时一片混乱,疑心四起。   媒体发展管理局曾发表声明说:“虽然这出戏是配合种族和谐日而演出,所传达的信息也具教育性。但在户外演出这出戏,并以论坛剧场方式呈现,允许公众决定剧情应如何发展,可能会造成无法预估的公众情绪和反应。”   该局也建议戏剧盒在室内演出该剧,以便能更好地控制现场观众的反应。   针对《是恶作剧还是犯罪!》经过一波三折,最后以搭篷方式在户外演出一事,郭庆亮并不认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反之,他觉得问题才真正开始。他说:“我想知道观众对于这个戏的反应怎样?而那些受人数限制没法进来帐篷,只能在外头‘听戏’的人,反应又是如何呢?”   他也表示,这事也让他重新思索公共空间、讨论空间、心理空间等定义和区别。   他说:“我们谈论的话题是一个公共话题,并以论坛剧场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可是我们的演出却是封闭式的。这本身的

内容触及种族课题 戏剧盒户外演出不被批准

《联合早报》2007年7月5日 ● 周文龙    原订于昨天推出的戏剧盒最新户外演出《是恶作剧还是犯罪!》,接获媒体发展管理局通知说,内政部不批准户外演出执照,但不反对在室内进行这项演出。   这是本地近年来首个华语演出被禁演事件。   《是恶作剧还是犯罪!》是戏剧盒社区演出“旅程'07”里两个表演项目之一。该剧主要由戏剧盒艺术总监郭庆亮与马来剧场工作者艾玲(Aidli Alin Mosbit)联合编导,并有不同种族演员参与。   该剧内容涉及种族课题,描述一列北向地铁列车,半路突然刹车,五名乘客:华族青年与他的印度族女友,一名身穿回教袍的马来族男子,以及华族女子与她的马来族同事被困在里头。与此同时,华族青年收到一则简讯:“警方怀疑一列北向地铁列车内被安置了炸弹”。车厢内顿时一片混乱,疑心四起。   据戏剧盒说,内政部通过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表示,鉴于最近所发生的事件,他们认为这个时期并不适合在户外演出这个论坛剧场。 戏剧盒艺术总监 表示遗憾   戏剧盒艺术总监郭庆亮对当局不允许《是恶作剧还是犯罪!》在户外演出深感遗憾。   他在发给媒体的声明说:“对于如何让新加坡人从容地应付恐怖分子的袭击,是我们创作《是恶作剧还是犯罪!》的动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戏的演出,帮助新加坡人学习如何处理恐怖袭击带来的强烈的情感与心理冲击。”   他说:“开始创作这出戏时,我们没有预料到,这一阵子会发生一连串的事件:内安部逮捕自我激进化回教徒及伦敦和格拉斯哥的恐怖事件。”   他强调:“恰是如此,我们更迫切觉得,应该及早并即时探讨这些重要的课题。我们不想等到恐怖事件已经发生,再来亡羊补牢。”   戏剧盒已经向内政部要求正式的书面解释和通知。它也将另行安排在室内演出。   另一方面,“旅程'07”另一项演出《大歹记!》则获得户外演出执照,并将如期进行。演出将由即日起至8日,分别在宏茂桥中心Central Stage、勿洛中心NTUC外、中峇鲁大厦和后港中心大牌805等地点演出,时间为晚上7时30分。欲知详情,可拨电63245434向戏剧盒询问。

为什么只怀疑他的包 戏剧盒社区演出《是炸弹还是恶作剧》

《联合早报》2007年7月3日 ● 周文龙   最近新加坡传来不少恐怖袭击新闻,有一天,一辆地铁列车行驶至一半时忽停电,车子停下来。正当人心惶惶时,一个乘客又接到朋友拨电,听说列车上有人提着炸弹。这谣言令车上乘客更紧张,大家都四处探看有何可疑人物,结果一名手提黑色包包,蓄着山羊胡的马来人,顿时成为最可疑的人,并被乘客强迫打开他的包包。   ——以上所叙是华语剧团“戏剧盒”最新社区演出《是炸弹还是恶作剧》的内容梗概。虽然这是编导郭庆量杜撰的故事,他却认为这是一个具现实意义,很有可能在现实生活发生的事。 他说,恐怖袭击在世界各地发生越来越多,即使像新加坡这样相对安全的国家,都可能出现极端恐怖主义分子。“像我写这故事不久后,新闻就报道有几名自称为极端主义分子的新加坡公民,搞到连议员都要出来澄清问题。”   虚构和现实如此相似,令郭庆亮有点震惊。   恐怖主义又常跟宗教及种族问题连在一起。很多恐怖主义分子为极端的回教徒,本地几乎所有马来人都是回教徒,这导致有些新加坡人,提到恐怖主义事件自然就跟马来回教徒牵扯在一起,甚至误解为恐怖主义分子就是马来回教徒。   “我们的种族间的确存在这问题。”郭庆亮比喻大家就像将灰尘扫在地毯下,避而不谈。   为了对马来民族有深一层了解,《是炸弹还是恶作剧》找来马来戏剧工作者艾玲(Alin Mosbit)联合编导以及一些马来演员参与。这是戏剧盒自《逃亡》(与马来剧作者亚菲言合作)后,第二次与马来戏剧工作者合作。   作为华语剧团,郭庆亮认为这种多元种族合作是有意义性的。“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种族社会,我身边也有不少马来朋友,所以对马来社群一直都很感兴趣,想与马来剧团合作。”   他觉得这样做法,让他的创作能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不至于变得太过“华文化”,也让他进一步去探讨深层的种族问题。   他说:“开始跟艾玲提起合作一出以种族问题为主题的戏时,她笑说,是不是又要做一出所谓种族和谐的戏,好像两个种族在组屋楼下同时举行婚礼,结果发生误会之类。我说,不是,我想做更具深刻意义的种族问题,如恐怖主义,她马上二话不说答应了。” ■郭庆亮:迫切需要碰触这类题材   对郭庆亮而言,两个族群在生活习惯上所发生的小摩擦等,只是“礼节问题”,族群之间的误解和歧见才真的是“种族问题”。   比如与艾玲等人交流后,郭庆亮发现,马来族群大多数不视恐怖主义为种族问题。“

七月不寂寞 本地剧团纷登场 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也来新演《海鸥》《李尔王》

《联合早报》2007年6月30日 ● 周文龙   艺术节刚结束,热爱艺术的你,也许正为忽然少了演出看,生活好像失去重心?那就别忧郁了,因为来临的一个月,本地许多剧团倾巢而出,为你呈献一出又一出好戏。   最具娱乐性的演出是陈美廪、杨爱曼和黄淑贞三人联合呈献的歌舞秀《点心宝贝》(Dim Sum Dollies)。这回她们将以幽默逗趣的方式,告诉观众新加坡的历史。   马来才子亚菲言的创作《亚洲男孩》将演出完结篇,这出勾勒新加坡男同性恋者心灵地图的创作已演了两辑,不知亚菲言在最后一辑将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故事。   当然,这个月还有一个戏剧迷不应错过的重头戏——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呈献的两出经典好戏《海鸥》及《李尔王》。参演的都是英国最出色的舞台演员,还有著名影星伊恩·麦凯伦(Ian Mckellen)压阵。   这么多精彩剧目,叫你接下来怎么会觉得闷呢?    1. 梦剧院《点心宝贝之新加坡历史》   美艳羽绒衣、性感亮片装、成排的猛男舞员、西洋歌舞的节奏,还有精彩的新加坡式笑话……   每当你看到陈美廪、杨爱曼和黄淑贞这三人亮相于舞台上,就会开心,再听她们在英语对白中偶尔夹杂几句市井常闻的福建和华语片段,更觉得亲切。   这回,三人将带你回到过去,看看新加坡过去的历史。三人也将扮演各种历史人物造型,如红头巾和土生华人等。   点心宝贝们也将回到滨海艺术中心剧院,在可容纳1900个座位的剧院载歌载舞,场面将非常热闹、好玩。   ●7月5日至15日/晚上8时,周末增演下午场3时/滨海艺术中心剧院/18元至98元/SISTIC,询问电话:63485555 2. 戏剧盒《旅程07》   本地华语剧团戏剧盒例常的社区演出《旅程07》,把演出带到邻里中心,让大家免费看戏。   演出包括两个短剧。一是李邪联同郑光辉、许慧铃、吴惜爱精心炮制的喜剧《大歹纪! 》,探讨本地时事课题如消费税上涨、F1赛车、按摩女郎等。   另外郭庆亮也将与阿蒂丽(Aidli Alin Mosbit)联合编导论坛剧场《是恶作剧还是犯   ●7月4日至8日/晚上7时30分/牛车水OG、勿洛中心、中峇鲁大厦和后港坊/入场免费 3. Stageit《老九》   由郭宝崑编写的《老九》,主要叙述天资聪颖的少年老九,有望摘取一项顶尖奖学金,但他却想追求自己的梦想,跟师傅学传统木偶表演艺术。   《老九》在本地演出多次,两年

艺术节评论 走不出新加坡的“世界首演”

《联合早报》2007年6月26日 ● 周文龙(文)   “世界首演”越用越普遍,但我们的演出规模和水平真达到世界级了吗?又或是我们对“世界首演”的诠释,与艺术策划者的概念有所偏离?   去年,在滨海艺术中心的小剧场里,有一个被列为“世界首演”的舞蹈节目上演,那是由本地四名青年舞者陈君明、郭亚福、郭瑞文和叶奕蕾联合呈献的《前进》。   但一年过去,除了陈君明的舞码《缘》在雅典和塞黑演出,其余舞者的作品并没走出新加坡。《前进》这个“世界首演”,最后成了小剧场400多名观众观看的绝响。   同样,今年艺术节继续推出《前进》,找来另一批本地年青舞者如沈绍杰、郭奕麟和李雪璎等呈献“世界首演”舞蹈创作,但这些“世界首演”作品既未引起世界舞坛关注,艺理会也未计划将演出带至世界巡回。看来《前进》又将跟去年演出一样,成为“前进”不出新加坡的绝响。   新加坡要成为第一世界国家,艺术演出也越来世界级。这几年来,新加坡艺术节有许多标榜为“世界首演”的演出,以首次在新加坡演出为卖点,其中不少又是本地表演团体。   比如今年艺术节的6个世界首演节目,有四个演出即唐四重奏的《光学身份》、陈国华与化生艺术团的《梦见观音,邂逅麦当娜》、十指帮剧团的《王家卫之梦》以及本地舞者《前进》,都是本地表演团体的创作。   按字面意义而言,任何首次呈献的作品,从艺术大师到无名新人,从媒体广泛报道的演出到小规模社区表演,都可称为“世界首演”。 “世界首演”风潮从艺术节扩散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首演”风潮似乎从艺术节扩散出去,本地不少演出近来也纷纷争取使用“世界首演”名义,刻意突出它为宣传卖点。   粗略估计,去年至今年有超过10个“世界首演”在新加坡推出。   如野米剧场去年举办“新加坡戏剧节”,刻意强调戏剧节有六个全新创作的“世界首演”,包括第一次发表作品的新人黄建雄的作品。   陈君明在室内体育馆呈献的舞蹈《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虽然演出只呈献一晚,也打出“世界首演”的名堂。   “世界首演”越用越普遍,但我们的演出规模和水平真达到世界级了吗?又或是我们对“世界首演”的诠释,与艺术策划者的概念有所偏离? 吴青丽:艺术节用“世界首演”合理   “‘世界首演’是国际艺术节策划者惯用的工作语言,我觉得它贴切地形容演出的性质。”   针对“世界首演”宣传用语,新加坡艺术节艺术总监吴青丽提出上述的意见。   

艺术节评论 绚丽的饷宴 《玩偶之家》观后

《联合早报》2007年6月26日 文/詹辉振   当一部经典名剧,交由一个先锋派剧团来搬演,究竟会是一种怎么样的诠释和呈现呢?   我想这是今年艺术节剧目《玩偶之家》最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这个由美国马布矿场剧团(Mabou Mines)制作,李布尔(Lee Breuer)执导的《玩偶之家》,改编自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经典剧本,故事叙述女主人娜拉正在快乐地准备过圣诞,而且丈夫海尔茂又将要荣升银行经理,一切都像是她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娜拉有一个秘密,就是她曾经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钱为丈夫海尔茂医病。当丈夫知道真相后,因为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竟怒斥妻子下贱无耻。但当债主在娜拉女友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再做丈夫的玩偶,决定抛夫弃子,愤然出走。   先来说说这次演出的两大特色。第一大特色是剧中所有男角,都是身高不过四尺的男演员。当这些男演员,被放在比他们高大很多的女演员身边同台演出,顿时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导演这样的特意安排,的确给观众在欣赏故事发展的同时,提供多一个层次去理解男女角色之间的关系。   第二大特色是导演的手法,他大量融合不同的戏剧元素如通俗剧、荒诞剧、歌剧、木偶剧和疏离效果等,来推进剧情的发展。这样一种富试验性又绚丽的表现手法,不但引人入胜,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也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生命。话虽如此,这样多元的导演手法却同时给整部戏剧的节奏上带来了阻力,使故事的推展不够流畅,戏剧张力略嫌不足,削弱了原剧本每个角色的内心起伏和情感表达。   李布尔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去诠释这个经典,但仍保留了原剧本的主题精神。例如戏的上半段,观众可以看到整个舞台幻化成一个玩具屋一般的布置,而身形细小的男主角就一直在这玩具屋里,用极权威的方式去命令或驾驭比他高出一倍的女主角;女主角则一直带着天真的娃娃音,卑躬屈膝讨好着男主角。还有戏的最后一段,整个舞台变成了一个歌剧院,女主角用回正常的声音,一起和十几个人偶在一个个歌剧院的包厢前,唱出对丈夫的控诉和抗辩。这两段戏都强烈凸现了原剧本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对权威提出质问。   在这场演出里,本人最欣赏的,是饰演娜拉的女演员Maude Mitchell,特别是她在完场前的那段表演,强而有力的独白,赤裸着身子秃头的形象,都深具震撼和感染力。其他演员精湛的表演

艺术节评论 灵光四射《北京人》

《联合早报》2007年6月26日 文/吴文德 飞不起的白鸟黑鸟   也许他们是一只只拴在横柱上的乌禽,天空不过是慵懒升降的钢铁线。又或许,他们焉如笼中白鸽失了伙伴,离开了枷锁自由也承当不上。辛酸的翅膀沉浸于鸦片迷烟里,梳起的流鬓回旋在时运的玩弄里,早死的灵魂吐息于层层新的旧的油漆里,灰暗的将来投注在未出生的孽种里;幸福只存活在一篮乡下来的南瓜野菜堆里。 写出人之溃烂   曹禺的《北京人》再一次抒写自己所熟悉的旧家庭题材,企图对整个封建文化传统来个大清算。故事以北京一个曾姓世家的瓦解,生动刻画了寄生于封建文化的行色各异的生命,如何彻底走向人性湮灭的过程。曹禺着重刻画祖孙三代人间的矛盾冲突,写出“人”的特质、思想与情感。有自私迂腐的曾老太爷,有懦弱无力的大少爷文清,有精明虚伪的大奶奶思懿,更有情囚人困的老小姐愫方,曹禺展现了人吃人,扭曲且残酷的生活风貌。 昏暗灯区下的灵魂   喜欢李六乙富现代感的基调处理,那一声声绞肺摧肝的音效,让观众赤脚踏上碎玻璃之路,激情而痛快。僵尸般的角色们披着凝重夜色的袍褂,在浑明的舞台空间召唤那沥沥泠泠的无可奈何。当角色们在微明处看着你,他们的呻吟声即刻聚化变得立体,观众就被牵动到那一所没落凋零的曾府去。   舞美是这回《北京人》的一大看头,如霜如削的白纸片糊满着以四合院为主的舞台,脆弱和牢固马上成了最直接的对比,隐喻那陈年习俗礼教不过是荒虚的空壳。合院筑在倾斜台架上,鸟瞰的舞台画面更增进观众览视深深庭院里不可外传家事的冲动。舞台颜色很少,以白和浅褐色为主,当大灯点起,布景染上阴白残色,给人孤独、失落和忧伤的感觉。当戏来到尾声时,倾斜的院落大幅度加剧倾斜,演员紧抱柱子栏杆,呆呆望着昏茫茫的远方,观众已窒息于那紧紧守候与完全崩溃之间。这处理将剧本里的含蓄因素鲜明透彻地表现出来。 演活活死人     《北京人》剧本所采用的结构,是内外复线发展的多重网式,象生活一样错综复杂。人物的语言高度个性化,而且富于动作性和抒情性,使之具有深刻的感情张力和含义。好比苏联和挪威的经典现实主义戏剧一样,十分考究演员的能力与自控,不浮躁外现,又务必散发角色的灵魂。   但《北京人》满台年轻演员以扎实功力及现实的表演手法将人物一一活现,为这部经典话剧带来活力。剧中角色犹如长在演员身体里,从内而外地表现出来。演“老”的够寿木化,演“嫩”的够阳光灿烂,相当有说服力。如李六

艺术节评论 规范作文和后现代创作 评《全正面》

《联合早报》2007年6月26日 文/周文龙   如果以写作来形容《全正面》两位导演苏佳亮和李邪的作品,那苏佳亮的《机器》是一篇字句俱佳的规范作文,李邪的《小白船》则是一篇离题却文采绽放的后现代创作。   《全正面》是由艺术节委托的新节目,主要是孕育本地新一代剧场艺术导演。他们必须选出已发表的本地剧本以新视角来诠释,而且也受到表演长度、演出地点等各方面限制,创作上确实有不少难度。 发挥身为演员的优势   首次当导演的苏佳亮是经验丰富的演员,他所选的剧本《机器》,也是以文本和表演为主的创作,恰好发挥他身为演员的优势。   苏佳亮以平实、趋向自然表演的手法导演《机器》,使到四个主角关系表面上平静如水,实际上暗流汹涌。特别是导演以红色突出台上家用电器如洗衣机、冰箱等,令人看了触目惊心。   《机器》由陈赞浩编剧,主要描写两对男女,在压缩的时空里,因人物关系转变而逐渐改变自己的性格。剧中演员演技生动,塑造鲜明的城市人形象,引来观众不少笑声,这说明苏佳亮在表演力度、节奏的拿捏相当准确。   只不过在表现手法上他比较保守拘谨,无法将《机器》故事中更阴暗和暴戾的人性表现出来,结局处理少了一股爆发力。 充满个人印记的风格化作品   李邪重导郭宝崑的《小白船》,却是一个充满个人印记的风格化作品。导演借《小白船》这部具有浓厚社会意义的创作,表达自己对一个理想时代消殆的惋惜,同时对那时代的人及其理想致敬。   她抽段式演出《小白船》的剧情,在每个段落间又穿插了对过去热情追求理想主义的人的访问。这些访问是李邪对《小白船》的旁注,表达了她对历史真相、理想主义、社会真理的观点。   这些观点又不乏李邪主观化、情绪化的看法。比如她以近乎夸张化的“茶馆”式表演处理《小白船》片段,有意无意指出《小白船》属于过去式的东西,已不合现代时宜。在演出中,当演员说到“历史真相”、“汉奸”等字眼时,李邪都刻意打断演出,播放录制笑声,讽刺这些“字眼”会引来观众讥笑,以及审查局的禁止。   很多人表示他们喜欢这个戏,因为李邪敢言人所不能言,揭开一个被视为禁忌的时代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李邪已化身为一个充满热忱的理想主义者,她把这股热情融入《小白船》,让观众受到这股热情的感染而激动起来。   可是,有理想激情,充满社会意义的戏剧作品,是否意味着它在艺术上也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许多戏剧学者,包括郭宝崑自己,都清楚知道《

国庆庆典首次在滨海湾浮动舞台举行 叶聪吴文德受委重任

《联合早报》 2007年6月21日 ● 报道/胡文雁 周文龙   今年是我国建国42周年,国庆庆典首次在滨海湾的浮动舞台举行,万民期待。本地艺术界两位重要人物: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受委为今年国庆庆典的音乐总监,负责策划和统筹检阅礼音乐以及约50分钟的大汇演音乐;TOY肥料厂导演吴文德则首次担任国庆庆典创意总监,将以戏剧手法将国庆庆典变成一台精彩刺激的“舞台剧”。 叶聪:用音乐表现奋发向上万民同心 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受委为今年国庆庆典的音乐总监,他受访时说:“无比荣幸,但任务艰巨。”   今年是我国建国42周年,国庆庆典首次在滨海湾的浮动舞台举行,万民期待;叶聪被委以重任,负责策划和统筹检阅礼音乐,还有长约50分钟的大汇演音乐。   “我受委后,心里油然升起一股使命感,想做一部有完整结构和思想性的交响化作品,除了可以让万民同欢,也要有音乐上的深度,如此才能带来情感上的冲击,打从内心激发个人对国家的骄傲和自豪感。新加坡这42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如奇迹的变化,我要如何通过音乐表现这种奋发向上、万民同心的精神,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两大国家乐团首次携手合作   几番斟酌以后,叶聪选定他的合作班底:由本地作曲家潘耀田用交响乐手法创作和改编检阅礼音乐,并由罗伟伦和旅居本地的英国作曲家华特逊(Eric Watson)共同创作一部恢宏斑斓的大汇演音乐。此外,两大国家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和新加坡华乐团也将在叶聪指挥下首次携手合作,共同担任国庆大典的现场奏乐。   “我对音乐的要求是它必须一气呵成,既有东方的起承转合,又有西洋交响结构,而不是把不同乐段单纯串联在一起。”   整部作品因此拥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动机,国歌起头的首四个音,将以倒叙的、扩张的、裂变的方式,多次反复出现在庆典音乐中,此外,由叶良俊作曲的国庆主题曲“Will You”,也将从轻快的流行乐,演变成最后用西洋美声演唱的大型清唱剧。 还出动印度、马来乐团、南音乐队和80人合唱团   庆典音乐制作规模宏大,除了两大乐团的参与,还出动印度乐团、马来乐团和历史悠久的南音乐队,形式变化多端,有大合唱、独唱及乐器独奏。独唱部分包含西洋美声、流行和民族演唱;器乐独奏方面,则有小提琴、钢琴、马来六弦琵琶、印度手鼓和中国竹笛。叶聪说,这些元素都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之整个庆典音乐是包罗万象的,有原创与原始的对比,流行与古

北京、台北、新加坡与戏剧

《联合早报》 2007年4月27日 ● 韩咏红 来京一年多,我到最近才重温了以往在新加坡老做的事——看小剧场演出。三星期前无意中收到一份“首届亚洲城市青年戏剧节”的宣传电邮。看看,演出团体都是来自台湾的实验剧团,一共6家。收到电邮时已经错过了前面创造社等4团的剧目,但至少赶上了“李清照私人剧团”的《白素贞》,和“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的《Zodiac》,我已十分兴奋。 新加坡朋友问起我的北京生活,喜欢用这样开场:“北京,那么有文化的地方,你一定看了很多戏。”我的感受却难以三言两语道尽。北京当然是文化味道浓厚的地方,但这文化是散布在小市民生活里,也可能是寄托于画坛,在音乐学院,却不在现代剧场里,尤其不在先锋戏剧里。 怎么说呢?两年来我在北京大剧院小剧场看戏太少,大约七八场而已。人艺重排《茶馆》,主角濮存昕是人艺顶棒的好角儿了,可怎么找得到80年代于是之、英若诚带给新加坡嘉龙剧场的那股悲凉?去年看过大名鼎鼎的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白鹿原》,下半场,导演让十几头活生生的羊上台提供最写实的“羊群吃草”背景画面,于是观众忙着看羊,一时都忘了演员在干嘛。 说回最近看的两出台湾戏。《白素贞》的演员是日本能剧造型,演出象个歌剧,只有演唱没有台词。唱的是传统日本音乐的调调,歌词却俨然是文言与俚俗土语混杂的闽南话。在现场三角钢琴伴奏与中式鼓点声中,主唱演员站在舞台一侧,他既是“白蛇传”里的法海,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白蛇的心声。而这白蛇的内心独白,竟然也恶搞地加入了中国“芙蓉姐姐”的超级自恋情态,各种文化特性的碰撞与艺术上的和谐,简直迷煞人。 散场后我在十几个观众堆里,用抢火车票的热情买到一盘《白素贞》的演出音乐CD,在家津津有味听了好几天。 《Zodiac》说的不是星座,而是杀手与被杀者、审问者、追逐者,背后暗喻恋爱中情侣不断变化的关系。我们几个朋友去看,都说故事有点玄,但演员表演精彩,值回票价。 我和《海峡时报》那个同样喜欢剧场的同行聊起,为什么台湾剧场的“成品率”更高,他们的处理往往更有层次感?结论是,艺术创造者环境和其成品有密切关系。 我回想在祖国“泡”剧场的日子,新加坡许多带探索意义的舞台剧都很“冷”,有时甚至是“冰冷”得有些残酷。哲学、政治是新加坡剧场最显眼的主题,也可能是过于显眼了。哲学与政治挖得深,可能影响社会思潮;谈不到要害,观众就会难受。离开了这么一段时间回头看,我恍

优秀作业:《市中隐者》@王郁芬

《市中隱者》之城市神話 前言:這是一齣再現了新加坡的社會型態和城市荒涼的疏離感,通過迷離交錯的時空幻象,帶領讀者進入一個都市叢林的異想世界。劇中以四條主線故事展開進行,運用了荒謬劇場的特點,引起觀眾的共鳴、感動和認同的感受。本文就後設敘事和主角A,嘗試尋找人際關係的情感聯繫,在不同的現實和虛擬的空間中游移,最後練就一身好功夫-隱身術,而消失,或蒸發、或隱藏在人間。反覆地體會其中深義和奧妙,有著哲理劇的詩意和深長意味的理性思辯,也深刻揭露了城市生活的精神匱乏,和後現代的破碎感及拚貼完成。 舞台上的道具是一種符號,萊佛士塑像和魚尾獅是新加坡的城市地標和精神象徵。穿梭在其中的如地鐵、巴士、德士等城市的交通工具,更可顯示流動繁忙的社會景象。甲乙丙,沒有名字和真實的性格。男人和女人也沒有,只有性別而已。店主和賭友的關係更是疏離陌生,古人和俠士則是令一個國度、空間。主角A穿插在他們之間,形成一張無形的人際網絡,但彼此是沒有關係的關係,人與人的情感是冷漠和陌生的。 甲乙丙 而他們三人一開始和觀眾親切問候和交流對話,序場就打破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來的存在觀眾和演員之間的「第四道牆」,破除觀眾的心防,也意識著自己在電力站看戲,演出地點的血腥暴力開槍事件是真是假?又勸觀眾離開劇場,不要浪費時間,不如去逛街、喝咖啡等等。這些介於荒謬和真實之間,亦幻亦奇。一如隱身術般的神奇,藏身在城市中遊走,無政府的自由狀態,更加突顯了新加坡政府是有條理、有秩序的管理,不容紊亂的? 由A的口中幽幽的敘述著,另一個而更遙遠的國度,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阮籍的故事,阮籍是古代自由精神崇敬的代表。 那種放任自由的瀟洒曠達,和內心深處無人理解的痛苦,以及王子猶的夜雪訪戴友戴安道,乘興而去,盡興而返的率真情懷,正是喻古諷今,現代人所缺少的純真性格。戲劇就像一面鏡子,部分的反映了人生的縮影,不也是種反諷和變形。 古人和俠士 主角A從古籍中發現了隱身術也展開學習的過程中,吃了鍊丹,葛洪的《抱朴子》古籍教他如何隱身,可以看出渴望「解脫」的意義。不管發生在魏晉或是新加坡,電力站的廁所或公園的角落也好。魏晉服食五石散和玄談風氣,一如新加坡廁所的塗鴉文字,是某種程度精神的解放。而阮籍的放浪風流的行逕和他寫的《大人先生傳》與劇中的古人和俠客有著隱喻的聯繫,是暗指那些生活在新加坡的有志之士嗎?這是我的個人猜測而已。 「文化

优秀作业:《市中隐者》@刘楠

以存在之名 一个以寻找隐身术为目标的A,一个痴迷魏晋风骨的Apple,一个在危险的剔须和宗教中寄托身心的Automatic,是我们戏的主角。他没有名字,甚至到了最后没有了形体。可是,他有心,有痛苦,有逃避,有挣扎,有追求。 他爱“洗发”,他信“宗教”,他要“隐身”,而在这之后,有一样东西是共通的——他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寻找永恒的意义。 他说“被人触摸的感觉真好”,即使那是一种“危险的感觉”,可是因为危险,从而能够体会到心跳的加速和刺激的快感,因为触摸,从而感受到外在和自己的联系。通过剔须和洗发,A才能够肯定自己这个个体是真实存在着的,与外界发生联系的。 他在崩溃前,骂理发师道,“是照顾他,关怀他,体贴他,疼惜他,让他感觉到舒服,感觉到自在,感觉到自己的价值”。那是一种对于爱的期许,而背后依然是害怕自己的虚幻。 他面对十字架,他祈祷,他对着上帝,质询生命的意义。他问,“一辈子不出来么?”,“那只是暂时,那以后呢?”,他面对的实则是暂时和永恒的矛盾,是终极关怀的追寻。他在个人的沉思中,思索没有答案的疑问:死亡的不可避免,时间的不可停止,变化的不可否认,没有一样东西是常衡的存在。当A面对自己的人生,觉得生命和时间像青烟一样流逝时,他陷入无穷的慌张和痛苦,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对于终极关怀的考量,使他在十字架前跪下,衷心的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一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或是找到自己确实是存在的证据。 “Automatic这么形容一个人在周末呆在家里的感觉:仿佛身体在漫漫的溃烂,溃烂到最后,溶成green sticky liquid,……。他不希望自己最终之变成一个味道,一缕青烟。所以他很积极地学隐身术。所以他去教堂,然后去理发店。” 他希望证明自己是存在的,他渴望逃离所有的困扰,所以学隐身术。吊诡的事情就发生在这里,隐身的目的是为了从世界上消失,是为了让自己变为“一缕青烟”般的不存在,这样又如何能寻找他想要的存在意义呢? 他对于现实充斥了失望,他说“文化是人毁灭的”,他坚持“流行的东西都是虚伪空洞的”,所以他痴迷《世说新语》,疯狂的追寻那个时代的痕迹。这又是另一个吊诡所在。因为在A的口中,隐士是无所不能的。而如果了解魏晋历史的人就不能发现 —— A口中的一位隐士其实是《世说新语》中的多个人物:刘伶、阮籍、王子猷、陶渊明,甚至刘义庆本人;而魏晋风骨的背后实则

优秀作业:《郑和的后代》@陈愉雯

历史与现实的互相指涉 梦,是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愿望的实现。在监狱的压抑空间底下,囚犯所扮演的梦却更平凡,更接近真实。因此,当“我”在梦中看到真正的自己同时,梦与现实的互相交错,使“我”更确定他就是郑和的后代。接着的第二幕为郑和下西洋的序幕,开启了历时空间与共时空间的互相对照 – 历史与现实的互相指涉。 阉割下来的“宝贝”使太监丧失了“根”,反讽的是,这些“根”却成为他们地位攀升的工具。吊在空中的宝贝使太监悬浮在没有根的生活里。随着宝贝位置的升高,屋顶与土地的距离意味太监已过着没有根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随着社会环境的提升失去了根,同时也失去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位置。在经历波折的时候,人们的社会位置将轻易地被动摇 – 他们是否会坚守自己的土地,还是像他们的根一样,逃离土地? 不论社会环境有多好,人们的根一旦被阉割,他们再也无法寻找到一个属于他们共有的身份认同感。 在官方话语作为掩盖政治意图的手段下,郑和盲目地被政治势力操纵,失去了自身价值。这种政治处境引发郑和的自我反思,进而对现实进行指涉:人们在充满官方言语的社会语境下被“净身”,他们的自身价值也因此丧失。郑和被朱棣赐姓换取性命,意味在这种高压的政治语境下生活的人们,必须让自己的内在思想死亡,才能获得在这个社会继续生存的权利。不论郑和还是现实中的人们,即便是及时的觉醒,对于自己所受到的压迫,他们已经无从反抗,无能为力。 “人人之国”或“王王之国”给了岛民幸福的生活,代价就是岛民的肉体阉割。现实生活中,肉体阉割可解读成精神阉割。人们从小就生活在符合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体系中,他们原有的文化根源已经在官方教育制度的“灌输”和舒适环境的“安抚”下消失。在文化和思想改造的过程中,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精神阉割。因此,纵使人们在长大后依旧能够满足官方在利益上的需求,他们的精神和文化思想早已死亡,同时也丧失了把文化延续下去的能力。 剧本中各种不同的人物观点和时空都在最后一幕交错。从历史空间而言,这幕是郑和的自我反思。他失去自己的价值,永远过着漂泊的生活。从监狱空间而言,这幕再现了囚犯重新投入社会前的彷徨心情。他们深知自己已经被放逐,在社会中失去了身份位置。从现实空间而言,这幕是人们被精神阉割的结果。人们和郑和一样过着漂泊的生活;和囚犯一样失去社会中的身份位置。三种空间和观点的结合,再现了隐含的指涉对

优秀作业:《棺材太大洞太小》@沈雪芬

看着办吧! 《棺材太大洞太小》叙述的是“我”祖父的棺材进不了洞而“我”被迫得找出一个解决方案的故事,以“互看”的概念为主导,使此剧更为生动有趣,意义更为深长。 一开始就有许多人出席“我”祖父的葬礼,有些甚至不是亲戚,而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的围观者,使“我当时就觉得在被人参观”。表面上,“我”是被注视的。实际上,我才是注视者。 注视本来就是件双方面的事情,你若不是在看那个人,又怎么知道那个人在看你?但是注视也可分为主动者和被动者的注视,就是拥有“看”的主导权者以及被注视的人。围观者在看热闹时,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评论这场葬礼和“我”,但是却万万没想到“我”也同样在评论这些围观者。例如:“我都认不出到底哪一些是亲戚,哪一些不是”、“我看最少有两百人。大多数我都不认识”、“他们大多数都不是我们家族的人”、“当时有很多人是在参观”等。 围观者似乎是导致“我”必须要做得体面、不能丢脸的因素,所以棺材太大才会成为一个如此棘手的问题。但是“我”却能看得更多,不仅窥探到围观者看热闹的心理,甚至“还有不少人带着相机去拍照”、“有 ‘滴滴嗒嗒’的声音,那就是他们在拍照”这类不太合适的行为。葬礼本来应该是严肃的,悲伤的,这些人却不尊重“我”的祖父及死者的家属,不顾及他们的感受,显得太没人情味了。“我”被他人注视是“我”意料之内的事,所以言行举止都可遵照一定的规范。但是围观者却没料到自己才是被注视的人,所以其实“我”才是真正的注视者。 从“我们一个个站在那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到“没有一个人敢笑”,“互看”的概念就尤为明显了。这时,大家都好像没有主次之分,都意识到自己在看人的同时也被注视,所以更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因此“不敢笑”。 在“人人都在望着我,等我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因为某些技术问题,葬礼中断,吊丧队在此,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我”已明显地跳出“被看”的框框,主导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可见“我”不仅是被注视着如何处理祖父葬礼的“长孙”,也是拥有“看人”主导权的“葬礼的主持人”。由于“我”在表面上被围观者注视,故事才能有所发展;而在故事发展的同时,实际上已掌握主导权的“我”则让我们看见围观者对这场葬礼的种种情感与反应。 其实“互看”不仅发生在“我”和围观者之

优秀作业:《市中隐者》@郑迦馨

隐者之道 A ,一个穿梭古今的现代隐士。他无名无姓,没有职业,没有背景。就是这么个“白纸一张”的戏剧人物,游走在《市中隐者》这部剧里,寻找隐身术的秘方。A,可以是Apple, 可以是Automatic,可以是 All 、Anyone……可以是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在这个现代文明社会里,科技发达,一切自动化的情况下,个人隐私变得很渺小。资讯的普及化,也使人人的隐私随时有可能曝露在人人的面前。A在剧里寻找隐身术的秘方,因为找到了隐身术,A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担心被别人发现。寻找隐身术的意象,可以被解释为维护自身隐私、抑或保护自己免受侵害的举动,也是A最早给隐身术下的定义。 古代的隐士受不了社会的光怪陆离,纷纷离开人世到深山隐居,以求明哲保身,甚至学会了隐身术。现代的A,也同样的觉得生活无谓,大家关心的都只是关于别人的闲话,所以A想要学习隐身术,把自己隐藏起来。学习隐身术成了古代与现代人维护自己的隐私、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管道。然而,剧本文本里却出现了吊诡的现象:古代的隐士学习到了隐身术,但是却常常隐身跑到别人的家里,偷看人们在家里没有人的时候才做的事情,侵犯了别人的隐私,甚至还把别人的一举一动写成了一本书,宣传出去。A身为“找隐身术”的人,理所当然就是想要维护自身隐私以及保护自己的人,结果在“厕所两男”的那一场戏中,竟然想翻过他与男人之间的围墙,和男人一起读墙上的涂鸦文字。如果说厕所的每个间隔是个人隐私的再现,那么A翻越他与男人之间的墙,就可以被解读为A侵犯了男人个人隐私的范围。在“电话之间”的那一场戏,电话插拨的情节里,A、男人和女人竟然可以同时听见三个人之间的对话,原本“隐私”的空间被打破,三个人都成为侵犯彼此隐私的人。另外,在剧本开始和结束场出现的甲、乙、丙三人,谈话的内容总是围绕着别人的闲话----A的故事,理发店店主的故事。这些人物的过去,都是由三人口中说出来的,而且是极为详细并且涉及个人隐私的故事。如果说路人甲乙丙都可以对主角的隐私那么了如指掌,我们可以想象文本中角色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个人隐私的。从这一系列的吊诡反映了奇怪的现象:似乎人人想要拥有自己的隐私,却又一再的去侵犯别人的隐私。文本中的个人隐私一直不断的被侵犯。在没有个人隐私的情况下,人也失去了尊严。丧失了尊严,人就显得没有价值。 A生活在一个缺乏个人隐私的世界中,丧失尊严,

优秀作业:《市中隐者》@王珮潔

现代人思考的必要 吵杂的城市,带着慌乱和迷失,影响着我们这些都市人。 我们活着,仿佛都在忙着追求些什么……而财富、爱情、学识、文化、修养,等等,都是可被视为追求的目标。在《市中隐者》,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店主、女人、男人、和A虽然都各自在追求着一个或更多个目标,但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似乎都忘了深思的必要。 店主,麻木的追求着一笔横财。他并没有思考过,自己可能会重蹈父亲的覆辙,更没有考虑自己脚踏实地的过日子,把赌博的习惯戒掉。 女人躲到公园,追求着与Orchard Road 和Marina Square 不一样的“刺激”。但反讽的对变态和暴露狂不感兴趣,却欣赏上无聊的男人。而男人,本来是要追求女人当他第十个女朋友,和她有一段“长相厮守到海枯石烂”的爱情,但最后却和她在公园里做爱。男人和女人在满足自己生理上的欲望时,并没有加以思考其中的荒谬。 A,为了得到文化与精神上的升华,不看电视剧,反而看书,而还是“古代人的书”。A 甚至表明了时代——魏晋南北朝,此时代的书都是文言文。能够阅读文言文以及了解并思考其中的意义,必然在文化修养上有所提升。其中,A为观众叙述了“一叶障目”的故事,原版的结局却与A的版本迥然不同。A很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所误解,而他竟然在毫无考证或反思的情况下,相信了自己的诠释,并开始找隐身术的秘方。 A在寻找那片能让他隐行的叶子时,以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一定会找到”。他根本没有考虑到其中所会碰到的问题——在新加坡这个没有树林的地方怎么能够找到那片叶子?当A开始在问其他人“你看得见我吗?”,他根本没有考虑到那些人的可信度。他天真的以为大家都会帮他,但他错了。 最初A不看电视剧是因为电视剧无法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可笑的是A在积极追求隐身术的过程中,也实行了一些非常不符合逻辑的事情。然而,A也不曾考虑到这一点。 除了隐身术,A也有投入宗教与常到理发店“Shave和洗头”的习惯来追求心灵上与肉体上的满足感。 宗教,不只是追求心灵上的满足感,对A来说也是一个填补他心灵空虚的过程。当A的心灵被甲乙丙伤害后,他便走向十字架,追求心灵上的抚慰。可是,A的这份追求,只是在形式上的投入主的怀抱,而并没有用心去感受、体会、和思考基督教各个元素的含义。 当A在十字架面前彷徨的四处望,犹如还没坚定对十字架的信心。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再现,而圣经也云:“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

优秀作业:《郑和的后代》@陈宇昕

切割底下的追寻 “切割”,似乎是建构郭宝昆先生《郑和的后代》的重要因素。从形式结构上的,到表演、语言上的,都有。在种种切割过程的渲染下,一种重新连接的联想不经意地被引发出来。虽然切割与连接是对立的,但强烈渲染切割似乎就是要引发对连接的思考。远赴南洋的祖先,甚至是我们,都像是郑和的后代一样,日夜体验着被阉割的享受,活在没有定位的方向——引发一种对文化、宗教、性别定位的遐想。 戏剧,更兼是戏中戏,不只隔离了空间、观众与演员,更隔离了虚幻与现实。《郑和的后代》就在重重的切割与隔离下进行。零星的片断就好像剪报一样,被一张一张裁剪出来,铺排在空间里让人查阅层出不穷的各种切割过程。 出狱在即的狱友,象征着被隔离后在即的连接,但,一切都暗含未知不安的汹涌。而戏中戏就是利用这种对连接的渴望与彷徨来呈现一场场血肉淋淋的切割,甚至是阉割。这种渴求,便成为梦里的追求,用一种相反的形式呈现。虽说梦相当程度再现了现实,但始终,梦究竟也是从现实中切割出来的产物。 郑和,伟大的太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他失去了自我的定向,就像当年被阉割了一样。永乐皇帝夺走了他的“姓”,更夺走了他的“性”。他成为船队的统帅,亲手把一艘艘巨舰,从港口的靠岸中切割出来,漂泊在迷茫的苦海上,摇摇荡荡,在风波中显得不安。他,爬得很高,宝贝也越悬越高。但,宝贝始终悬不上苍天之巅,降至最低也还不能着地。就像根,被一根根从土地里拔起,悬浮在空中,就失去了一切定位。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西西《浮城志异》中,人都悬浮在空中的那一幕,一张张面无表情的个体,更显迷茫、彷徨。土地,就像是你我认知的信仰、文化身份一样。失去土地的根,就失去了生命的泉源,失去了生存的依靠。如果说我们都是郑和的后代,那么我们的根也必然被阉割出来,悬在空间的某一处,迟迟不肯归来。就像南来的祖先们漂浮在海上,摇摇晃晃的不安,落地后生不出根的恐慌。 如果你很仔细地观看了《郑和的后代》,那你一定就切切实实地掌握了阉割的技巧——痛苦而快的,还有享受而慢的。文本里尊称此过程为“净身”,若按宗教语言来解释,那就是另一种切割——世俗的切割。看到这一幕,其实你已经慢慢被切割开来了——不堪入目的过程,教你如何阉割你自己的根,而你,也就动手尝试,把自己也阉割掉了。只有当你用手检验根的存在与否时所产生的惊慌,才能够让你察觉到根的重要性。 男人的阴茎,一种尊严与权力的象征。当它被油炸、风

优秀作业:《郑和的后代》@陈秀莉

古今相对的错体:郑和与“我” 在《郑和的后代》里,跨越了两个时代,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下都“产”下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明代威风凛凛的太监郑和,一个是现代正在等待释放的囚犯。 表面上,郑和和“我”似乎存在着对立关系,一个是为国家效忠的太监,一个则是无益于社会,甚至有害社会的囚犯。然而,它们之间也许并不只是单纯的阶级对立关系。历史上,太监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主人,或是犯下强奸犯的罪名而被惩治成太监,或是打仗时胜利的那一方将另一方的男人俘虏过来而使之成为太监。总之,太监的命运总不是好的。而“阉割”似乎变成了一种罪行。因此,在《郑和的后代》里,不管是“我”或是太监,其实都在承受着社会所定下的罪行。在第八幕里,“我”梦见了自己是郑和,首先是意气风发,精神百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惊恐,害怕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宝贝,害怕自己已被阉割,是害怕失去性器官的惶恐,同时也是害怕被“惩罚”的一个隐喻。现实中的“我”是正在刑期的犯人,在“我”的身上已有一种罪恶的惩罚,因此,在“我”的梦中出现“惩罚”的暗示,是很容易理解的。 郑和,从刚开始被俘虏为太监,转而成为一个领导下西洋的大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文本里所看到的郑和的形象,却不是个威风凛凛的形象,而是郑和对于漂泊的无助与无“根”的失落。对于郑和这个情感的描写,其实是由“我”而发的。因为是在“我”的梦里的郑和,因此,郑和便是一个灌满了“我”的影子的,运用郑和太监这个躯壳,而加入“我”这个囚犯的内心感受。他们是一体,但同时,他们也是两面的。因为,将郑和对比“我”,其实有一个反讽,那就是漂泊的权利。郑和是一个七次下西洋,游走江湖的人。而“我”是一个被囚禁在监牢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郑和是“净身”,而“我”却是“禁身”。因此,漂泊的意义有两层,一方面,漂泊与犯人的囚禁成了一种对比,是囚犯内心一个深沉的感叹,因此在“我”的梦境里有所显现,但这又是一个经过“伪装”过后在梦里的显现。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我”出狱后的对世界的彷徨,这就仿佛是在海上载浮载沉的漂泊。 我们可以把联欢晚会视为古今相对的一个连接点。联欢会不论在古在今都有。现代中的联欢会便是整个《郑和的后代》演出的背景,而在明代的联欢会则是郑和在异地与异族一同欢庆的节目,更加突出了郑和是异族的身份。在联欢会的尾声,客人与主人将金银瓷器和奇珍异兽互相交换,野兽具有性的暗示,因此便暗喻了当时以自己的性器官

优秀作业:《郑和的后代》@陈汉远

游离的诠释:梦 “最近我经常做梦,做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了。” 《郑和的后代》是一场梦的延长,主人翁“我”自觉自己开始在现实与梦境中游走,历史与当下的交错。他的梦穿越了一切,活生生地在岁月的记忆里存活了下来。首先,立在现实当下的“我”,开始去回味梦境里的一切,当他发现自己开始被梦境吸引了,于是他渐渐接受了梦。梦,也开始为他的一切进行自我与想象的拼凑。梦里拼凑的是潜意识的自己,历史再现的是被现实压榨的自己。一切都感觉那么契合,却又是游离在现实本体与虚构意识两个“事实”。偶尔,这两个事实是分开进行的,但又不断的出现一种游离在一个现实表层的现象。偶尔,事实会让“我”惊醒,就像“我”想象了自己原来是郑和的后代。一梦醒来,浑浑噩噩的令人心惊,却又不得不接受原来自己亦是郑和的再现。 梦,是另一种记忆的诠释,它在睡眠时发生。在某个层次来说,梦是一种狡猾的武器,它看似无意识,却又精于在人毫无防备的的睡眠状态下,进入人类的思维空间,挑起人类潜意识里的记忆,进而创造出令人质疑真假的记忆。而“我”的这一场梦,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梦转载了现实,也操纵了现实。“我”质疑自己,接受梦的诠释。“我”梦见了自己,看见了郑和,更看见了历史在时间的磨炼下,产生了一个难分难解的梦。于是,在这里,梦成为了一种枷锁,它沉沉的附在人的意识里,进行主导权的转移。原本属于超现实层面的梦,只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但是,在剧中,梦反扑了现实,展示了它的势力,让“我”渐渐妥协、相信、认同它的指示。 “我”渐渐走入了一个精神层次上的省思,在梦的笼罩之下,“我”参与了梦的活动,开始以局内人的身份在梦里找寻自己那游离在肉体现实外的自己。从一个太监,“我”发现了,原来这残酷的阉割动作,在古今中外不时发生。在浩瀚的历史卷轴里,阉人只有服从的权力,这也是阉人仅有的最大权利。与其说“我”惊觉与此,倒不如说“我”的潜意识里接受了这一种权利。当然,这一种权利,是一种“被赋予”的权力。渐渐的,梦里发现的郑和(史实人物)原来也是这种权力的附庸者。郑和真实存在过,却又是遥远而缥缈的人物。“我”渐渐被梦吸引,被郑和吸引,开始游离在梦与现实之间。“我”越是发现郑和的无奈、无助之余,更是衬托了自己的处境。原来,在历史里漂泊的郑和,与在梦里游荡的自己,跟现实原来一直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是一种虚构意识的认同,更是一种潜意识的屈服。梦的出现愈发

优秀作业:《市中隐者》@丘幸涵

从束缚中超脱 在城市里浮游,压抑自我、隐藏本质,这就是A。A,也许是abnormal,也许是absurb。在剧中,只有A的名字是英文字母,显然,A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名字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是人群中的异类。他害怕最后只剩“一缕青烟”的下场,但他又留恋人群,想从人群中寻找慰藉,这种在束缚中偷安的想法,造就了他这个“市中隐者”。 A压抑本性,以自己的方式来获得心灵和身理上的慰藉。从宗教中,A得到心灵上的平静,在理发店里,他找寻身理上的抚慰。“又便宜,不须承诺,只需付六块钱”,对于A来说,理发店的服务代替了另一种交易,A在店主男人味十足的抚摸中,得到卑微的快感。只是,排挤他的世俗侵扰无所不在,圣经历的教义明明白白唾弃着他,使他每每承受着精神煎熬。而理发店,总是功利气氛浓厚,A在城市中找不到完美的乐土,这使A向往起隐士所生存的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系开放,儒家礼教不再统治人心,人们提倡老庄的“无为”,追求个人自由、精神的解放。90年代的新加坡,政府机制僵化、管制严厉,为了取得快速的进步,在社会上实施了多方面的禁锢,A的性向是被人抨击的对象,A的不自由和恐惧便是源于此。多方管制的结果是,对比魏晋时期人们记录在文学上的缤纷多彩,人们的心灵麻木、枯燥,如男人和女人。然而,魏晋南北朝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时代,文人依旧被世俗功利所束缚着,如阮籍和陶渊明,前者陷在政治漩涡中,而后者选择放弃理想逃避世俗,看似开放实则痛苦的时代,和现代社会对又是遥相呼应,A所向往的理想世界,真的存在吗。 古人和男人,他们和A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他们鄙视社会,躲避世俗,蜷缩在某个角落自艾自怜。A和隐士都是想逃离世俗的人,隐士看似脱离了世俗,但象征功利的侠士却一直束缚着他,提醒着他无法施展抱负的遗憾。而男人和A都喜欢躲避在厕所这种私密空间里,调侃社会的庸俗,自我疗伤、安慰。然而,当A敞开心扉,向古人求助“隐身”法、向男人要求见面时,他们都不约而同无视了他。后来,侠士在十字架前将古人和男人抱走了,这暗示他们都不是A理想的心灵依靠,宗教、古人的避世、男人的躲避,都不是A所应追求的人生方式。 A怕脖子被风刮得疼,其实暗示A对社会机制与舆论的抵触。当理发店的老板因为一张彩票刮伤了A的脖子时,这对A来说,无疑等于唯一所能求得身理慰藉的天地,最终还是被社会剥夺了。当A转而到用以躲避尘嚣的厕所时,世俗依旧侵扰着他。接

优秀作业:《市中隐者》@张英豪

隐者的寂寞:试解读《市中隐者》的内心世界 第一次阅读《市中隐者》,就感觉到字里行间充斥着寂寞、空虚、无奈。第二次仔细阅读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文本中的舞台指示、对白、情节等等,都在建构一个寂寞的意境。这个意境仿佛就是主角A,或者任何想隐身于市中、已隐身于市中的隐者(如角色“古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仿佛也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人内心的寂寞(如文本中的各个角色)。既然文本的故事可概括为A寻找隐身术、最后成功的过程,了解隐身术、隐者和整个关于“隐”的概念是很重要的。而理解“隐”这个概念之后,将更能体会文本渲染的寂寞的意境。本文试图通过解构“隐”的概念,再重构出文本中寂寞的意境,揭发“市中隐者”们的内心世界。 照字面上的意思解读,“隐者”是指住到没有人的深山里、过着隐居生活的人,就像文本中的“古人”。这些人为什么离群而居呢?文本中就解释到“他们受不了社会的光怪陆离,他们不想同流合污,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都纷纷离开人世”,隐居深山。既然“古人”避居世外,那么为什么学会隐身术的他会“常常摘了一片叶子,到城市去,跑到人们的家里”呢?剧名《市中隐者》的词组配合 – 喧嚣拥挤的“市中”,和离群生活的“隐者”,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吊诡性。 基于 “隐身之后,住在山林里面有什么用呢?隐身没有人看见,不隐身也没有人看见啊!” 这原因,古人在学会隐身术之后常常到城市中去。古时候曾经有人说过“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出处不祥)这样的一句话。意思是指隐居深山的隐者只能算是层次低的“小隐”,真正有本事的“大隐”能生活在喧嚣的闹市中而不受世俗干扰,维持心灵的宁静、自由。 古人是靠隐身术才肯到城市中去的,并非真正的“大隐”之士。侠士三番五次邀他出山他都拒绝,就显示出他还是不能摆脱世俗欲望的干扰,隐于市中而依然维持心灵的宁静、自由。但是他又凡心未泯、留恋红尘,所以他始终在矛盾里徘徊。 相对于字面上的解释,在文本的语境中,所谓的“隐者”其实是指会隐身术的人,像古人和A。文本故事本身就围绕着隐身术发展,古人用隐身术穿梭城市中,不正是“市中隐者”吗?理解“隐者”实际上是指会隐身术的人,对解读文本有所帮助。 再谈隐身术。隐身术是一种让别人看不见自己,相当于隐形的法术。文本中就提到了几种隐身的方法。其一,是角色“古人”的方法 – 用一种能让人隐身的树叶。再来,是一种灵丹,只要吃下三颗就可以隐身,吃下九颗更可以长生

精彩报告:《跟我的前妻谈恋爱》1

黄曼君、丘幸涵、王珮潔、谢秀彬、李慧仪 从“性”出发: 思考[性/爱情/婚姻]的方程式 自古以来,“性”这一课题便不断在文学中被探讨。“性”除了指“性欲”,也包括“性别”这一课题。本报告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跟我前妻谈恋爱》这出剧所包含的“性”符号,即“性”的再现、隐喻等等。本报告引用弗洛伊德所发表关于“性”的概念,作为“性”在报告中的定义和解释。“性”包含了比寻常观念更宽泛的意义,不仅仅指生理上达到的快感,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生殖,而是为了获得快乐的感受——所有富于感情的、友好的冲动都属于性冲动。因此,接吻、手淫、亲密的动作都可归纳为“性”。换句话说,所有广泛的爱都隶属“性”的范围。此外,本报告也从“性别”的角度,分析《跟我前妻谈恋爱》这出剧里两性之间的权力主导。结合“性”两方面含义,本报告最终会对男女爱情发展的方程式,[性、爱与婚姻]此组合做一个概括性讨论。 [性、爱与婚姻]是不是既定的方程式组合? 《跟我前妻谈恋爱》,其剧名便透露了好几层含义。从表面上看,主人公马勇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好友张琪与自己的前妻谈恋爱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则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在好友与前妻恋爱的过程中重新恋上前妻。剧情也以这样的形式发展出明暗两线。剧中两对情侣的恋爱是剧情的明线,而暗线便是马勇和晓红重燃爱火的过程。 再看其更深一层含义,《跟我前妻谈恋爱》,“前妻”与“谈恋爱”本是对立的两组词句。“前妻”标示了一段已流逝的关系,而“恋爱”则是一种进行式关系,将两者并列在一起,即和已错过的对象再次恋爱,这似乎产生了一种时空交错的幻觉。进一步来说,“前妻”表示“已逝的婚姻”,则代表一种责任的卸下;而“谈恋爱”这种人伦关系,并不存在履行“责任”的义务。 看《跟我前妻谈恋爱》这出剧名,似乎标示了一种不存在责任关系的交往行为——“和前妻谈恋爱”——摆脱责任的同时,却又能享受各种恋爱带来的欢愉,包括性行为。 这部剧在马勇和晓红之间浓厚的“性”暗示后,以一场突兀的RAP来结尾。马俞两人重燃爱火,但并没有定下新的婚姻关系。追求“性”与“爱”,同时摆脱责任义务之爱情观,似乎是《跟我前妻谈恋爱》结局的留白给予观众的思考。 接下来,本报告会从不同方面,解剖《跟我前妻谈恋爱》剧中诸多有关“性”的再现、隐喻,展现“性”在男女爱情世界里的重要性。 《跟我前妻谈恋爱》这部剧,是以现实主义的形式呈现的。舞台空间

精彩报告:《跟我的前妻谈恋爱》2

洪于杰、傅俊豪、刘翘铭、王郁芬 三角情感关系 在剧中,三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贯穿全场。爱情、友情、亲情环环相扣,互相牵引,把剧情带入一个又一个高峰。人物们必须在两者甚至三者之间做出个选择,在过程中,必定经历一番内心挣扎,这也是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内心冲突的关键所在。 爱情: 首先,马勇与与前妻,俞晓红之间由始至终都存在着爱情,但期间也和赵慧有了男女之间的关系。所以,整部剧中,马勇周旋于这两名女子之间,难以取舍,无法做出个彻底决定。另一边厢,张琪经马勇的介绍,正式与晓红交往,对她更是一往情深, 可惜,晓红终究爱的不是他。 友情: 马勇与张琪是好哥儿们,也是因为彼此间的挚深友情,马勇才安心把晓红介绍给他。但也是友情,马勇到后来越来越感到窘困,因为他无法在爱情和友情之间做出抉择,以至搞出“红高粱” 这个闹剧来。最后,马勇才鼓起勇气、坦诚面对自己的好兄弟,张琪和一直所深爱的人,晓红,并在爱情与友情之间做出选择。 亲情: 赵慧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当当。同时,她也很喜欢马勇。起初,一切看似十分协调,爱情与亲情好似能取得平衡。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当由始至终都无法接受马勇,这名未来继父。结果,赵慧不得不在爱情与亲情之间做出选择,并选择了亲情。 情感的比重起伏不定,并不是简单明确的,尤其是张琪,由始至终都被马勇牵着牛鼻走。他时而恼怒晓红的野蛮,时而又坠入爱河,其情感波动比起其他人物来说,更大得许多。 “蝴蝶” 的意象 从“蝴蝶” 的意象中看整部剧,有音乐的“两只蝴蝶” 还有俞晓红的红色高跟鞋的蝴蝶结,及粱祝的典故由来,为其中的互文性。“蝴蝶” 象征了美好的爱情,也代表了马勇由于不信任,使得蝴蝶成了书本的标本,任其“ 枯萎” 、无法活得绽放,两人的关系僵化,婚姻触礁。那“书本” 一如马勇的顽固观念,让晓红这个美丽的“蝴蝶” ,带着自己的美丽和哀愁,黯然出走婚姻的束缚。一方面压抑的情感,没有洗刷冤屈,一方面放在心中折磨着彼此。“两只蝴蝶” 也成为马勇心中永远的痛和打不开的心结。 音乐效果 音乐也贯穿了马勇的内心世界,起伏不定的发展。由“宝贝对不起” 的歉意后悔“两只蝴蝶” 的二人回忆,尽管是痛苦的回忆,到后面激昂的“红高粱” 。反反复复的感情纠葛,内心的焦躁不安,藉由冰凉的“矿泉水” 来降温冷静。第三场马勇和俞晓红喝水的桥段,一下要喝,一下不喝。马勇表明两人的关系是朋友了,不是夫妻,但以朋友的身份

精彩报告:《暗恋桃花源》1

陈宇昕、郑迦馨、陈秀莉、陈愉雯、何慧芳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融合了古今、中外、悲剧与喜剧、传统与现代的实验性剧场。五味陈杂,结合了情节、人物、场面调度以及暴露演出过程。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的连接点竟然是一个更不相干的女人。在干扰与被干扰之间、和谐与不和谐之间、清楚与混乱之间,我们发现一种连续性——女人的重要性。 女人,一个寻找南阳刘子骥的女人,寻找着某种希望。她尝试在两个剧中寻找她的刘子骥。她看见希望,也扑空失望。《暗恋》的第一幕里,女人看到了江滨柳与云之凡亲切又热烈的追求。一曲《追寻》乘着年轻恋人的喜悦,一种强烈的感染。重排新年——重新团聚,但原本平行的街灯交错了,一条直路变得弯弯曲曲,为重新团圆埋下不安的伏笔。 秋千荡漾就好像是女人徘徊的节奏。全剧交错的结构,就是徘徊的秋千荡漾时的感受。第一幕结束,对于女人来说是一种希望的开始。《桃花源》的横空出现,在强烈的传统歌仔戏伴奏下与《暗恋》安静的配乐激烈摩擦,烘托各剧悲喜的落差程度。失落的赖陶、无奈的逃脱、漫无目的的追寻,这种实际行动让女人不得不第一次开口,不得不确认方向,不得不激动。 剧中剧里的人物开始寻找,剧中剧外的人也开始寻找。女人帮着拖出道具(秋千、路灯),似乎很想促成这一切的追寻。一则寻人启事竟然成为老年江滨柳临死前的最大希望。一个半醒的梦交织着之凡年轻的热情与美如苍老的伤心,交织着飞奔与凝滞的时空。梦醒,期待的崩溃,女人却又把路灯拉得远远的。瞬时,这条路越来越弯曲,越来越不明朗。 桃树逃出来了,赖陶面对着全新的世界,发现一切都与现实相反。一旁,留白的布景在慢慢被填满。但,相反世界的“留白”及可能成为“白流”,难道,一切都白流了吗?赖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但女人却一无所获。她很激动,披着一身的褴褛,赤裸着双足踩着满地的桃花,眼神更复杂、更不可思议。 两个剧团划地求和,竟然同台演出。相互的干扰达到了极限,但肉眼看到时的那种诙谐却是畅通无阻的。这是两个剧的对话,荡秋千式的对话。当江滨柳讲话时,背后奏的是歌仔;当赖陶无奈的时候,背后却是电子琴的伴奏——一种融合与让步。当二剧达到共识时,女人更显无助、孤独,产生强烈的落差。 《桃花源》,赖陶回到人事已非的现实,却带不走春花,就好像带不走春花秋月一样。问心,就是自己,给了自己一把橹,再次划向桃花源,并在一片鼓乐喧天中带着遗憾结束。管理员,一个促成这两个剧团一起排演,也是

精彩报告:《暗恋桃花源》2

邱欣燕、方秋雯、刘馨薇、刘美云 时间与空间 《暗恋桃花源》是由两组剧团因场地问题,而于同一段时间在同一个空间上进行着戏剧的彩排。 对于舞台空间的运用,这两组剧团是交错的进行着,彩排着不同的剧幕。场景的变换加强了寻找的意味,辅助着时间的连贯。在彩排《暗恋》的剧幕时,布景及道具的使用,使观众有种身在40年前上海及台北病房的错觉。而《桃花源》的场景,逃不开老陶的家,大海及桃花园的空间布置。 时间上的安排,也是与寻找有直接的关系。《暗恋》是江滨柳寻找与云之凡的过去,过去令他的难以忘怀的一段情;《桃花源》则是赖陶寻找解脱,而向往美好的一面。他们都找到了么?是的,他们都找到了自己心中所属,但是时间已成为一种负担,令所有原先的甜美都变质了。江滨柳终见到了日夜相思的云之凡,但她已经为人妻子了。赖陶找到了桃花园,但袁老板及春花已经结为夫妻了,他们的生活不实际美满。《暗恋桃花源》更是这两部戏剧的放大式,由寻找刘子骥的这个女人,点出了寻找这令人心碎的茫然,她终究找不到,更是疯了。 其中有趣的是,在第五幕,舞台被分为两个部分,《暗恋》及《桃花源》在同一个空间及时间上进行着表演,对白也配合得恰到好处。而就在这一幕,《暗恋》及《桃花源》就如一部名副其实的《暗恋桃花源》,它们是共存共赖的。从这一幕上的空间去详述,时间有着被连贯的顺序,即过去 — 现在 — 未来。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时间(现在)重叠性及被缩小式的时间镜头,即三个不同的时段就放在一个空间详述 ,极其精彩。 特别提起女人所处在的空间及时间性,她是处于《暗恋桃花源》的叙事空间,但扮演着的是能穿越任何空间及时间的角色。她可算是浓缩式的时间纪录人物,因她也经历了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事历。“记得那一年,我们在南阳街,吃了一年的酸辣面……”当她正怀旧时,那灯柱却被大胖移走了。最后,当她疯了,就在舞台上撒着花。她没有一个特定的场景空间及特定时间去扮演她的角色,但随时随地都在扮演着。对于刘子骥的模糊印象,甚至两次认错了刘子骥,而且不受拘束于《暗恋》及《桃花源》的彩排的干扰,能随地徘徊在场地(例,第五幕,当要彩排《暗恋》及《桃花源》的时候,人都散了,但她还是站在舞台中央。),足以发觉她的角色任意性。她是在寻找某样曾经迫切寻觅的情人,但在当下的戏剧内,她犹如戏剧的灵魂,点出了寻找的主题,也点出了对爱情的痴。 除此以外,这场戏剧有了不少的假定性,让演员

精彩报告:《十年之痒》1

陈巧慧、黎品婷、王慧萍、梁维彬 《十年之痒》,英文名称为Game Play,顾名思义,即是一对夫妻把婚姻当成一场赌局,赌注的是他们十年的婚姻。他们允许彼此寻找外遇对象,还设定游戏规则,这在现实中有可能发生吗?更巧合的是这对夫妻是在愚人节结婚的,在现实生活中这几乎不可能会发生。 另外,耀辉的老婆叫Chris, 老婆外遇的对象也叫Chris,一切就像一个玩笑,就如剧名Game Play给人的感觉,暗示这只不过是场游戏。舞台的设计及摆设虽和《跟我的前妻谈恋爱》一样有卧室、客厅及厨房,整体看来却不贴近现实,在现实中哪有人会隔着那么长的桌子吃饭啊?可见,这出戏剧含有了许多非写实的成份。 在空间的运用上,戏剧以两面舞台的形式呈现,观众面对面而坐,因此演员与观众能互相交流、观众与观众也会互相影响。舞台就像一面镜子,观众藉由这面镜子从演员及舞台看见自己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当演员望向一侧的观众时,后方的观众只能从对面的观众的反应间接地看到演员的表情。这时,两边的观众亦成了剧中重要的角色之一。舞台像模特儿的伸展台,台上置放了一张长形桌子,而演员们一直在台上走动。男主角戴着Bugs Bunny的领带在台上摆出各种姿势,像极了模特儿在做show。女主角在台上不时的来回走动,给人的感觉是在卖弄女人的“性”质。被观众注视的她是否就等于失去了主导权?其实并不然,她把性/别转化成一种具备表演性的权力游戏。表面上是观众注视着演员,其实观众的注视就在演员的注视之中。 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男人是花心的动物,容易出轨;女人则对爱情专一,渴望一生一世的爱情。可是在剧中似乎出现了性别的对调,Crystal才像是那个最想搞外遇的人,耀辉反而用情专一,就算离婚了仍然深爱着他的妻子。此外,剧中有一幕也出现了角色对调的情形。当耀辉知道Crystal怀孕后冲出家门,Crystal也跟了出去,那时泡茶给贵枝喝、招待客人的变成了Christopher,他像是取代了耀辉的位置,成了家中的男主人。 在Crystal和耀辉讨论着游戏的玩法时,他们是背对着背地坐在长桌上的。背对背这个动作隐喻着之后的背叛。虽然Crystal答应耀辉在这场游戏中只能精神上出轨,可是却背地里跟Christopher发生了关系。 舞台两边摆满了向日葵,使整出戏的意象更为鲜明及突出。我们可从剧中看到许多意象及隐喻,如康乃馨、向日葵、拼图及手表,它们都具有特

精彩报告:《十年之痒》2

纪庆聆、黄金明、王思敏、杨静慧 第三者的意义 《十年之痒》里的“100天婚外情”,原是男女主角自认可以掌控其中的、纯粹让彼此精神出轨的游戏。让两人没想到的是,这场游戏更像一场以婚姻作为筹码的赌局,而最终他们走向了把婚姻输掉了的结局。在整部戏里,“第三者”的介入,对于男女主角原本的平静婚姻生活是产生极大的影响的,而对于这场“婚外情游戏”,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这里,我们所指的“第三者”是介入了耀辉和Crystal所设的游戏,从游戏开始到最后影响着或是可能影响着他们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的人,而Christopher 和贵枝正是我们所指的“第三者”。 “第三者”如Christopher 的介入,对于男女主角步入了的第十年的、平淡无奇的婚姻生活造成了干扰。这份干扰,是我们从演出中例如妻子Crystal起初认识年轻男友Christopher时显露出的情欲不受控制、对新“恋情”存有新鲜感,和当丈夫耀辉和她自己都有了游戏的婚外情对象后的相互妒嫉等情节里可以看出的。虽然在戏里,贵枝从始至终都扮演了耀辉好朋友的角色,而在这场“婚外情游戏”更称不上是破坏他人婚姻的“第三者”,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贵枝的出现,对于男女主角耀辉和Crystal的婚姻是有可能造成某种威胁的一个外人,因此这里,我们也将贵枝称作“第三者”(如果我们假设耀辉真的对以前曾今暗恋过的好友贵枝动了真情)。因此,“第三者”出现在这场游戏和婚姻里,除了把原属于耀辉和Crystal两人的婚姻关系复杂化了,而随之带来的威胁更增加了这个游戏的刺激性。 在更深的那一层面,“第三者”的用意表现在另外两个方面。第一,“第三者”Christopher的介入和导致Crystal怀孕,止住了耀辉和Crystal这对夫妻的“痒”,所谓“痒”,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两个相处已久的夫妻想要出轨的潜在欲望。因为这场游戏使两人赔上了自己所建立的婚姻,耀辉和Crystal似乎不可能会再有出轨的念头。这个“婚外情游戏”所给予两人的教训是深切的。就如戏中Crystal与Christopher跳慢舞那一段,Crystal 两次提到“我怕痒”,而Christopher 说了一句“习惯了就不会痒了”似乎对于这场游戏的结果埋下了伏笔。第二,“第三者” 的出现让观众更清楚看到了耀辉爱人的方式始终如一,而Crystal在最后对爱情也有一种新的领悟。当Crystal 提出要搞婚

新加坡当代文化景观的创造者:郭宝崑

“出发是我的还乡; 漂泊是我的家园。” ――郭宝崑《郑和的后代》(1995年) 如果说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与物质建设以外,有让新加坡人自豪与怀念的人文痕迹,其中一个最深刻的就是曾经拥有郭宝崑(1939-2002)这个艺术家、知识分子。郭宝崑的艺术创作和社会参与最活跃的时候,是从新加坡独立(1965年)开始的近40年,这也是新加坡脱离14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开始进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发展的时期。 作为一个剧作家、导演、剧场设计家, 郭宝崑 一生创作、翻译、导演了超过40个戏剧作品。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性与远见的文化建构者,他更是为新加坡的文化景观留下许多印记。郭宝崑在1965年创办新加坡第一个结合训练与实践的表演艺术学院;1967年导演布莱希特的作品,第一次将这个德国戏剧家介绍给新加坡观众; 1980年代中,当两岸还在试探接触的时候,在他策划之下,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戏剧家首次聚集新加坡;1990年,当新加坡政府开始探讨艺术政策的必要性时,他创办了新加坡第一个多元艺术中心“电力站艺术之家”;1999年,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郭宝崑,更创办了一个兼纳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西方各大文化源流的“剧场训练与研究课程”。 新加坡的文化界与知识界把郭宝崑视为族群认同与文化建构的先行者,吊诡的是,正如文前那两句常被引述的文字,郭宝崑一方面积极介入社会,另一方面,却又像他所创造的戏剧人物那样,表现出一种强烈深沉的文化失落感。他在1995年出版的剧作集,书名就叫《边缘意象》。在书中的自序里,他说: 近几年来,“文化孤儿”的概念在我脑子里越烙越深。不是指少数几个人的情怀;这个国家、这个人民普遍具有文化孤儿的心态:一种失离感,一种追索自我的焦虑。去访查祖先的文化国度,我们可以得到某种抚慰,但是总是无法认同那就是自己的文化家园。我们长期处于一种漂泊寻觅的心境中。有人把这称作边缘人的意识。…… 处在一个数大文明融通、国际信息汇聚的焦点,新加坡人既感到八方际会的丰腴,又感到无所依归的苦恼。无限的空间,无限的迷茫;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希望――孤儿的心态和边缘人的意境应运而生;即使能让文明溯源回归各自的文化母亲,也绝对无法安于现状。孤儿只能摸索前行,在失离中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看来,在这个越来越多元的世界里,我们也只能多认几个母亲,才能平衡自己血液里早已注入

优秀作业:《跟我的前妻谈恋爱》@陈宇昕

爱的世界杯 《和我的前妻谈恋爱》轻松、搞笑又不减温馨,重新诠释了现代的爱情。喜剧的结构将“谈恋爱”和“前妻”两个矛盾的概念淡化、融合,在小小的剧场里上演得合情合理,让观众欢笑之余有落泪的冲动。 大体上说,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剧场。非常写实的布景,横切了一个小家庭的面貌;半透不透的墙不禁令我想起《The Sims》(电脑游戏)里的特殊效果,满足了观众更一层的偷窥欲望。 开场前播的是西班牙式的吉他曲,让人联想到一种斗牛的神情——一场斗争的开始。红,若有若无的感觉就潜伏在整个剧场里,渗透每个情节。红似乎就是俞晓红,她从开始到尾都穿着红。红色的沙发枕和椅子是日常的依靠,马勇对晓红的依靠可见一斑。而晓红带着的项链是一个戒指项链。戒指有婚姻的象征,用“恋”连着戒指,也暗示晓红对婚姻的依恋。 第二幕里,张琪以中国民歌歌手阿宝的形象出场,使得晓红全剧中老骂的“农民”就似乎不再是马勇、而是张琪了。马勇走入幕后却又回头跟晓红聊,这个回头开启了这场恋爱,这叫“好草不怕回头吃”。 《宝贝对不起》这首歌贯穿了第三幕。马勇首先透过张琪来与晓红间接谈恋爱;同时,建立了他与晓红两个人之间的“朋友”关系,使原本两人处在的位置开始位移,恋爱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提高。《宝贝对不起》这首歌同时是双方提出与接受原谅的伏笔。男主角的衣服,从第三幕开始就是便装短裤了!不穿衬衫长裤似乎意味着男主角放弃了“丈夫”的身份,这就是前面讲到的身份转移。 危机出现了,在第四幕里,张琪穿的是法国队的球衣;而马勇穿的是意大利队的球衣——2006世界杯决赛开踢了。这是两个人之间的竞赛和斗争,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斗牛一样。马勇还抢了张琪的车钥匙。钥匙和钥匙孔的关系就像男和女的关系,抢了钥匙就好像是抢了性的主权,同时,马勇又使自己成为“第三者”。马勇还送了把伞给张琪。虽然伞有家的形,可能暗示结合,但“伞”音同“散”,给他伞不就是要他们散吗? 黄瓜,是张骞从西域带来中原的,有“带来”、“回来”的意思。第五幕里,晓红给马勇吃黄瓜可能是一种暗示。而红色灯笼椒玫瑰有爱情的象征,接受灯笼椒玫瑰不止接受了爱情,还象征接受了道歉。当晓红说出“绿帽事件”的真相以及马勇和赵慧分手后,所有分离的理由都不存在了,并有了重新结合的可能。晓红也给了马勇两次性暗示(吮/咬手指):一次是在煮菜后的吵架,另一次在最后帮马勇拭鼻血的时候。 最后一幕,世界杯决赛,意大利战胜法国

优秀作业:《跟我的前妻谈恋爱》@陈愉雯

分析空间结构&挑战写实主义 双重主线情节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顾名思义,全剧中心围绕着离婚后的马勇,如何通过好友张琪和前妻俞晓红“谈恋爱”。马勇和晓红现在的“离婚后生活”成了全剧在表层意义解读上的主线情节。从深层角度而言,马勇和晓红过去的“离婚前生活”隐藏在“离婚后生活”的背后,成了全剧的次主线情节。 全剧始于马勇和晓红各自的婚后生活,他们过去的不和谐生活在双方之间的冲突中被回顾。双方第一幕结束的“一言为定”,成了“现在”和“过去”的双重开端。马勇介绍晓红给张琪时,不断向张琪回顾过去如何与晓红认识,交往。第四幕,张琪要放弃俞晓红,马勇又回顾他与晓红离婚的主因 – 戴绿帽。这个隐含情节核使他们在“过去”离婚,也促成“现在”的马勇对前妻的变相“追求”。同时,这段情节核是现场扮演,成为全剧对晓红唯一的“现场回顾”,加深了双重情节核的感染力。 “过去”和“现在”的重叠在俞晓红现场煎蛋这幕出现。晓红和马勇以前夫前妻的身份在厨房活动,恰好重演并回顾了他们过去夫妻时的厨房活动。此时,两个空间的剧情的转折点 – 情节核真相的揭发(戴绿帽的误会),隐含情节的高潮在此构成,同时也为主线情节的高潮铺路。最后,张琪挥了马勇一拳,马勇和晓红真实感情流露,主线情节高潮相继构成。张琪的离去意味着“现在”的放弃,成全了马勇和俞晓红,而“过去”的误会也真相大白,马勇和俞晓红和好,两个交错的情节来到结尾产生了共鸣。 主线情节和次主线情节的交错丰富了内容简单的剧本,全剧的张力也在“回顾” 和“现在”交错中产生。张琪作为马勇和晓红之间“谈恋爱”的桥梁;赵慧作为马勇现实生活的代替品,两者贯穿马勇和晓红的“过去”和“现在”,加强两个时空的连贯性。 观感的干扰 – 打破幻觉?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透过写实的布景,灯光,音乐,道具,建构剧场空间;透过演员的演绎将 “幻觉”呈现于观众眼前,构成典型的写实主义作品。 然而,观众是否完全沉浸于“幻觉”? 全剧在不同观感的干扰下进行,干扰的不是剧中的演员,而是座上的观众。晓红煎蛋一幕,写实性达到极点,却给观众带来一串串非写实的惊讶:她真的在煎蛋哦!?此时,观感的干扰反而让观众相信剧中的演员在“演戏”,短暂跳出眼前的“幻觉”。 “争吵”和“笑声”本是两个对立的语境。全剧几乎在“争吵”中进行,而观众的笑声在这个语境制造了干扰。演员将 “争吵”演绎为喜剧,建立观众的喜

优秀作业(节录):《暗恋桃花源》@许嘉欣

赖陶和袁老板分别有一场戏,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能打开桌上酒瓶的盖子。赖陶去了一趟桃花源后开心返家时,他却能轻易地打开盖子。或许忘记悲伤和困苦,人也会变得更快乐。全剧让我印象较深刻的是那个陌生女子的反复出现,叫着同一个名字“刘子骥”。这让我联想到上述所提到的“忘记”。“忘记”这个想法其实在剧中出现了很多次。从第一幕,《暗恋》的导演批评演员的演绎方式时,总说“那时候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感觉”。就连女主角也劝他“忘了吧”。但这场戏的内容毕竟是他的亲身经历,所以他从来没有忘记过。江滨柳在四十年后,临死时还花钱登广告寻找云之凡,说明了他始终不能忘记她,以及他们之间的承诺与爱情。赖陶在桃花源里虽然暂时忘记了痛苦,但最终还是不能忘记春花,所以才要离开桃花源回家。 但这些不能忘记的人,再重新去寻找,就不一定会有什么美满的结局。剧中每个不能忘记的角色,最后都只有失落。如愿见了妻子春花后,赖陶还是悲伤地选择离开,如愿见了云之凡后,江滨柳还是抱着妻子痛哭,最后一幕,陌生女子撒落纸钱,背对观众,像是为告别悲伤的记忆。然后“桃花”就从舞台从天而降,像是暗示了幸福乐园已到来。就好像《桃花源》里的工作人员忘记在布景上画上桃树,导演宁愿让他重新补上“消失”的桃树,也不采用现成的桃树摆设来遮盖空白的部分,暗示了“心中的空缺”与其被暂时遮住,不如选择忘记,重新补上会显得更完整。

优秀作业:《十年之痒》@梁海彬

一场关于人性的玩笑 前言 一切由玩笑开始,以玩笑结束。 十年之痒 《十年之痒》的编剧兼导演林海燕说:“真要痒,随时随地都可以;不必等七年,更别说十年。”颠覆一般的“七年之痒”之说,以十年婚姻为背景,更加能突出此剧所传达的理念。 英文名字为 “Game Play” ,显示这出剧的游戏性质。主角玩游戏,出事了,游戏不再好玩。主角无奈,观众无语。 五官的感受 小剧场里,灯光晦暗,情歌首首。舞台呈窄长方形,台上仅有一张长方形桌子。舞台下摆放着许多瓶子,瓶子内各插一朵向日葵。 气氛极浪漫,男女主角上场,吃西餐、喝红酒— 还未开场,观众的视觉、听觉、味觉和情绪都已为导演所左右。演出时,喝水、吃东西、唱歌、利用灯光营造气氛……不断刺激观众的感官。 花 Crystal嫁给卖花的耀辉;两人五年前买了一幅向日葵拼图,迟迟排不完;耀辉以为Crystal不爱玫瑰,Christopher却送了她玫瑰花和康乃馨;在花店看腻了玫瑰的耀辉收到了贵枝送的向日葵,便送她玫瑰花……舞台下一朵朵向日葵默然。 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剧场里,向日葵与玫瑰明显有着重要的地位。应该送妻子的玫瑰送给了“情人”,应该从先生手中接过的玫瑰却来自情人,二人共同的向日葵又由外人来拼凑。一切荒谬无比,夫妻的关系在花儿面前受到质疑。 拼图 “辉:这又怎样?当初是我在维也纳买的。 CR:你只买下它,没有关心它!” 一幅买了五年,却未拼好的拼图,似乎暗喻了这场婚姻的不完整,尤其后来出现了一个Christopher频频为Crystal 排拼图。对于想一窥拼图全样的Crystal而言,Christopher似乎是为了帮助她完成自己生命中的不完整。虽然Christopher 最终也没拼完拼图,但却与Crystal结婚,一家三口俨然一幅完整的拼图。 Crystal怀孕后便心甘情愿地跟着Christopher;如果耀辉和Crystal有自己的小孩,是否就不会有事发生? 拼图从头到尾都在舞台上,其实大家都是在排着自己个别的理想。Crystal排着刺激,Christopher排着初恋,耀辉排着婚姻。 “热恋—婚姻—无趣—疲惫—逃离” “十年”本是一个圆满的数字,但面对仅仅一百天的“出轨”马上成为幻影。“婚姻”在剧中易碎得可怕。 若说此剧表现了人性,是否意味着一辈子的婚姻制度根本不适合人类?是两个人对彼此的承诺抵不住生活的考验,抑或是爱情抵不过现实的考

优秀作业:《十年之痒》@王珮潔

评《十年之痒》:当传统婚姻碰上新潮的爱情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 婚姻久了后会变成单调乏味吗? 传统婚姻抵不上新潮爱情吗? 《十年之痒》从耀辉和Crystal在婚姻10周年纪念日玩的一场“婚外情”游戏切入,让观众细细咀嚼与思考两个迥然不同性质的“爱”:传统婚姻和新潮爱情。 首先,《十年之痒》采用的是常性的两面剧场,两面都是正在“窥探”耀辉和Crystal生活的观众。舞台分别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类似一个伸展台,上面设了一个长形,几乎占据了整个舞台的桌子。其余头尾的两端则是一个“家”的形状框架,这两个框架里摆设温馨,也简单的划出了客厅、房间和厨房的空间。在舞台的桌子上,“墙上”都可看到两人的结婚照。 舞台设计的那份拥挤和温馨,本可以视为夫妻俩人无法分离、幸福恩爱的婚姻生活。但开场时,当耀辉和Crystal正在用餐、庆祝结婚10 周年时,两人则坐在桌子的两端。他们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在他们的对话时,得把目光一直分别从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的身上。这展示了虽然在同一个空间里,他们是两个分开的个体,也就是这种‘不同化’促使了他们俩不圆满的婚姻。 耀辉是一位传统婚姻的捍卫者;而Crystal则是新潮流爱情的实验者。这两个不同的个体,则可以从两人的名字、言语和外遇对象显示出来。 两人的名字一个传统的中文名、一个则是跟着潮流尖端的英文名。 在语言方面,耀辉常用“你头脑坏”这句口头禅和其他闽南话的词汇。反之,Crystal所说的华文,虽然偶尔会参杂英语,但却是字正腔圆的。耀辉说的话很本土化,亲切之中让人有传统的气息。Crystal字正腔圆的中文虽然很正统,但也增添了一份大都会的气息。 他们,一人传统,一人摩登。 两人所寻的外遇对象也有明显的分别:耀辉和自己的小学同学贵枝只叙叙旧,没有任何亲密的举动;Crystal和小自己13岁的Christopher不只有亲密的举动,甚至到最后还怀了Christopher的孩子。显然的,耀辉对婚外情的保留很明显的表示他“执著”于传统婚姻; Crystal 却“毫无保留”的追逐那“潮流”似的爱情。 因此也应验了剧里所设下的伏笔,耀辉和Crystal最后还是离婚了。这难道意味着传统婚姻抵不过新潮的爱情吗? 其实,不然。 “You are my sunshine”的歌曲和向日葵,这两个意象不止贯串了整部戏剧,并且也表达出耀辉对Crystal 的爱一直到最后。但,在前

优秀作业:《暗戀桃花源》@王郁芬

熱鬧版之《暗戀桃花源》 前言: 十五年前看過的電影版《暗戀桃花源》,在記憶中,飾演江濱柳的金士傑那種滄桑的況味,是這次年輕的尹昭德所不能取代的氣息!而丁乃箏演的春花那種風騷的形象,至今仍在心上。這次的表演工作坊和明華園歌仔戲團所呈現的是一個戲如人生,人生如夢,狂野豪放與優雅寧靜,古今參差對照,悲喜交織而成的悲喜劇。本文就戲劇中的「戲中戲」的敘事結構及其如何由荒誕的喜劇效果,面對困境時,再現小人物的內心掙扎和痛苦,簡短的探討分析。 首先是「戲中戲」的結構部分,整齣劇不斷地以舞台出現著穿現代服的導演,副導,桃花源的美工使用的梯子、佈景的工作人員和不屬於這兩個劇團,在劇場中尋找劉子驥的時髦女子。讓觀眾清楚的意識到: 這是一場戲劇表演,而在戲中又存在著二個劇團的衝突和融合。突顯出《暗戀》和《桃花源》的時代背景,二者圓圈的交集,激盪出的火花的使人笑中帶淚,淚中帶笑,心情的跌盪起伏,外面又包圍著清楚的現實世界。透過舞台的背景暴露出,這是一個排練的劇場,既真實又荒誕。 《暗戀》在《桃花源》之中完成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語言融合,江濱柳作為第一代外省籍在台灣的代表人物,戰亂後來台,娶了本省藉的女子美如,劇中美如口音,故意不時夾雜著日文、客家話和不標準的台灣國語腔調,我還以為她是原住民呢!而江濱柳在環境的遷移,也在搶場地的時候,情急之下由輪椅中站起來,更不小心脫口而出閩南語了。是《桃花源》成就了《暗戀》,在交錯的時空中,分享著一個共同的舞台空間,也是美麗的錯誤吧!打破了政治的意識型態,人們學習彼此的語言,但不能忘記的是往日的追尋,那昔日的初戀,生命即將結束前夕, 刊登尋人啟事,終於找到心中放不下的「美麗的白色山茶花」云之凡。 賦予《暗戀》新生命的角色還有護士一角,更多的現代年輕人流行語匯,例如她從手機刪除了男友小陳的照片,才二個禮拜分手後,就想不起來他的模樣了,正是一個反諷,情感價值觀的改變,是速食的愛情。也作為整齣劇的橋樑,聯接了二代人的情感線,使觀眾更能身歷其境。而她的一腳將《桃花源》的佈景石頭踢到超線的隔壁,也令人印象深刻。 《桃花源》中「賴陶」的草根角色陳勝在,喜感逗趣,是天生的丑角。精湛的演出,有內心深刻的獨白和多了吊鋼絲的技術,將傳統戲曲顛覆了以往的刻板印象,歌仔戲的七字調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展開熱鬧的戲劇效果。荒誕的喜劇效果,由樂中顯哀,倍增其哀。《桃花源》有了他,逗趣的肢體表

剃头刀

Image
剃头刀 多元语言戏剧(英语为主) Toy 肥料厂呈献 戏剧中心(国家图书馆) 3月1日—31日 订票网站: www.sistic.com.sg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看了《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十年之痒

看了《十年之痒》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暗恋桃花源

看了《暗恋桃花源》有什么想法?不必等上课,可以马上在这里留言。

《彼岸》的后设结构

Image
本图的绘制,部分根据以下的著作: Jiping Zou, "Gao Xingjian and Chinese Experimental Theatre," PhD Disserta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994.

高行健的戲劇:中西文化在對話

[本文是2000年10月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香港的《明报》邀请我撰写的特稿。] 一九八七年,當高行健離開中國,以藝術家的身份應邀前往德國的時候,已經做好一切安排與心理準備:他不會再踏上中國大陸了。但是,他也很清楚,他不願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混日子,隨便在大學裡找一個教職,或者一份糊口的工作。 高行健是一個畫家、劇作家、小說家、戲劇導演。他要以一個有尊嚴的藝術家的身份,居留在歐洲。一年之後,他到了法國,選擇了巴黎作為他下半輩子的家。 其實,法國是他非常熟悉的,甚至就是他的精神故土。六十年代初畢業自北京外國語學院的高行健,在一九七八年隨巴金訪問法國時,在法國作家面前對於荒謬劇場大師貝克特等人如數家珍,另對方大為吃驚:文革剛剛結束的中國,竟有人這麼熟知現代劇場的作品! 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高行健向法國政府申請以政治難民的身份長期居留。一九九八年,他正式成為法國公民。除了他在六四後公開宣稱“永遠不回到極權統治的中國”,高行健的為人與作品,一直都與狹義的政治保持距離。 自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小說、一九八二年開始演出劇作,高行健從來就沒有要以作品進行直接的政治批判。反諷的是,他在中國的創作生命,卻不斷在政治迫害下成為犧牲品。早在六十年代文革開始時,他將大量的創作與哲學筆記付之一炬。一九八三年的《車站》,適逢“反精神汙染運動”,他被迫在長江流域的原始森林中逃亡近半年。一九八六年,當他在排《彼岸》時,又成為“反自由化運動”的間接受害者。當然,迫害的高潮,是他完成《逃亡》一劇後,被中共當局批為大反動。事實上,自一九八五年來,中國大陸完全沒有上演高行健的劇作。 我在去年訪問北京,與一些戲劇學者交談,有人告訴我,現在即使是戲劇系的學生,很多也不知道誰是高行健。大陸的戲劇界,幾乎沒有人知道高行健八十年代末以來,寫過一些什麼劇作。普遍上,他們都把高行健的價值,完全與《絕對信號》、《野人》的意義等同,有些人甚至連《車站》都不願意(不敢?)提起。好些中國大陸的評論者,認為比高行健傑出的中國作家多得是,那是因為,他們認識的,是八十年代的高行健。這個作家在九十年代的世界舞台上不斷突破、創造,超越自己,也超越中國--這卻是大陸人所無法得知的。 高行健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事實上,正是因為他在離開了中國之後,擁有充分的創作自由的空間,才得以完成的。他說:“文學創作本是一種孤獨的事業,是任何運動和集團

《车站》和《彼岸》

高行健的这两个戏剧,剧名中的“车站”和“彼岸”,分别都是戏的主要意象。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讨论? 你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两个戏的延续性?《彼岸》中是不是有一些部分,在《车站》中已经可以看到痕迹/雏形,而在《彼岸》中则有更进一步的扩大/发展?

实践剧场2006年版的《雷雨》

Image
实践剧场2006年版的《雷雨》,由吴熙导演,最具特色的设计之一,是在第四幕将视角倒转,跟第一幕相比,正好是180度的旋转,让观众从相对立的角度进行视察。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意义?这不仅是剧场设计的独到之处,也是导演/设计者对于剧本的一种解读方式的再现。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可以看得到他们在二度创作中更深刻的理解了曹禺剧作的意涵?还是一种纯粹形式的玩弄?形式的玩弄是不是与剧本内涵没有关系的呢?

两个《雷雨》

今天看了两个版本的《雷雨》的片段,一个是1979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夏淳导演的版本;另外一个是2006年由新加坡的实践剧场演出,吴熙导演的版本。 相比之下,这两个版本的演出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对于剧本的诠释有什么不同?你们在读剧本之后对剧本的解读,和看了剧场演出之后,有什么不同?

《雷雨》人物关系的意义

Image
我所制作出来的人物关系表(着重在人伦关系)。你们从这个人物关系表,可以读出剧本的哪些意义?

Survivor Singapore

Image
各位同学:如果你们有兴趣而不介意再花多一点钱的话,我大力推荐这个英语戏剧。这是必要剧场的边缘艺术节 Fringe Festival 的主要戏剧节目。艺术节还有其他的节目,请到他们的网站看一看: www.singaporefringe.com Survivor Singapore The Necessary Stage & CAKE Theatrical Productions (Singapore) 30.01.07 – 01.02.07, 8pm 31.01.07 & 01.02.07, 3pm 90 minutes with no interval Jubilee Hall, Raffles Hotel $33 & $28 (Standard) $1 8 (Concession) http://www.necessary.org/ www.caketheatre.com A group of students have been given the task of creating projects that ‘think outside the box’. They wrack their brains to find what they can do that will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 Instead of going on field trips learning to make ketupat or performing a multi-racial dance, they decide to create projects that will make young Singaporeans VALUE LIFE and not take their comforts for granted. They decide to create Survivor Singapore. But… have they gone too far to prove a point? A must-see for every teenager, Survivor Singapore written by Haresh Sharma and directed by Natalie Hennedige, tou

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

Source: NYT (1/5/07): http://www.nytimes.com/iht/2007/01/05/theater/IHT-05blossom.html Acclaim in China for '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 By SHEILA MELVIN From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BEIJING '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 by the playwright and director Stan Lai (Lai Shengchuan) is an iconic pla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eater. Here on the mainland it has been performed hundreds of times since its 1986 premiere by Lai's Taipei-based Performance Workshop and is now a standard of university theatrical troupes. The 1992 film version is widely available on DVD, as are taped versions of live performances. Both the play and the movie are included in a snazzy 17-disc boxed set of Lai's works that bears his photo and signature and retails widely for only $12. There's only one problem - up until now, not a single one of these performances or video recordings has been made with Lai's permission. It is thus only fitting that "Secret Love i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