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鬼》@ 吴唯玮

前言

九年剧场的《赤鬼》改编自日本剧作家野田秀树于同名作品《赤鬼》(Red Demon)。戏剧围绕着村民与漂泊到岛屿的赤鬼之间的故事。以一个关于鬼吃人,人吞鬼的黑色幽默带出其主题——人性的残酷以及包容与歧视的对抗。本文将通过不同层面进行分析。

以演员的身体表现思考

九年剧场的《赤鬼》主要通过符号性的动作和声音以突显了戏剧张力。它并没有过于依赖新颖的道具和符号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反之,重于演员的训练,以声音和动作来突显戏剧张力。例如,原先还在争论赤鬼的村民们瞬间变成老态龙钟的长老和法官。

肢体动作设计在某些桥段颇为夸张但拿捏的刚好,例如带有搞笑的慢动作的桥段。它带观众稍微抽离沉重的戏剧内容却又不失思考的空间。

自我与他者的建构

当法官逼女人说赤鬼是坏人时,女人回答“我看到的是我自己”。


“那女人”是女主角,虽有姓名可是大家却而一直以“那女人”代称,带有明显的歧视意味。她与家人是外地移民到村子的并被村民认为是召各种坏事的不祥之物,长期遭受排挤。水银对她好纯粹因为“想睡她”。

剧中的“赤鬼”则指的是外地人而非真正红色的鬼。村民因为不熟悉,就将其妖魔化,以“他者化”的方式来建构“赤鬼”和“那女人”,因为“他们”与“我们”说着不一样的语言,有着不同颜色的肌肤、发色和饮食习俗。通过“那女人”与“赤鬼”等称呼来显示“他”的概念,以便增强“我们”的集体凝聚力和优越感,自以为高人一等,从中获得强化的自我认同和优越感。

剧中有两段情节让笔者影响深刻——一个女村民看到赤鬼惊魂落魄地把襁褓中的婴儿抛下。赤鬼好心照顾小孩,却被诬陷是将其夺走。另外,明知自己会受伤他还主动献身让村民咬一口让他身受重伤。就因为彼此的不同,产生了歧视让村民不公平且残忍地对待赤鬼和“那女人”。

充满人性的思考——《赤鬼》与本地语境的关系

在赤鬼握手会中,村民对他充满了好奇。表面上看似接受却从未将他当做常人看待。当那女人略微掌握赤鬼的语言,水银的一句“这就是所谓的双语人才?”让笔者倒抽一口气,心想:现今新加坡社会何尝不是和剧中相似呢?我们一方面排斥外地人的加入,却又需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帮忙。因此尝试容纳,学习他们的语言甚至是生活习惯。然而许多人都是给予表面上的包容而内心却充满对于他们的歧视和偏见,这样的矛盾真是让人唏嘘。

结语

《赤鬼》是一部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戏剧,无论到什么地域环境都能带观众进入沉思。笔者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只“赤鬼”,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自以为是蒙蔽了内心。真的如同剧末——吃下鬼,人才能活下去吗?反之,若能包容、接纳和抛开内心的歧视,生活会变得多么地美好。于此,如何既能包容又抛开偏见与歧视是值得让人深思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