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戏楼》@ 李思
从戏箱看伶人的惆怅
伶人,这个对戏曲演员的称谓,可能乍一看很像“怜人”,他们虽为伶人,但命运坎坷,让人怜悯。《百年戏楼》就讲述了伶人的故事,它以京剧为主要载体,用京典演绎了经典。同时运用了戏中戏的模式串起了京剧发展中的三个时期,演出了京剧人一生习艺,寻求生存的沧桑历程。
整出戏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戏箱。戏箱的挪移,堆叠,重置和搬迁象征着时代和京剧的变迁。从20世纪初的传统京剧,到海派京剧,再到样板戏,虽然戏在不停的变化,戏箱也在不停的移动,但戏箱依旧是那些戏箱。唱戏的人为了生存可能在不同时代唱着不同风格的戏,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这是一种对传统的继承。
戏箱是戏中最必不可少的道具,它不仅代表了戏,也代表了人。戏箱即是戏班子的服饰道具,也象征着全戏团最重要的生存命脉。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当戏班演员扛着重重的箱子变换场景时,从箱中拿出不同的道具时,那些戏箱好像在告诉观众戏班演员的不易。他们当时社会地位的低贱和离乡背井的无奈,他们的“箱愁”与“乡愁”都可从戏箱中再现出来,让人联想。
戏箱最为戏子的一种身份象征,是必不可少的,可同时它却给戏子带来了麻烦。像戏中第三幕讲述的文革时期,老班主被冠以“反革命分子”而遭到红卫兵的批斗,归根节底还是因为戏箱中的绣鞋。相信即使没有那双鞋,在那个时代戏子本身作为一种下九流的职业,唱戏被当做迷信,也是会被批斗迫害的。所以文革时期的否定传统和违背人性对戏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想要被救赎也得等到时代结束。就像戏中最后人们抬着戏箱继续走下去,也象征着即使人生有再多磨难,戏还是要唱下去。
虽然叫百年戏楼,但主要讲述了大概70年京剧的变迁。假设编剧可以写出21世纪京剧的状况,会不会更符合戏名呢?如今京剧行业现状的衰落,京剧的传承越来越难,就像戏中的一个小插曲,在武打群戏的时候演员时不时的掉枪,出现失误,有点大煞风景。这也可以看出来传统京剧的传承真心不易,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让我们假设把21世纪戏楼的故事作为结尾,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可能如今剧团的戏箱布满灰尘,当初放戏箱的地方换成了音响,华长峰的一些小徒弟改行唱流行歌曲,戏子的社会地位却比以往高,戏楼里的观众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戏楼早已没了当初的繁荣景象,面临解散,最后舞台只剩下一台戏箱。这种场景跟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这种比较悲情的剧情作为结尾是否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让他们更深切体会到现实人生的不圆满呢?
伶人,这个对戏曲演员的称谓,可能乍一看很像“怜人”,他们虽为伶人,但命运坎坷,让人怜悯。《百年戏楼》就讲述了伶人的故事,它以京剧为主要载体,用京典演绎了经典。同时运用了戏中戏的模式串起了京剧发展中的三个时期,演出了京剧人一生习艺,寻求生存的沧桑历程。
整出戏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戏箱。戏箱的挪移,堆叠,重置和搬迁象征着时代和京剧的变迁。从20世纪初的传统京剧,到海派京剧,再到样板戏,虽然戏在不停的变化,戏箱也在不停的移动,但戏箱依旧是那些戏箱。唱戏的人为了生存可能在不同时代唱着不同风格的戏,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这是一种对传统的继承。
戏箱是戏中最必不可少的道具,它不仅代表了戏,也代表了人。戏箱即是戏班子的服饰道具,也象征着全戏团最重要的生存命脉。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当戏班演员扛着重重的箱子变换场景时,从箱中拿出不同的道具时,那些戏箱好像在告诉观众戏班演员的不易。他们当时社会地位的低贱和离乡背井的无奈,他们的“箱愁”与“乡愁”都可从戏箱中再现出来,让人联想。
戏箱最为戏子的一种身份象征,是必不可少的,可同时它却给戏子带来了麻烦。像戏中第三幕讲述的文革时期,老班主被冠以“反革命分子”而遭到红卫兵的批斗,归根节底还是因为戏箱中的绣鞋。相信即使没有那双鞋,在那个时代戏子本身作为一种下九流的职业,唱戏被当做迷信,也是会被批斗迫害的。所以文革时期的否定传统和违背人性对戏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想要被救赎也得等到时代结束。就像戏中最后人们抬着戏箱继续走下去,也象征着即使人生有再多磨难,戏还是要唱下去。
虽然叫百年戏楼,但主要讲述了大概70年京剧的变迁。假设编剧可以写出21世纪京剧的状况,会不会更符合戏名呢?如今京剧行业现状的衰落,京剧的传承越来越难,就像戏中的一个小插曲,在武打群戏的时候演员时不时的掉枪,出现失误,有点大煞风景。这也可以看出来传统京剧的传承真心不易,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让我们假设把21世纪戏楼的故事作为结尾,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可能如今剧团的戏箱布满灰尘,当初放戏箱的地方换成了音响,华长峰的一些小徒弟改行唱流行歌曲,戏子的社会地位却比以往高,戏楼里的观众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戏楼早已没了当初的繁荣景象,面临解散,最后舞台只剩下一台戏箱。这种场景跟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这种比较悲情的剧情作为结尾是否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让他们更深切体会到现实人生的不圆满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