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鬼》@ 付瑶

《赤鬼》是由谢燊杰导演指导,改编自日本作家野田秀树的作品,叙述着一个关于外来的赤鬼闯入一个渔村里,最终被村民吃掉的故事。这部剧也可被视为一则寓言,反映了人性的善与恶。



当传说中的赤鬼出现在村子里时,村民们人云亦云,都认定它是来吃人的,因此都感到十分恐惧。他们带着这种恐惧心理,排斥甚至伤害这个语言无人能懂,动作粗俗的“怪物”。唯独同为外来人的“那女人”试图与他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对方。这是因为“那女人”也被村民们视为外来人,受尽了他们的冷眼和排挤。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女人”也正是因为深刻地了解那种不被众人接纳的痛苦,所以愿意伸出善意之手,去帮助,去接纳赤鬼。她试图学习赤鬼的语言,尝试去了解并且信任它。“那女人”就好像是村民们与赤鬼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两者之间传递信息,使村民们了解赤鬼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邪恶。赤鬼对陌生的小孩和女子温柔相待,对那些想要伤害他的村民们也报以了最大的宽容和理解。这两者都体现了人性淳朴善良的本质。



与“那女人”和赤鬼相比之下,那些顽固保守的村民们就显得格外低俗丑陋。他们仅仅因为外来人与自己的差异而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排斥他们。这或多或少都是因为两者拥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剧中的村民至始至终无法接纳与他们不一样的人,例如“那女人”和赤鬼。虽然他们未曾伤害过任何人,但在村民的心目中,外来人就是对他们不利的,是凶残的,是不吉利的。因此,他们想尽办法想要驱逐他们,甚至杀害他们。这就体现了人性的丑恶。

当“那女人”,通比和水银三人随着赤鬼登船去寻找赤鬼的家乡途中,在海上,三人因为缺乏食物,最后做出了一个是十分残忍的决定,将赤鬼吃掉。当时的他们是为了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所以牺牲了他人的性命。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也正反映了人性的另一个本质,自私。

互文 —— “木犀草”号事件

1884年,英国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海难食人案。“木樨草”号遇难后,仅剩四位幸存的船员。巨大的海浪和食物的短缺都挑战着幸存船员的生存极限。在死亡的威胁下,身为资历最浅,年龄最小的船员,帕克,变成众人的目标。其他三位船员终究还是把帕克杀害,以帕克的尸体和血为食,因此生存下来。

“木犀草”号事件中的帕克与剧中的赤鬼有着相同的遭遇,他们必定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同之处。与其他在船上的人相比,两者都属于是弱势群体。 帕克被众人视为是被杀的首选,也许是因为他年仅17岁,毫无航海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他已没有利用的价值。除此之外,当时的帕克是处于昏迷的状态,他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相同的,剧中的通比与水银选择杀掉赤鬼也正是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赤鬼与他们是不同的。虽然他们表面上接受了赤鬼,但内心深处对赤鬼还是抱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心理的作祟令他们做出如此残酷的决定。当他们要杀害赤鬼时,赤鬼也是同帕克一样,毫无反抗能力,一方面是体力透支,另一方面或许是语言不通。由此可见,帕克和赤鬼都是被视为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通常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压抑、剥削或不平等的对待。这种欺负弱者的现象就更能凸显人类的丑恶与自私。

到底是人吃鬼,还是鬼吃人呢?所谓的鬼都是来自于人们的想象,或许这个世界上鬼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绝对的善恶。这都源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不安,自私冷酷,来自于对陌生文化的怀疑以及不信任。若要这世上真的不再有鬼吃人的传说和人吃鬼的现实,我们也许还需要更多的自信和胸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