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鬼》@ 黄琪雯

《赤鬼》写的是鬼,说的却是人的故事。人害怕被鬼吃,但其实是人吃了鬼。吃人、吃人,这似乎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了互文关系。狂人害怕被他人吃,最终却发现自己也是吃了人。《赤鬼》里的村民害怕被赤鬼吃,最终却也是村民吃了赤鬼而活下去。

赤鬼是鬼吗?全身长满了水泡、头上长了角、全身会发出红色的光、会发出奇怪的声音…没人真正的见过,但却可以把赤鬼传得如此真实,足以见得谣言的威力和可怕啊!谣言就像细菌一样,传播得如此快速,没人可证实谣言的真伪,但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赤鬼便成立了,人们便开始带着恐惧将谣言演绎成了吃人的故事。

自我与他者,便成了贯穿整个《赤鬼》的主题。因为Fuku一家是外来者,所以不被村民们所接受。Fuku的母亲因绝望而选择了死亡,村民们称Fuku为那女人,不愿以名字称呼代表着村民们对她强烈的蔑视。即使跨越了两代,Fuku对村民而言始终是个外来者。Fuku是日语,其意思为有福气,可当村中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或灾难,都将责任怪罪在Fuku的身上,认为是Fuku不详而招惹回来的。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极大的讽刺。

而赤鬼的到来,因为他有着不同的外貌、讲着不同的语言,而被村民误认为是吃人的鬼怪。被视为狰狞可怕的赤鬼喜欢吃花,甚至只吃花,但水银他们并不理解,反而更认定赤鬼是鬼怪。而看似善良单纯的村民却为试探赤鬼的无害而残忍咬下他一块肉。当赤鬼被村民们抓着,强迫Fuku承认赤鬼是鬼怪的时候,Fuku却说她看到了她自己。赤鬼的遭遇,让她感同身受,他俩都是遭到排斥和受尽冷眼的可怜人。Fuku与赤鬼能够用彼此不同的语言和动作来沟通了解,是否能被理解为他俩惺惺相惜呢?因为与村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着不同的文化,是否就活该接受外人异样的眼光和不公平的对待呢?

“吃吧,然后活下去”,这句话赤鬼曾对村民们说过,这似乎也为他后来的牺牲做了一个伏笔。最后,水银对Fuku说了同样的话,让Fuku吃下她以为的鲨鱼肉活了下来。水银看似是真心爱着Fuku的。其实,戏里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赤鬼真的死亡了才被吃掉。我不禁联想到,若那时候奄奄一息的不是赤鬼,而是Fuku的话,水银会不会选择牺牲Fuku呢?还是依然选择吃了赤鬼?人的内心究竟是性本恶抑或是性本善呢?水银一直正义言辞地去斥责赤鬼的种种,但最后却因为赤鬼不是“自我”才选择牺牲他吗?我们同是人,那又有什么权利和资格去决定他人的生死呢?!

其实,即使到了现今的文明社会不也是如此吗?当文化背景不同的时候,大家就会不自觉去区分我和你,潜意识的认为彼此是有差异的。往更深的一层含义思考,有许多的“赤鬼”带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尝试融进这个多元种族的新加坡。可是,是要把自己的文化习俗变成这多元之一,抑或是放弃自己的文化习俗去融进他们呢?这似乎与被鬼吃和吃了鬼形成了相呼应的关系,在新加坡上演这出戏似乎也有了其独特的意义。

真正吃人的鬼,其实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来自于我们的恐惧害怕、来自于我们对陌生的一切揣测。互相体谅、包容、了解...我们又何时才能真正做到呢?

Comments